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技法
2012-04-24 14:12:17
绘制过程
小稿确定后,便可正式放大,正因为工笔重彩在技法上要求工整严谨,小稿也要务求精细并勾成墨线稿。
小稿放大
放大有两种方法:
(1)九宫格放大法。先把小稿打成横竖的格子,再按照正式画面规定的尺寸把大稿子打成方格子,再根据小稿上人物和景物的位置,逐格地放到大稿上,力求准确。小稿放成大稿后,画中人物的形象与构图位置的问题就看得更明显了,不妥之处,要在大稿上加工修正,达到要求为止。
(2)幻灯放大法。把确定的小稿子拍成照片,用反射的方法,放映到画板上,照规定的尺寸定好距离,镜头和画面要垂直,画的上两角和下两角用尺子量得一般宽,比例便正确了,然后用铅笔勾描。
拷 贝
大稿放完修改准确后,进行挎贝,把准备好的宣纸(或绢)蒙在画稿上,用铅笔描下来,也叫“过稿”“拓稿”(最好用HB铅笔,以免把纸划破)。如果没有拷贝台,可把宣纸和画稿夹在一起,挂到玻璃窗上拷贝。
贴 板
拷贝完了之后,要把宣纸(或绢)贴在挂板上,画起来才便利。贴法:先把一张比正式画面尺寸略小的白纸衬贴在画板上,再把画纸背面的四边抹上浆糊,用喷雾器喷上少许冷水,略使画纸膨胀,翻过来贴在画板上,这样,干了以后画纸很平,极便于勾线着色。
用笔与勾勒
用不同的笔法勾取的物象,我国叫做“用笔”。中国画用笔的诀窍,其中有许多学问,不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练习用笔是学习绘画的一种硬功夫。
在工笔重彩的范围里,“勾线”技法占着重要的位置,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这里说明一些具体的方法。
人物画的线描,不论粗线或细线多用直笔中锋,取其上下左右运行无碍。中锋的笔法,执笔经常保持垂直,笔锋落纸不论轻重缓疾,笔头常在线的中央。执笔垂直的优点,就是不论运笔怎样转折,上下左右都可以运用自如,笔锋不致被逆阻,画出的线描才能圆转如意,勾出来的线条才能劲健有力,元气充沛。
勾人的面容,下笔要匀停,线条要一律,转折要圆转,才能勾出肌肉的感觉。
勾衣纹,下笔之前,先经思考,度量姿态,哪是主线,哪是副线,下笔前要心中有数。一经落笔,一气呵成,不要犹豫迟疑。所谓“勾绰纵掣,理无妄下,以状高侧、深斜、卷曲、飘举之势”,便是表现衣褶姿态的手法。
画一个人或一组人,自始至终,线描与线描之间要互相联系,笔与笔之间,前一笔和后一笔之间,要有呼应。意在笔先,笔周意内,画出来的人物,神情自然毕现。如果想一笔画一笔,必然导致涣散,造成神凝气散的陋病。
落笔与收笔,落笔要准,收笔要稳,必须保持自始至终腕力的均衡,才不致造成败笔。
提按顿挫,由粗到细,运笔要往上提;由细到粗,用笔要往下按。一笔中有粗细,要掌握此法。人物的线描勾勒法用途最广,是用笔的基本功,必须下工夫练好。
浓墨和淡墨,勾人的颜面在开始时要用淡墨,然后用深墨加重眉眼口角,以提神采。勾淡色衣服和远处人物也用淡墨。
山石,画山石时下笔多用侧锋。侧锋即偏锋,执笔时笔杆稍带倾斜,这样画出的笔触,显豁而锋利。山石有多种形式,巉岩有横缝的石纹叫“矾头皴”,兀突而的峰峦叫“荷叶皴”,描写这些不同形状的山石,要采用不同的笔法,在笔迹的转折处要画出它的凹凸感,笔锋要坚实才能表现出雄壮厚重的感觉。
