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都是字儿

2012-06-20 10:55:09 作者:任悦

  我家楼下那个巨大的购物中心,号称亚洲最大,但总给人一个小城家具建材市场的印象,直到今年初,外墙搭起了脚手架,眼看着亮蓝、嫩黄和粉色一点点褪去,主色调变成深咖啡,它终于成功变身高级商场。

  就在我感慨这种“给点儿颜色”的厉害时候,发现环绕高级商场的巨幅广告牌,一个个上面全都是字儿,从餐馆到幼儿教育,都在用几行大字这种最直接的方法叫卖,一下子又暴露了其大卖场的实质。

  这一堆广告中,唯一使用视觉形象的是一个儿童家具的广告,代言人是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男孩,我一直对广告里的这种“国际化”现象深表好奇,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无论走到哪个城市都能看到一个俄罗斯女性形象出现在各种类型的招牌上;她究竟代表什么,与一个羊肉泡馍饭馆之间有什么关系?

  曾看过一个眼动仪实验报告,实验者让参与测试的人员看一个网络页面,上面占据一半位置的是张大照片,它和文章内容没关系,是所谓的配图照片,最终被测试者目光扫到它的概率竟然为零。实验的结论是,仅仅为了装饰页面的“空头照片”,没有任何功效。

  这其实就是我们乏味的视觉生活的现状,在处处敷衍了事的生活中,出现在公共空间里的大多数广告与招牌,它们用照片就是为了让上面有一张照片而已,而且这还算是有点儿善心的,站在我家窗口,就会看到对面楼的电子屏幕昼夜不息地流动着一行行文字:减肥、瘦身、电脑光盘、房地产中介……。这种电子招牌近两年颇为流行,即使街边一个杂货店也有这玩意儿闪闪亮,更不要提您所到的任何一家医院、学校、政府机关。信息社会原来就是这样一个结果,到处都写满了字儿。

  我常路过一个服装城,银灰色的外表,鼓鼓囊囊地有好多层楼,以前外面有不少广告牌,最近我发现它们都被电子屏幕取代了,一眼望去仿佛打开一个门户网站,上上下下都是字—滚动播报着大楼里的各色服装品牌。这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似乎很无厘头),如果没有这些“文字说明”,我能仅仅通过视觉来判断这是一座售卖服装的大厦么?

  现在有种说法,视觉文化让人类变得愚蠢,读图时代造成浅阅读现象愈发严重。但放眼四周,我却没能发现太多“视觉”,更不要提“有文化的视觉”。卡蒂埃-布勒松有本小书叫《头脑之眼》(The Mind’s Eye),书的标题恰好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非是视觉文化让人思考停留在表面,而是我们的“头脑之眼”被各种乏味的叫卖声束缚和污染。这些文字以“标题党”的方式呼号,只是为了获取广泛的注意力,它们直白甚至全无逻辑,我们沉浸其中,竟逐渐失去对之的抵抗,最终导致对“给你的肠子洗洗澡”这样的字眼也就逐渐见怪不怪了。心之眼被蒙蔽,必然让眼之眼变得麻木。

  现代社会一切都追求效率,所谓注意力,并非是要讲究视觉,而是追求一目了然,从而达到对产品和概念的快速销售;或者纯属为了一鸣惊人,加深印象,其中文字这种已有一套逻辑体系的传播方法显然比视觉更有效,这导致我们对视觉传播的探索其实很低级。最近看到一位图书设计师的演讲,他说上学第一课,老师就教他们,最愚蠢的是在“苹果”这两个字旁边安上一个苹果的照片,但事实上,这是消费社会文字和视觉最常见的合作方式。此种廉价的视觉传播运作机制让人的视觉始终停留在低幼阶段,眼睛逐渐成了摆设。从我走出家门开始,电梯按下,出门找到汽车站牌,换乘地铁,买个东西,到处都循着文字指示,根本没有机会动用视觉思维。

  这里有个反例,家里楼下那一排店铺中,唯有一家招牌上没有一个字,只有一只被咬掉一口的苹果在那里闪闪发亮。不用我说,你也知道它是什么。乔布斯设计产品,处处都在为眼睛着想,苹果所受到的拥戴,说明饥渴的眼睛对此颇为满意。

  我们得向画家学习,这群人正是在用眼睛研究这个世界。比如,画家发现摄影的一个优势,它提供了一个脱离既有概念对心之眼的束缚,再度观察现实的方法;相机把现实截下,失去了附加的文字说明的它们变成某种客观存在,凝视这些小碎片,画家看到更多——马奈从纳达尔的肖像照片中解读人的表情,这位摄影师对人造光的使用也让马奈抛弃对中间色调的追寻,转而描述一种更具强烈反差的光线效果;迈步里奇对连续动作的捕捉,让杜尚画出了《下楼的裸体》,巴拉的笔下则诞生了《拴带子的小狗动态》。摄影让艺术家们发现新的时间和空间,迫不及待地将之在自己的画作中表现,它不是对现实的妄想,而是一种再科学也不过的态度,那才是人类视觉感受力的真正体验,视觉仿佛具有了穿透力。正如杜尚所声称的:“把一个运动中的头像简化为一根线条,在我看来是应该加以提倡的……我的目的是转向内在性而非外在性。

  说真的,一双凡人之眼是否也和艺术家那样渴望看更多,看更深入呢?当我在课堂上询问学生关于一条直线和一条曲线的美感的时候,很多人脸上都有一丝茫然,但随即你会发现,当不是为了得到些什么,在毫无功利之心,也没有任何文字辅助的前提下,这些眼睛开始了对那线条和图案新一番的审视。

  注:

  (美)保罗·C·韦茨、阿诺德·B·格里姆奇尔,《现代艺术与现代科学》,引自阿恩海姆、霍兰、蔡尔德等著,周宪译,《艺术的心理世界》,第113-14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责任编辑:刘炯)

作品推荐

展览推荐

拍卖预展

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安徽省艺观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30年12月31日
预展地点:安徽省芜湖市萧瀚美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十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30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拍卖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27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官网推荐

拍卖指数

比上一拍卖季:↓24%当前指数:5,717
国画400指数

每日最新

每周热点

  1. 1 艺术品消费“吃快餐”,远离了傲慢还
  2. 2 守护诚信 致力传承,雅昌鉴证备案以领
  3. 3 央视3·15曝光疯狂的翡翠直播间:古玩
  4. 4 张大千剧迹《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睽
  5. 5 “写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对话--孙家
  6. 6 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 | 重要大理国铜
  7. 7 Poly-Online丨“春意”上线——中国
  8. 8 XR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元宇宙虚拟
  9. 9 专稿 | 是什么成就了加埃塔诺·佩谢
  10. 10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

排行榜

论坛/博客热点

推荐视频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 艺术头条App
    艺术头条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