乌镇散记
2012-07-04 09:53:33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方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宋陈与义《怀天经智老》)
江南多雨,自入二月以来,绵绵的春雨几乎从来没有间断过。雨丝一会儿细密,一会儿疏落;偶尔瞬间略作停顿,不待人眉结稍展,却又淅沥而下,润物无声,弥漫天际。封存一冬的沉郁,也被密密匝匝罩上了烟雨,似乎渐渐化解不开,潜入心底。只是一天,雨无声无息地停了。天地几乎一瞬间也停顿了下来,不知发生了什么。战兢兢推窗望去,鸟儿的啁啾不知何时颤抖般爬上了枝条;干瘦了一季的柳枝竟已变得丝巾般柔软。—切好像从未发生,一切又好像从未改变。
因了一个长久的企盼,为了一个多年的夙愿,三月初借着一个必然加偶然的时机,我与几名学生终于下定决心来到魂牵梦绕很久的江南水乡乌镇。乌镇该如何?该是吴冠中笔下风情万种的程式化粉壁黛瓦马头墙吧?我以为—
乌镇古称乌墩,墩作土丘解,位于浙江省北部,京杭大运河东侧。地处两省(浙江,江苏)、三府(嘉兴,湖州,苏州)、七县(清朝乌程,归安,崇德,桐乡,秀水,吴江,震泽)交界处。为水陆要冲。考古发现该地自有人居足有六千余年历史。春秋时此地为吴越边界,吴曾戍兵于此,故又名乌戍。到唐代咸通年间始称乌镇。南宋嘉靖年间(公元1208-1224年),以车溪(今市河)为界分为青、乌两镇,河西称为乌镇属湖州府,河东称青镇属秀水。现乌镇界属为1950年两镇重新合二为一之地界,统归桐乡县。
乌镇作为三府七县水陆要冲凭河而市。车溪河为南北中轴,东市河垂直向东称东栅;西市河垂直向西称西栅。东西市河垂直错位交于车溪河而成风车型“中市”。中市以北称北栅;以南称南栅。乌镇以此为结构形成四栅一市格局。车溪河与京杭大运河并行相通,北抵京城,南达杭州。车溪河成为南来北往,上下货物之水路交通要道。车溪二字即因此而来。主要货物交易场所自然放在了能够平稳驻泊、上下货物方便的东、西市河了。因市而建,因市而名,因市而成,这正是乌镇在诸多江南水乡中的最大特点。为方便市场管理、减少祸患,每天日初东、西市河打开吊栅放南北货船入市交易;日落东、西市河落栅封市交易结束。所谓东西南北四栅之名即由此而来。—乌镇是江南水乡当中名副其实的水乡“市”镇。
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乌镇景色即与普通水乡景色有所不同:同是穿镇而过的碧绿河道,这里的河界更宽阔;同是临河而筑的水乡民居,这里的临河面反多是正立面;同是一拱拱虹桥卧波,这里的石桥更轩敞开阔;同是一级级没水石阶,这里的埠头更宽大厚重。拿周庄做比对的话,如果说周庄的街坊多是庭深院窄的民居院落,这里则多是轩敞厅阔的商业店铺;周庄的街巷多是青瓦白墙的月洞小门,这里则多是桐油黑亮的支摘铺板;周庄的埠头多是青衣皓腕的浣纱女,这里则多是黑布直裰的搬运工;周庄的乌篷船多是渔网、船歌与炊烟,这里则多是货物、号子与船宴;周庄突出的是“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文人情趣,这里强调的则是“财源茂盛达三江”的商业意象。二者同质而异构,相同的生存环境,相同的文化基础,不同的生活方式导向了完全不同的审美情趣。—以市河格局为始点,面河展开的敞铺廊街、商埠码头、逢源双桥及古戏台等商业氛围营造了乌镇独有的水乡风韵。乌镇的审美更加细碎、精巧而平实。公众性直白的表达方式更加朴素、艳丽、认真及繁复。一如乌镇特有的三白酒、蓝印花布、木雕砖雕以及大众所喜闻乐见的那个“雾雨烟岚中心仪已久的姑娘”。这才是乌镇独有的文化结构及审美体系。这是真正历久长存的。
然而这种简单的功能界定又似乎过于简单了。功能当然可以影响形式,但形式本身却是平平淡淡、真真实实的生活。而生活永远是活的,生活不会如此简单。第一天仔仔细细看完东栅、西栅街河景象后,第二天漫步南栅时,我们无意间深入了一户普通民宅。正是这一滑步,惊出了另一个“桃花源”。我们险些错过了如此重要的内心感悟与人生体验!老宅子曲曲折折,夹堂狭小,面阔极短,景深极深。天井俨然一线天,通过一道窄缝,清朗的日光经粉壁山墙一再反射才跌跌撞撞落到内院中来。—仅仅转了两个极浅的小弯,我们竟已浑然忘我,不知身在何处了。老宅内院出奇的清幽与安静,安静的清楚地听得到老檐滴水瓦当上水滴滴落的声音。一壁侧墙上苔藓斑斑驳驳爬到老檐沟里去了。绿的如此静寂;绿的如此清幽;如此动人心魄。喷薄而出惊人的美几乎一瞬间即让人失魂落魄,物我两忘了。沉思良久,小岳感触的说:“才几步路,没想到就安静成这样。心一下子就静下来了。”在这里,乌镇在不经意间以最普通、最传统的民居空间结构实现了精神境界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乌镇特有的二元悖反式的人生哲学。也是乌镇更深层意义上的独特魅力:—其实它一直就在那里,只是往往被我们不小心忽略了。—即喧哗于市井而宁静于心田;疏淡于钟鼎而深明于大义。—“大隐隐于市”的哲学内涵。宁静而不平静;淡泊而不淡漠;避世而不闭塞;自守而不自持。这真是绝妙的二元对立。