树木,画树木也用侧锋,在方法上和画山石差不多。挺拔的枝干、老壮的皴皮、繁茂的树叶,也多用侧锋描写,下笔要见锋芒。枝干虬曲,变化多姿,自然有苍茂葱郁之感。
但中锋和侧锋不是截然分开的,中锋可以加用侧锋,侧锋也可转为中锋,根据画面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上面讲的用笔方法,只是一般的技法规律,当然不能以不变应万变,用固定的陈法去描写当前日新月异的新事物,在掌握了这些方法之后,便可以举一反三,随时变化着应用,便可推陈出新。
勾取物象,最忌“三病”。
一、板。就是死板,这大抵由于腕力不够所致,提笔勾线,心中茫然,但求工整,不求气韵,尽管勾得工整,但看起来平扁死板,毫无生气。
二、刻。对物象没有取舍,一一画去,如刀削木,了无清脱灵动之趣,笔下虽有转折,然心手相戾,物象神态丧失殆尽。
三、结。下笔时妄生圭角,气势不得流畅,如人血脉郁结,物象自乏神采。
总之,勾线的技巧是为了表达物象而创造的,假如置物象形神于不顾,那便失去了线描的功效。以上举出的“三病”,在作画时要注意避免。
中国画的色彩
一幅画的创作,除了构图和造型要做到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之外,全画的色彩还起着烘托主题和增强感染力的作用。因此,掌握熟练的着色技巧,也是美术工作者不可缺少的条件。
初学绘画的人使用颜色免不了役于物象,用“自然主义”的观点去处理颜色,不注意对比统一的法则,以致画面五色斑斓,竭尽浓艳,以为这是工笔重彩的本色,其实这样画去,结果必然不理想。因为画面上各种色彩争奇斗艳,会起反射作用,通过空间后退到一定的距离,颜色相互冲击,相互抵消,色调反而显得灰暗了。哪一国家的色彩都是如此。
重彩画的特点,配置色彩多用强烈的对比,两种原色中间,常以复色借以取得协调,从而取得明快、绚烂、爽朗又富于装饰风格的效果。
重彩画在“随类赋彩”的基础上,敢于突破物象原来的色彩,而代之以更加浓丽的色彩(如壁画、年画等),形成强烈的对比关系,这是我国重彩绘画具有的独特风格。
中国画的装饰风格来源于生活的真实,经过加工提炼,从而达到艺术的真实。“装饰风”是重彩人物画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构图、线条、设色以及细部处理除了服从达到一定的内容要求之外,同时也应达到“装饰风”的要求。“装饰风”来源于生活的真实,通过集中、提炼、夸张的手法,使物象更鲜明、更强烈、更精粹地体现生活的美。
着色方法
着色的技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 硬抹实开法。在我国绘画史中,这是一种最早的着色法,也是民间艺人画壁画常用的方法。例如画一个人,勾完轮廓后,便把颜色平涂上去,干了后,再把衣纹用笔界开,然后烘染衣纹的凹凸面,最后用墨勾衣纹。
2. 勾填法。先勾出物象的轮廓,然后按照物体的需要,先罩底色,再填石色,填时把墨骨留出来,所以叫做“勾填”。(底色是透明色,如花青、草绿等)
3. 落墨搭色法。一幅画先勾墨线,墨线勾完,用透明色渲染各部,如面部用赭石、衣服用花青等。这种画法,美术史家叫做“吴装”。元夏文彦评论吴道子的画法写道:“……于焦墨痕中略施薄彩,自然超出缣素。”就是落墨搭色法。
