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墓志盖“题铭书刻”及相关问题

2012-05-14 09:50:57《中国书法》杂志 作者:刘天琪

  墓志是古代丧葬礼俗中重要的随葬品,专为记叙逝者姓名、族望、生卒年月、行年事迹等内容的器具,是当时人们生死观与丧葬文化的重要体现。南北朝以后定型的墓志以石质盝顶盒式为主,分为志石与志盖两个部分。志盖上有标识性功能的文字称为墓志盖题铭,简称“盖题”。因志盖题铭大多文字寥寥,时有荒诞不经之书,其史学价值、文献价值等较低,或旋出旋弃,颇受冷眼,以至今存者十不足一二,长期以来未能引起考古、历史、书法等学界的重视。

  广义上的“题铭书刻”,指在某种器物上刻画上有标识性质的文字。它不仅包涵青铜鼎彝、碑额、墓志盖、印章等具有一定礼仪器物之上的题铭,也包括钱币、权、量、镜、砖瓦等日常生产生活器物及兵器等上的题铭。其中青铜鼎彝、印章、有字瓦当、有字砖等上的铭刻文字,虽然绝大多数属于以铸造等工艺一次成形,因其模具也是雕凿镌刻而成,故尔文字的表现形式也是题铭书刻的基本式样。狭义上的“题铭书刻”,指施之于碑碣、墓志等一定的礼制仪规器物之上,不仅具有标识性质,更重要的是表达庄重或特定的文化含义,有一定的社会共约性或遵循一定的社会文化习俗。题铭书刻的形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文字式题铭书刻,如碑额、墓志盖题;一种是半文半图式题铭书刻,如铸有纹饰的印章、瓦当以及刻有四神、十二生肖或花草等纹样的墓志盖等等。

  (一)关于“题”与“铭”。题,《说文》释“题,额也。”表示物品的前端或顶端。如《孟子》卷十四《尽心下》“堂高数仞,榱题数尺”。后用如名词,引申为“标志”之意。如“欲垦荒田,先立表题。”(《晋书·郭翻》);用如动词,引申为“书写”、“题署”、“品评”之意。如“一经品题,便作佳士。”(李白《与韩荆州书》)在铭刻艺术上,题,就是标题,重在标志作用。如武威铭旌上的“平陵敬事里张伯升之柩,过所毋哭”;汉碑上的题额,如东汉中平三年(一八六)《张迁碑》,碑额为“汉故榖城荡阴令张君表颂”;三国魏《鲍寄神坐》,题为“魏故处士陈郡鲍寄之神坐”(图一);汉代画像石的题榜,如东汉永元八年(九十六)《杨孟元墓葬纪年石》,题为“西河太守行长史事离石守长杨君孟元舍永元八年三月廿一日作”(图二);晋《赵府君墓阙》,题为“晋故振威将军郁林太守关内侯河内赵府君墓道”(图三),等等。

  铭,源自“名”。甲骨文与金文中,并无“铭”字,只有“名”。《说文》“名,自命也。人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也。”铭为后起之字,因为要把“名”的内容刻在鼎彝之上,此后有“铭”字。铭刻之意来自于鼎彝刻画,有金石不朽之意,逐步演化为一种礼制。商周时期,由于不同形式的祭祀,需要不同种类的彝器。为了称呼这些彝器,就给它们各自命名。“名”字包括了命名的过程。后来“铭”的种种文化内涵,是从商周时期运用于与“名”这个字有关的行为和形式发展而来的。

  “铭”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消失、融入、积累、沉淀、演变,表现出以下的文化内涵。

  一是铭记、镂刻。《国语·鲁语下》“故铭其栝曰「肃慎氏之贡矢。」”韦昭注“刻曰铭。”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铭原意是记载、镂刻,也指刻在器物上的文字或文辞,所以又称铭文。商周时代众多的青铜器都铸有一些文字,早期的典籍中也有记载。《礼记·祭统》中记“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郑玄注“铭,谓书之刻之以识事者也。”[1]不光金属器皿,古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非金属用具,如几、杖、砚等器具上也勒刻文字,以至于后来在山川、石碣、桥堤、楼观、居室、座右都勒刻或题写文字,铭文的载体扩大,而铭也就逐渐成为了一种早期的文体式样。