“静以修心,非淡泊无以明志。俭以养德,非宁静无以致远。”事实上,乌镇作为千年市肆恰恰是人文荟萃、名人辈出的钟灵毓秀之地。有宋一代,乌镇即有进士17人,举人21人;清朝,复有进士37人,举人119人。这一数字比例远远高于其它大多数江浙文风昌盛之地。从乌镇市肆井廛间先后走出了中国最早的诗文总集编选者梁昭明太子,中国最早的镇志编撰者沈平、著名的理学家张杨园、著名藏书家鲍廷博、晚清翰林严辰、帝师夏同善。近、现代更有文学巨匠茅盾、政治活动家沈泽民、银行家卢学溥、新闻学前辈严独鹤、旷代清才汤国梨、农学家沈骊英、漫画家丰子恺、著名作家孔另境、海外华人文化界传奇大师孙木心等等……在一个以追逐利益为基本准则的市井环境中最终实现的恰恰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是一个绝佳的启示。在乌镇这里,“大隐隐于市”这种最佳潜隐方式表达出来的不是躲闪与避让,而是对历史命题与生命张力的更深层次的感悟与体验。这里宁静的是内心世界,强大的是目标与方向。生命在潜隐过程中并没有消解掉自身,反而建构了新的结构,塑造了新的生命。在乌镇数千年人文历史的人生哲学拷炼中,回乡之路是为了潜隐,潜隐是为了重新走出去,再塑辉煌。茅盾在十几岁离开故乡后数次无限感慨地说:“我多么怀念我的家乡啊。”与此同时,出笔如刀,创作了《霜叶红于二月花》、《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数篇以乌镇为大背景的不朽名作。乌镇本身提供了背景、舞台、演员与导演。人生普遍意义上的爱与生的苦恼在乌镇这个舞台上得到了浓缩与展现。乌镇,表里似乎错置颠倒的小镇;迷一般的小镇。
欣赏乌镇这个舞台布景时,小蓓对早春三月的烟柳波光脱口说了一句“杏花春雨江南”。这句点景的判词源自元代作家虞集的作品。虞集《风入松》: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香罗初试朝衫。
御沟冰泮水蓝,飞燕又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这首词作于虞集在京为侍书学士任上,时间大约在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虞集朝职已久,早已心生归返田园之念。虞集这首《风入松》词是寄给友人柯九思的,柯九思与虞集曾在文宗朝同朝为官,知遇颇深,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因谗被排挤退居苏州。虞集之词反复强调一个“归”字,归家,即是归返田园,寻找心境的超越与自然。“杏花春雨江南”正是这种寻心之旅,表面谈景,实则道心。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好一个“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两天依次东栅、西栅、南栅走下来,恍然间回到乌镇的中心原点定胜桥头。桥下车溪河钟表般不紧不慢湍流不息,却也绝不回头。兴衰幻灭的浮华明明灭灭,凝结成六千年化解不开的波光倒影。也许,相较于水上的景象,倒不如水面的波光更加真实而永恒。时空瞬息端居下来,三年或六年时光精简如一枚句号:完整、微小、饱满而自足。句号界定了一个阶段的结束。展开下一阶段的启程。从这里漫步开去,小戴、小琰将东归;小蓓将西走;小琛居然南去。一如这里的三条河市。有的事可以意会,却无法言传,更找不到答案。定胜桥头,阔步开去,“拔剑四顾心茫然。”据说乌镇打算将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算作一个起点,未来的千年乌镇以及由乌镇起步的未来将会是何等模样呢?
(责任编辑:刘炯)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