4. 综合着色法。把上述三种方法加以综合,取长补短,五代迄宋就是运用这种技法的兴盛阶段。
色彩的类别
原色:这里说的“原色”,不是西洋色彩学上所讲的“三原色”,是指不与别种色彩混合的“原色”。如石青,虽有头、二、三青之分,却都是用本品经过研磨制成的,故名“原色”。
间色:两种原色调合在一起出现的色彩。如蓝+黄=绿,红+黄=橙,便叫做“间色”。
再间色:又名“混合色”,间色和间色再混合名再间色。如橙+浅绿=棕色,赭黄+淡绿=褐色,三青+褐=灰米色。
对比色:如红-绿,黄-紫,橙-青,对比色色相鲜艳。
同类色:色相的性质相类似,但有色度深浅之分,如深红、正红、淡红,橘黄、赭黄、正黄,都是同类色。
冷暖色:光度和色度强的色相,如红、黄、橙给人的感觉强,有扩张及迫近视线的现象,于是产生温暖的感觉,叫做“暖色”,反之如青、绿、紫等色有寒冷的感觉,叫做“冷色”。
颜色的调配法
1.颜色的性能
一幅绘画作品,要使色彩用得好,必须熟悉颜色的性能,这是作者要具备的常识。
一般颜料的性质,用胶水调配后,遇热就融化,遇冷就凝结,加水就稀释。胶水对于色彩的关系非常重要,胶小了干了掉粉末,胶大色彩暗滞,且不易上匀,因此,必须调配适度。
2.调配石色的诀窍
颜料这一物质(如石青、石绿)不论磨得多么细,它本身还是颗粒性的,须用胶水把它融合到一起,然后应用。用胶的目的,能够使颜料不掉,但胶分的大小关系到色彩效果的好坏。因此,调配颜料的技巧,如密度(色彩的细度)、浓度(调得稠或调得稀)、温度(作画场所的气温)、速度(下笔涂色运笔的快慢)四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必须不断地从创作实践中总结经验,摸出它的规律。
具体地说,要想把颜料调得好,必须做到密度、浓度、温度、速度四种关系的有机配合,必须做到四个度数的互相适应。
(1)细度(即密度)不够,颗粒粗,调配时不易融合,就涂不匀。
(2)浓度,调配得稀,色面就薄,看起来不厚重;调得稠,往往造成凹凸不平。
(3)温度高了色笔接触画面吸收快,不容易接笔。第一笔涂上,涂第二笔时已经干了,接不上头。
(4)速度,下笔快了色面积水,涂得慢了又不相融合。
因此,颜色颗粒的粗细,调合得稀与稠,温度的高低,行笔的快慢,四种关系能够做到相互适应,有机地结合,才能恰到好处。有一位艺人说:要把“笔头”做到舌头似的那样灵(即敏感的意思)。这不是故弄玄虚之谈,而是多年实践得出的经验。
3.石色调配法
调配石青、石绿、朱砂以及其它颗粒性的颜料,大体用下述的方法。
把颜料倾入乳钵里,再加胶水(稀度如浓茶),逐渐增加,用色棰倾轧,使色粉成团,不断用棰揉轧,这样反复多次(干了注入少许清水),使色粉和胶分达到极度的融合,然后再倾入热水,稀释到合用的程度为止。
石色现调现用,颜色才能保持鲜艳,如隔日胶质发酵,彩色就觉得暗了。
石色用完后,要把胶分漂出去。漂法:冲入开水,用棰搅匀,色彩就慢慢沉淀,石青质重,一小时可以沉淀,石绿和朱砂须半日沉淀,白粉沉淀最慢,要隔日或隔两日,才能把乳钵中的水倾去,干燥后,在钵中保存即可。如次日使用,不必倾去清水,俟用时再倾去,加上胶便可使用。
少量石色,最好用“手指乳色法”。把颜色倾入瓷碟里,稍注胶水,再用食指及中指在碟上揉擦旋转,稍干,再注入点水,再旋转,直到色素和胶水达到极度融合时为止。
