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演录
2012-06-27 09:27:49
余从事画学几近三十年,无一师承或闻之鲜不为异然。然溯自晋唐以来,凡工绘事者,罔不出于闭户自精。非若近日欧洲有学校有导师,俾学者循序渐进,不致误入歧途也,兹应同人之请,将平日所心得者述其梗概,倘世有同志目为识途老马,未始非画学万一之助也。
尝谓画之为物,乃人与物所由分,人之所以异于万物者,以其能语言也,能文字也。凡语言之所不能及者,必借文字以宣之,而未有文字之时,实则先已有画。盖文字始于象
形,如蝌蚪虫篆,以及日月山水、草木面目、马牛象鸟,诸篆文无一非象形,即无一非画,故不识文字之三尺童子,予以笔墨,未有不喜作画者。推而至于世界各国,有文字俗鄙,几于不成章,而国中之画盖未常废也,故观一国文化之深浅,但视其美术之精粗;欲知美术之精粗,先考其画学之良窳。此不易之理也。中国画学之变革可分为三时代,其一为上古至
汉;其二为晋至元;其三为明及今。
试析论之。第一时代之画,今日直无从见,所可见者,仅有铜器、玉器及碑石摹刻之文耳,然真确者亦极难得。思想当时之画,摹形必极逼肖,设色必极浑古,即一人一物一山一水无不穷形尽相,惟妙惟肖。铸鼎象物,及郭璞注《尔雅》所绘鸟兽草木之图,如周有尧舜桀纣之容,汉有云台功臣之像,以及河图洛书九州名山等
图。凡此诸画,以意度之,精微幽雅,或远逊晚近,而真肖浑朴,足以开后世画学之源。盖是时之画,比之罗马诸名家画,庶几仿佛,可资对照者也。
中古之时,风化渐开,画学亦日进。自晋迄元,名画之家,历历有可数者,南北朝至隋四五十家,全唐三百八十余家,五代时后梁十五家,后唐十五家,南唐三十一家,前蜀十五家,吴越二十七家,两宋画家较全唐倍之,元代未及百载,已有四百余家。从古迄
今,我国画学全盛之时,实在夫是。推原其故,盖有三原因:一为笔墨纸绢等物日见精良,善事利器从古然也;一为在上者提倡之力,即君上亦极力研求,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也。一为研究者有切磋琢磨之功,如唐宋画院之设是也。当是之时,家数既多,门户亦别,出奇制胜,彼此争衡。功以磨砺而益精,学以竞角而弥进。以言逼真,则误笔作蝇,牛目童影,真之至矣。以言设色,则徐熙之没骨图,赵昌之对花写照,孙位画水,张南本画火,薛稷画鹅,张僧繇画龙,艺术之精,可谓登峰造极矣。然人情恒厌故而喜新,物理至穷极则必反,故宋元间画法虽称神技,而秾丽之甚,乃变为淡雅;工致之甚,乃变为超逸。卒不能使天下后世固守其成规,永永而不易者。非淡雅之必胜于秾丽,超逸之必胜于工致,乃人情物理之变迁。虽画中圣人,亦无如之何也,此则由工笔而变为写意,由第二时代变为第三时代中之一绝大枢纽,学者不可不三致意焉。
有明一代,善画之家更仆难数,而最足脍炙人口者,则王孟端、沈石田、文徵明、唐伯
虎、董其昌、陆包山、徐文长、李流芳诸人也,之数家者,皆名冠当时。而考其造诣,则实近于率尔操觚者,盖非其画之独足以流传也。乃其文字之长,足以辅助而生色。观其每作一帧,必额以专家之字法,题以绝妙之诗词,文字既冠绝一时,画之名遂因而大著。此虽诸家相习成风,而开其端者,实宋元以来苏东坡、米元章、赵子昂、倪云林辈也。
有明诸家,既以写意之画得名。当时虽有仇十洲、林良、吕纪、蓝田叔、边景昭辈,以工笔为长,而传播之盛,流派之长,卒在诸家下者,其故何哉?此易而彼难,此新而彼旧
也。夫诗文之中,有以高古简括胜者,有以芉丽精巧胜者,岂独于画不容有工笔写意之分,是不通之论也。然必谓高古简括高出于芉丽精巧,摹写大意高出于细笔求工,亦偏倚不公之论也。平心思之,工笔固未足以尽画之全能,而实足奉为常轨。写意虽亦画之别派,而不足视为正宗。能工笔者,学写意而不难;专写意者,求工笔则匪易。后人不察,动以写意矜人,谓能尊崇高古,而画之一道,遂失其堂堂正正之师。明代诸家不得辞其咎也。
自明迄清,写意与工笔二者并驾而齐驱矣,然其所谓写意者,既每况而愈下;所谓工笔者,亦似是而实非。皆失古人言画之本旨也。古之画者,以造化为师,后世以画为师,师造化者非真山真水真人真物不画。师画则不然,剿袭摹仿,不察其是否确为是山是水是人是物也,画之末流至是极矣。
学画有三要素,一考察天然之物品,二研究古人之成法,三试验一己之心得。盖非考察天然真物类,凭空臆造,如使南人画骆驼,北人画船舰,不特逼真未能,尚恐或至错误。然见是物矣,而不研究古人成法,徒自多费心力,而无能成功,如学文章者,知识字矣,然不于成文中求其程式,则无以组织成篇。能观察物类矣,研究成法矣,若非以一己所得,纵为简练而揣摩之,则徒拾人唾余,终无推陈出新、独出心裁之一日。
抑余尤有进者。学画者必先读书,而画人者,则尤非真读书人不可,盖画人必绘以衣冠,衬以物品,在须恰称其人之时代,偶有错误,笑柄随之矣。
画之总类大别分下列三项:
(一)人物、仙佛、写真、历史;
(二)山水、树石、宫室;
(三)花鸟、走兽、草虫、鳞介、器具。
大抵学人物、山水者须兼学第三项各门。
画学应注意之程序有四:
(一)原理;
(二)布局;
(三)用笔;
(四)赋色。
能于四者尽力讲求之,于此道思过半矣。
以上所论,聊就画学要旨及余平日所心得者,述其一二。至工笔、写意之分,虽于有明诸家略有微词,要非诋毁前辈也,实以画学至写意而已微。而世之作者,无论工与不工,动辄高言玄妙,几视工笔为不足学,深恐长此终古,贻误匪鲜,而真能画之人,必从而绝迹矣,岂不重可慨哉。
己未仲春,苕溪金绍城识
(原载于《绘学杂志》第1期)
(责任编辑:扈淑莹)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