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然古树放新花
2012-04-24 14:14:14
1973年,我接受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委托,在故宫博物院临摹了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这幅画距今已有2100年,现在画面上的朱红、青绿、黄、白等颜色依然光彩夺目。和全世界各国博物馆收藏的古画比较,像年代这样悠久、技法这样精细、色彩这样绚丽的古画目前还没有。它成为现代考古学发现史上的奇迹。
1955年,我去敦煌千佛洞临摹过3个月的壁画,像那样构图宏大、情节动人、色彩绚灿的壁画,其艺术魅力使我震撼,和一些卷轴比较起来便感到卷轴不及壁画气魄雄浑浩大了。
初唐贞观十六年的220窟中,《天龙八部》壁面的金刚,横眉怒目,筋肉隆起,(也许因为洞中幽暗关系)看了使人毛发耸立。
《劳度叉斗圣变》壁画中,画家描写大风:大树被吹得倾斜,人物掩面弯着腰,一种飞沙走石、狂风怒吼的场面,使人感到作者出神入化的表现手段,确实动人!
仰望藻井,给人一种幻觉,仿佛置身于蔚蓝的天空,其实是石青颜色光彩的反射效果。
1972年我在陕西省干县临摹章怀太子墓的壁画,画面宫女朱红的口唇,好像刚涂上去的,我不禁惊讶,在地下埋藏了1000多年的颜料,还能发出这样的光彩!
30年来,由于教学任务的关系,我有幸欣赏过博物馆收藏的名画,其中著名的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周昉的《挥扇仕女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唐寅的《孟蜀宫妓图》、仇英的《春夜宴桃李园图》、郎世宁的《格登鄂拉斫营图》……这些名作,构图严整,线描细致,色彩绚烂;采用的颜料,大部分是矿质颜料,色彩鲜明,经久不褪,故名“重彩画派”。从马王堆发现的西汉帛画证明,在2100年前,我国绘画的工笔重彩技法,已经有相当高的成就。
然而,这一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多彩多姿的、被广大人民所喜爱的“工笔重彩”画种,近代是衰落了。
衰落的原因,不外下面几种。
一、历史上的原因
在清代,文人画家取得了艺术部门的领导权(王原祁领导清廷的美术部门如意馆),他们画的是水墨写意画。
作家方面:不论老四王、小四王还是金陵八家、扬州八怪,绝大部分是写意画。
画派方面:不论其为吴门派、浙派、松江派、新安派、虞山派、娄东派,都以水墨画为主流,重彩作品凤毛麟角。
理论方面:清代编纂的《佩文斋书画谱》是一部有关绘画的大书,它立论的基点,是以文人画正统为中心,关于重彩画派的理论,摆在次要的位置。一直到现在这部书还发挥着它的潜在的力量。
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绘画的发展顺其自然,晚清时期文人画权搏的余绪还有一定的势力,同时,由于西洋画近代流派的传入,形成了东西画派交织杂陈的状态,只有水墨写意滋荣发长,而“工笔重彩”被进步的画家叫做“老古董”,更谈不上继承和发扬了。
二、美学上的原因
一种绘画风格的发生、发展以至成熟,都有一个蜕变的过程。在成熟阶段,被群众熟悉了,承认了,赞赏了,这才奠定了它的坚实基础,能够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被人民所使用、所欣赏。我国的“重彩画派”在初唐的贞观年代已经成熟,一直流行了300多年,到了五代时期才走下坡路,被周文矩、卫贤等人的淡彩取代了。
宋代的“院体画”,注重形似,工细严整,设色艳丽,可以说是“工笔重彩”的正统,但苏轼、文同等人不满意这种“形式拘谨,严字成法”的工笔画,他们认为书画是表达个人意趣的艺术,不应当拘束于过去的成法,他们标榜“画以适吾意”“写意寄情”的主张,冲破了“格法”的藩篱,创造了笔简意赅的写意画。文同更创作了“朱竹”(把竹子画成红色),是当时画坛的一次革新。
“在日本的明治初期,由于受到西洋写实性方法的影响,出现了以大观、春草等作家排除了线描,以‘面’和‘色’来表现物象的画法,在看惯了‘以线为主’的旧画派画法的人,嘲笑叫它‘朦胧体’。以后院展开拓了对‘大和绘’的古典可重新评价的新古典主义的作风境界”,则是日本画在改革中的一个曲折的历程。(佐佐木直比古《日本画的变迁》)。
19世纪的法国画家莫奈、西斯莱、毕沙罗等人,不满意于“学院主义”模仿古典、追求细节、用色繁腻而创作出以描写自然界色彩的变化,用简练的笔触、明快的色调、注重色调节奏感和韵律感的“印象派”,给欧洲的绘画带来一次重大的革新。
从艺术发展的规律看,它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园地。由于美学思想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变化,绘画形式、风格也发生变化,任何画派,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支流,许多支流汇合起来,才能成为浩瀚的大江。
三、社会风尚的原因