  二是文体的一种。古代常刻文字于碑版或器物之上,或以称功德,或用以自警,遂为文学一体。《后汉书·延笃传》“(延笃)所著诗、论、铭、书、应诔、表、教令,凡二十篇云。”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箴全御过,故文资确切;铭兼褒赞,故体贵弘润。”又《文心雕龙·诔碑》“夫碑实铭器,铭实碑文。”铭文从性质上看不外乎两大类,一类为戒勉性质的,一类为颂赞性质的。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铭》中提到铭,“然要其体不过有二一曰警戒,二曰祝颂”。[2]如《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鉴铭》“见尔前,虑尔后。”[3]警戒劝勉性质的铭文出现较早,稍后出现了颂赞性质的铭文,在《礼记·祭统》中有记载“自名以称其先祖之美,而明着之后世者也。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恶焉。铭之义,称美而不称恶,此孝子孝孙之心也。”[4]说的就是鼎铭赞美不称恶的特点。而这个特点也正是后来造成墓碑、墓志“谀墓”之虞的源头。墓志之“铭”,也为“铭”类文体的一种,多为褒赞或哀挽之辞,以四言居多,也有五、七言者,但不多见。

  三是刻写有文辞的碑版志文。《吕氏春秋·安死》“今有人于此,为石铭置之垄上。”《后汉书·延笃传》“(延笃)到官,表龚遂之墓,立铭祭祠,擢用其后于畎亩之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滱水》“水西有《御射碑》……水阴又有一碑,徐水又随山南转,径东崖下,水际又有一碑。凡此三铭,皆翼对层峦,岩障深高,壁立霞峙。”[5]

  题铭书刻之“书”,就是书写,指以某种式样的文字书写在某种器物之上,重在书写的式样;“刻”,就是镌刻,指以一定的方式把器物上的文字按原样镌刻出来,重在工艺优劣。题铭是最终样式,而“书”与“刻”的过程决定了样式美观与否,我们今天所讨论的题铭之艺术性,包括书法美感也就决定于此。

  “题”与“铭”作为一个有集合“标志”性质的概念,我们认为最早来源于氏族族徽。族徽文字是商周金文中面目特出的一种图案化书刻式样,主要存在于商晚期到西周早期(图四),是由几个独立的“文字”组合而成,表达特定意义的“图语”。这种式样,沈兼士称为“文字画”,也有人称为“图画文字”的,这主要强调了其象形性和图画化样式。这两种提法受到后来学者的批评,李学勤先生认为“这只是为了把族氏突出出来而写的一种「美术字」,并不是原始的象形文字,也不能作为文字画来理解。”[6]丛文俊先生以“象形装饰文字”来统一这种文字形式。在承认族徽文字已是“文字”的前提下,对这一群体式样的象形与装饰化,在宗教情感与艺术审美两个不同而又不可分的界面上作了特意的突出和强调。认为族徽文字作为一种传达宗教情感的象形符号,与同为殷商宗教政治巫文化附属产物的甲骨文和一般性金文相比较,其象形和装饰意味都要显着得多。这种刻意地讲究装饰,追求图案化变形,并倾向于对称与线条式省简的“文图”制作,无一不在力图表现一种基于宗教信仰的书体式样方面的审美价值观念。在这种书体美的形成过程中,是原始宗教文化孕育了其表现形式和审美观念。[7]