调配少量石色,用“手指乳色法”最为理想,因指头有感觉,又有弹性,色中稍有颗粒或胶分不匀立刻能感觉出来,调成的颜色,既细腻又融合,使用时极为理想。
4.水色调配法
所谓水色,即透明色,包括花青、藤黄、胭脂、赭石等。把色片倾入中,加热水立刻倾去,再加热水,如是者数次,色片受热,即化开。着色时,用笔头蘸色,在色碟中旋转,反复多次,达到极度溶解时,便可使用。但要保持一定的温度,才不致“凝胶”,颜色遇冷形成“冻状”便不能染开,要放于热水碗里,化开再用。最好不用火烤,烤过了颜色会变质。
5.石、水混合色调配法
把石色加入少量透明色,叫做“石、水混合色”。这种调法需要技巧,因石色分量重,易下沉,水色分量轻,易上浮,两者调到一起,须掌握分寸敷上之。
朱砂、胭脂能使得色彩更红,石青中配入花青,使得色彩更蓝,更可调成不同的间色与再间色,效果更为雅致。
调法:先把已经调好的石色,注入少量的水色,用笔旋转,达到极度融合时为度,现调现用,隔时色素分离,便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6.颜色出胶法
石色用完,必须出胶,才能保持色彩的纯洁。把用后的石色未干时冲入热水,用棰搅拌,使它完全化开,放在桌上,等色粉完全沉淀后,再倾去上面的水,胶分即随水倾去了。
花青、赭石是用胶凝成的色片,使用时要出胶。出胶法是把色片倾入杯里,用热水化开,如在夏季,放在阳光下晒之,胶分随水蒸气挥发而去,颜色的纯度就高了。如一次出胶不够,再加水晒之,达到胶分适度为止。如在冬季,火烤法也可用,但色和炉火要保持相当的距离,以免烤糊。
7.蛤粉调配法
把研细的蛤粉(一二斤均可)倾入容器中,渐次加入胶水,用瓷棰揉轧之,合成一团,反复揉轧,然后放在石台上,用枣木榔头(木质不会起化学作用)砸之,成片形再叠起来砸,随砸随叠,稍干再加水砸,使粉质和胶分达到极度融合细密为度,然后放入小盆中,表面泡上凉水。用时,用竹片挖出少许,置于乳钵中研之,调到稀稠适度为止。
调制石青、石绿用此法也很好,但适用于大量的,少量的颜色就在乳钵里调配了,无须用榔头砸。
服饰的着色
一幅画,当墨线勾完后便开始着色,采用的颜料大体分为石色和水色两种,上面已经谈过了,这里讲具体着色的方法。
石青、石绿,一般可以铺两层、三层;朱砂易于调匀,一遍可以涂匀。
在铺石色之前,先用水色(即植物色,如花青、胭脂、藤黄之类)衬底。石青用花青衬底,石绿用草绿或赭石衬底,朱砂用胭脂衬底。底色的深浅要根据上面石色的深浅灵活掌握,假如是三青,下面的底色可以浅一些,如上面是头青,下面的底色自然可以深一些。底色干了之后,再铺石色。铺色用羊毫笔,取其笔软而易于涂匀。
颜色调完后,在涂色前,先用笔头在色碗里搅动,使色素与胶水达到极度融合为合格。笔头蘸色不需过多,在碗边挂一挂,再往上涂,一笔挨一笔地涂,要一气呵成。因石色分量重,完全靠胶水的浮力推动色彩的进行,笔头稍一停顿,便被吸收,走笔快慢不同容易形成凹凸不平的弊端,只有趁颜色不冷而易于铺陈时一笔涂成,才能达到平匀的效果。
涂第一层胶性较大,干了之后表面有涩性,有助于第二遍涂匀;第二层胶分要小,因已有了第一层的胶性,不需要胶大,更易于涂匀。
如有必要,可铺第三层,如果第二次已铺匀,便不用铺第三层了。
其它石色如石绿、朱砂、石黄等,方法和石青相同,而涂石青最难,涂石青有了把握,别种石色便迎刃而解,可以举一反三。
衣纹干染法
