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佳人 清歌如初
2012-06-08 11:40:57
前些天看到女画家于敏最近的一些工笔作品,我感到了显见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出画家对绘画语言与生活现实的双重关注与强调,而当进一步品评这些新作时,我想应该从她较早的工笔仕女画谈起。
于敏的早期创作可归入我称之为“新仕女画”之列。在“新仕女画”中,画家们大多追寻一种古调。一方面,这是对传统人文思想的继承和延续;另一方面,是工笔这种表现形式所传递出的特有的视觉效果切合了这样一个特有的题材仕女画有着水墨等其他表现形式不可替代和超越的优势。当然也可以说,传统的人文精神在工笔画中也得到了极为充分的显现和展示,工笔画的主要表现题材是女性。因为层层的渲染所造成的微妙与和谐的气息最能对应女性自身的审美特征,两者的气质禀性妙合无间。如果说文人画是追求隐逸闲适的生活,有山林气,那么,新仕女画追寻古雅幽淡的阴柔美。
于敏长期以来“厮守”着她笔下的人物,用女性的细腻笔触描画同样细腻丰富的那样一个人群。她早期作品中的人物大都是顾盼流连、自怜自惜甚至富有风情的女性,画家了解她们内心深处的世界,熟悉她们的性情和趣味。画面常常给人感觉有画眉鸣啭,微风拂面,一座晚亭或假山,一池秋水和荷花,一簇花,一棵树,一片云,明窗绿树……都会唤醒你的感觉,如闻清歌。这境界又让人感到一丝缠绵悱恻,世间的一切在此被消解,我们得以休闲在这幽静和恬淡之中。画家对外部世界与内心感受的双重写照于此时此画中约会。
画家强调对生活的间接介入,虽没有现实世界的意象依托,但却是心灵世界的写照,至少是一种向往她在亦古亦新的意境中捕捉到了创作的源泉。摆设和道具在这里是一种遐思和怅惘,正像我们看到一件有古董意义的什物必然产生幽远绵长的想象一样,它们的作用恐怕也在于此,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是对“托物言志”传统的应和。自古至今,女性虽然经历了社会地位和角色的变迁,但在不同时空中共同的生存体验和生存状态依然存在,这恰是一种表征:人物置身这样的环境,也便表明了画家对古典雅致的审美主题的偏爱。画家对环境和人物的非共时性的嫁接,或许是无意识的,而这种无意识的环境和人物的错位结合,恰恰反映出画家于敏的人生态度和审美理想采取远距离、跨时空的描述这是一种守望者的话语。从画面人物的仪态举止可以窥测到于敏作品中女性敏感多思的心灵世界,显然她们与当代女性的某种自我放逐和自由不羁的状态相去甚远,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这是画家深层的潜意识的流露:既是对女性的一种规定性,也是在规定中显现自我的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她的作品有着一种远离现实却又贴近观者审美习惯的可读性。而在画家布局构图都比较讲究的作品中,观者有可能忽视和忽略画家深藏在画面背后的意识支撑而径直欣赏画面的精心营造,美唤醒对于往事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以至于我们不再苛求和揣摩画家的思想指向,单品尝那一份美感就够了。
于敏的近期作品,人物占据了构图中的大部分空间,刻画较以前要充分和丰富,人物生动饱满起来,她以此凸现人物的现实性和个性化特征,如果说从前是远观对象,现在则是将对象从远处拉到近处来观察和表现,勾线与晕染也同时被拉近和突出了,工笔画本体语言之美感被放置在一个显著的位置,这样对画家技法的要求也随之增大。这批新作,是由古典情调转向现代气息的一个开端。
于敏是一位埋头作画的职业画家,她有时也参加一些活动或举办个展,但大部分时间用在画画上,孰不知工笔画需要持久的耐力,看似磨洋工,实际上,它对画面的要求更为严格,不可有一处含混和取巧,又不可有一处画得过于实而流于死板和僵硬。好的工笔画浓郁如陈酿的醇酒,淡雅如新沏的清茶,味有浓淡之分,但品质都是极好的做到这一点又何尝容易,我不能说于敏的作品达到了这个极致,但她的有些作品已经显露出这一迹象她在朝这个方向走去。我喜欢她近期的作品,技法和意境都好,清丽柔嘉,这一点和她作品中的人物气质是很吻合的。
(责任编辑:张彦红)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