  (二)墓志盖题铭书刻的确立。墓志作为丧葬礼俗的特定道具,其志盖题铭镌刻着墓主的姓氏、官爵、地望等重要的标志性信息,是古代“题铭书刻”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我们通过对其源流、式样以及文化内涵等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窥探“题铭书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与不同的文化、地域等特征,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墓志盖题铭作为“题铭书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确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于现实社会来说,把颂扬的言辞“刻”在鼎彝之上,名其功德,彰显教化作用。故铭,扬名也。又因墨书、朱书易坏,故铭刻于金石,以期不朽。对于冥界来说,从明旌的题名到送葬时呼名,从刑徒砖瓦、画像题记上的题铭到买地劵、棺椁铭柩上题铭等,其意在“志人”与“志墓”,并以一定的等级身份向冥界报到。从这个意义上说,铭旌的文字就是墓志盖题铭的最初形式,是代表向“阴间”报到时的名片。

  二,因曹魏禁碑等客观原因,致使墓碑与其它形式的具有志人志墓功能的器物相融合叠加,最终形成了墓志。而志盖题铭不仅延续碑额等题铭形式,而且在发展演进中不断扩展文化内涵,最终形成了丧葬礼制的一个仪规典制。

  三,铭与铭文是有所区别的。早期的“铭”仅仅是一种刻字行为,和铭文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后来才与文体相关。铭刻的文字有大部分都是铭文,也有众多的铭刻文字不是铭文,如山川题记、器物款识等。另一方面,铭文也不是都需要铭刻行为的。最初的铭文和铭是密不可分的,铭文都是有铭刻行为,后来出现了书而不刻的铭文之后,铭文和铭之间的这种必然联系就分开了,即创作铭文不一定非要有铭刻行为。

  四,墓志盖之“题铭”,既有名词性质的“标志”之意,又有动词性质的“镂刻”之意。“题”重在书写,包括书体样式选择、用字正俗选择、书手水平优劣选择等因素。“铭”重在铭刻,包括刻工选择、刻制工艺等因素。因此,可以把墓志盖题铭理解为“以某种书体将墓主姓氏、官爵、地望等于铭刻于墓志志盖之上,用以志人、志墓,以防陵谷迁移,以期金石不朽。”由此可以看出,墓志盖题铭具有特定的文化涵义。它一方面受制于文字的发展、书体的演进,体现了许慎《说文解字叙》所言的“文字之始,王政之始”的一以贯之的传统思想;另一方面,也尽量体现造字之初的先民思想-“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8]不受文字的规范,体现与祭祀等特质文化氛围相符合的特殊意义。这也是初唐以前墓志盖题铭上多为类鸟虫书的原因之一。

  注释:

  [1](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第一三六页。

  [2](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二年,第一四二页。

  [3](清)王聘珍撰,王文锦点校《大戴礼解诂》,《大戴礼·武王践阼》,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

  [4]注同[1]

  [5](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滱水》,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6]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二○○三年。

  [7]丛文俊《象形装饰文字涂上宗教色彩的原始书法美》,载丛文俊《中国书法全集·商周金文》,荣宝斋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

  [8](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江苏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古代墓志志盖题铭艺术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批准号:10YJCZH094)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本文责编:吕书庆)

(责任编辑:邓国皇)

推荐关键字墓志盖题铭书刻

作品推荐

展览推荐

拍卖预展

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安徽省艺观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30年12月31日
预展地点:安徽省芜湖市萧瀚美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十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30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拍卖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27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官网推荐

拍卖指数

比上一拍卖季:↓24%当前指数:5,717
国画400指数

每日最新

每周热点

  1. 1 艺术品消费“吃快餐”,远离了傲慢还
  2. 2 守护诚信 致力传承,雅昌鉴证备案以领
  3. 3 央视3·15曝光疯狂的翡翠直播间:古玩
  4. 4 张大千剧迹《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睽
  5. 5 “写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对话--孙家
  6. 6 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 | 重要大理国铜
  7. 7 Poly-Online丨“春意”上线——中国
  8. 8 XR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元宇宙虚拟
  9. 9 专稿 | 是什么成就了加埃塔诺·佩谢
  10. 10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

排行榜

论坛/博客热点

推荐视频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 艺术头条App
    艺术头条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