衣服的色彩铺完,下一步,按照衣纹的结构用水色染出它的凹面。从阴面下笔,使凸面突出。一只手使两支笔-一支色笔,一支水笔,交替使用,但不要过分地强调凹凸,以致削弱了装饰风格。
在染衣纹之前,先要罩一层轻矾水,胶矾的度数等于正常矾水的二分之一。一般地讲,朱砂衣服的凹面染胭脂,石青衣服的凹面染花青(或毛绿),其它色彩可举一反三,采用近于原色的透明水色染。
衣服的纹理染完后,就要按照原来勾出的墨线,用彩线或者墨线重勾一次,叫做“勒”。较原来染的颜色重一些,勾勒时,不要过分受原有的线描所局限,下笔要灵活自如,勾勒以后显出明快爽朗的效果。
背面托色法
画在绢上的画,由于经纬线空隙造成的透明,或单薄的宣纸上的透明,装裱之后颜色显得薄一些,为了使颜色厚重,效果强烈,往往装裱之前,要在画幅的背面托一层颜色。如颜面、手臂等肉色处,背后也用加粉的肉色衬托;其它的颜色,如石青背面也托石青,石绿背后托石绿,三青托青粉,白粉托白粉。平托一遍或两遍,一般所托之色要比正面淡一些。为了求得变化,使颜色更丰富一些,还可以用其它颜色衬托,如淡绿的衣服可托赭石,蓝色衣服可托粉绿,红色衣服可托朱,等等。经过衬托的颜色不仅富丽饱满,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延长年限,在裱画作坊看到装裱中的宋元名画,揭开之后,背面都托着颜色,甚至比前面的更厚。
染墨法
在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技法中,染墨是一套重要的工序。不仅人物头发、胡须要靠墨染,增加它们的质感,黑色的冠服、靴鞋以及楼阁梁架、斗拱栏干、桌椅道具等,也都要靠染墨增强它们的体积感。染墨法分为“罩墨”和“染墨”两种工序。冠服和靴鞋的颜色,要先罩大面,后染凹凸;建筑物和道具,只用淡墨染出凹凸,然后再罩基本色。例如一张桌子,用淡墨染出阴阳面后,用赭石配成的颜色一罩便妥;木构建筑,除了青绿的斗拱铺作之处外,梁柱部分也是先染墨色,后罩木色,可以举一反三,不必琐碎地列举项目了。
染墨的效果,要求润泽匀净,因此最忌宿墨(即多日不用在砚里已研的剩墨)。在染墨之前,先把石砚洗净,注上清水,细细地研磨。最好用旧墨,清同治、光绪时代的墨最为适用,因存放已久,胶分已退,所以墨色最纯,染出后有光泽。
所谓染墨,一般都用淡墨,调墨时要加水,达到符合要求的程度为止。先用杯子注入清水,用笔舔墨入杯中调之,调和后再往画面罩染。一般的衣服冠帽,罩一至三遍,胡须头发,由于需要干染,遍数就更多,达到适度为止。执笔的方法和染衣纹相同,一支墨笔,一支水笔。如是须发部分,先用水刷一下,然后注墨,随着须发的位置染开,当墨色外渗时,要用水笔围绕着一转,把余墨吸收,使它没有再渗的余地,干了之后,自然润泽无痕。再用细笔描出细丝,至此算完成了。
花青、草绿、赭墨等色的衣服,也有先用淡墨染衣纹,然后罩本色的画法。
山峰、楼阁、云水、天空的烘染法
在传统画法里,石色和水色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一幅画的色彩,想使之和谐而强烈,要依赖色彩的对比关系,色彩的“明”与“暗”,“鲜”与“素”,都产生于色彩相互衬托的对比关系,而非孤立的。只有用“淡”才能衬托出“浓”,用“暗”才能衬托出“明”,用单纯才能衬托出繁缛,这是色彩中的对比关系。