我国写意画繁盛,工笔重彩被人冷落,也有社会风尚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写意画大盛。各画展展出的原作,书店印行的画集,绝大部分是写意画的阵地。如果是30岁的青年,耳濡目染,理所当然他会认为中国画就是写意画。问题在于,中国画的表现形式自古以来是多种多样的,“写意画派”之外,还有多种表现手法,如壁画的“勾填法”“硬抹实开法”,卷轴画的“没骨法”“工笔重彩法”“画工带写法”……门类很多,不胜枚举。从现存古画中都可以找到实例,只是依据这些画派系统地宣传太不足了。有一个青年看到我画的《嫦娥奔月》,他说:“画得真和工艺美术展览会上的一样。”他把两者之间的界限模糊了。难怪他们认为只有写意加生纸,大笔一渗透,墨渖一洇才是中国画。
四、宣传不够的原因
还有一点,我们对“工笔重彩”这一画派的宣传介绍很不够。日本近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其中有两集是中国画,他们把世界各国收藏的著名的中国画,用彩色版印行出来,如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收藏的顾恺之《女史箴图》、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赵佶摹唐张萱捣练图》都包含在内,版本的豪华,颜色的鲜明,作为这些作品的主人,看了之后感到惭愧!《世界美术全集》日本出了四五种版本,其中大量地刊载中国的重彩人物画(包括我国现在的藏品),在文字说明中也作了系统的分析与介绍(当然是他们的观点)。这项工作我们却做得很不够,新中国成立后30年,我们连中国美术全集都未曾编印过一部,也就难怪今天的美术青年常识不够了。
1927年,我当过《艺林旬刊》和《艺林月刊》的编辑,在当时,那是一个可看的刊物了,而印数每期是1000份,天津的一家日报每天印2万份就号称销行最大的了。而今天的文艺刊物,印数动辄几万、几十万乃至百万份,宣传力量之大,绝非新中国成立前可以比拟的。作品一经刊载,就成为艺术界熟悉的话题,写意画的兴盛,借助宣传的力量很大,而“工笔重彩”被冷落,也是没有引起宣传部门注意的缘故。
还有一种原因,制作“工笔重彩”太费工夫。一幅墨笔写意画,几小时可成,而一幅“工笔重彩”画需要几个星期的创作时间是平常的事。
创作《淝水之战》,我画了半年的时间,而在作画之前,翻阅历史书刊,研究地理环境,塑造人物,服装道具的考证(依南北朝时代的陶俑),经过一个相当长时间的准备才开始构图。凡是曾经担任过这类工作的同志,都能体会到其中的艰苦吧!
写意画和“工笔重彩”画是中国画坛的两朵鲜花,唐宋时代,它们曾经争奇斗艳,携手并进。笔法简练、造型生动、酣畅淋漓的写意画,经过新一代画家不断地发展创造,已经出现超越旧时代的新水平,并且获得国际的美誉;另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多彩多姿的“工笔重彩”画种,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经过大家的努力,也定能发出新的光彩。
还有一点,某一门类的艺术作品都有自己特定的用途,有了这个分工,才能显示出它们的宣传教育的效果。我认为“工笔重彩”画种很适用于宏大厅堂,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巨幅的革命历史画,文化宫、银行、宾馆的壁画,历史博物馆的历史画……由于作品的特点是构图宏大,结构谨严,色彩绚烂,适于描写重大的历史题材,悬挂起来,有气魄、有分量。我曾有这样的设想:在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东西两侧,建筑两排千步廊(在清代原有这一建筑,后来拆除了),用传统壁画方法,描写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史诗。如二万五千里长征,白皑皑的大雪山,飘摆的红旗,绿色的山谷,蓝色的金沙江,褐色的六盘山,黄色的延安黄土高原,红军紫红色的面形,最适合于中国的“工笔重彩”了。天安门每日有数十万人参观,这一大画廊如果能够实现,对于教育人民、宣传革命历史一定能够收到巨大的效果。
为了迎接我国新的文化高潮的到来,目前首先要抓培养美术队伍的工作,要把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绘画传统的“工笔重彩”画种恢复起来。
文化部部长黄镇同志视察中央美术学院时,曾嘱咐院领导,要把中国的“工笔重彩”恢复起来,不要让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优秀画种失传。中央美院中国画系采取了措施,在研究生班里,设立了“工笔重彩”专业。一年来,同学们努力钻研,颇有成效。希望全国美术院校和美术团体,都能重视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绘画传统,共同策进,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使这棵年代久远根深叶茂的“古树”,开出更多更美的花朵来。
(责任编辑:车晓培)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