重彩画技法中使用水色,它的功能并不小于石色,如果把重彩画种看成只用石青大绿的画法,那是片面的。
水色和石色相互衬托、相互依赖,没有花青和草绿,衬托不出石青的鲜蓝;没有赭墨和淡墨的沉着,衬托不出朱砂的红艳。因此,重彩人物画作者,不能忽视重彩中的淡彩(水色)的功能,下一番工夫,研究水色的特点及其在重彩绘画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调配水色,螺青和草绿变化最多,色阶也最丰富,用来变化无穷。花青+藤黄=草绿,草绿+墨=墨绿,草绿+赭石=老绿,相互调配,可以配成多级的色彩,从《韩熙载夜宴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水色对于重彩创作多么的重要。
山峦树木,透明的水色用途更广,重彩山水画若离开花青、赭石,便失去了物质基础,简直无法完成。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尽管是大青绿的作品,详细审察,在上石青、石绿之前,它的基本色彩用水色完成了百分之八十,石色只起锦上添花的作用。全卷的天空和溪水是螺青渲染的,澄清爽朗,给人以开旷空恍的感觉。由此可见,水色对石色的衬托作用,功效是非常高的。
渲染水色,如山峰水溪,要用两支笔,一支“鹿狼毫”,一支“大白云”,“鹿狼毫”着色,“大白云”做水笔。渲染时,阴部用赭石衬底,向阳部分用草绿,在渲染前先把各级色度调好,看画面各部需要的程度渲染之。染时水分要饱满些,大片的面积最好一次染完,不足之处等干了之后再补充,半湿不干的阶段,千万别动笔,动笔必然出现泥泞现象。
渲染林木,先染水色,一丛树木,其中只有少数填石色,大部分用水色。用石色填少量树叶,起“提醒”作用,如把一丛树都用石色画满,反而觉得平板没有变化。有限度地使用石色,用水色陪衬石色,这是工笔重彩画的基本方法。
楼阁亭榭等建筑物,其中的梁架斗拱,大部分使用水色(赭石或赭墨),只有斗拱和雕梁处采用部分的石色。木构色彩和少部分石青、石绿相配合,相互衬托,具有庄重沉着的气氛。
建筑物在罩色之前,先用淡墨渲染出阴阳面,再用色彩笼罩。
天空(如果是大幅或横卷)要用排笔刷染。调好颜色,排笔自左而右,趁水分饱满时,刷匀,水稍被吸收,便不能再刷了,再刷易生水渍。从深到浅,要乘湿快速刷染,随刷随蘸水,使颜色逐步减淡,直到排笔渐白为止。
山石、树木、楼阁建筑,背后也要托颜色,托色的方法和水色的托法相同,按照色彩衬托“同类色”,才不致和表面色彩相互矛盾。
颜面的画法
颜面的画法,一般有两种。
1.干染法
这种技法,创自民间艺人的壁画,从4世纪的北魏壁画即已使用。面部的凹凸,全用带有粉质的稠色干染,这种方法和油画差不多,只是颜料用水粉罢了。它的程序如下:
(1) 先根据面部色彩的需要,调好深浅各级的肉色,一支笔蘸深色,一支笔蘸浅色,按照面部不同的凹凸面,用笔涂抹。深的部分用深色笔涂,浅的部分用浅色笔涂,必要时两支笔可以斡染(斡是旋转的意思),达到深浅融合为度。
(2) 用调成的肉色(水色)普罩一层。这层颜色要按照男女老幼不同的肤色调配,要使底层铺的凹凸部分可以透过表面,上下层就融合了。
(3) 罩一层稀薄胶矾水(稀释程度等于正常矾水的三分之一)。
(4) 用透明水色在结构各部加以渲染,使得面部凹凸感更加明显。(透明色用赭石、胭脂加草绿调配,部分可以加少量花青)。
(5) 勾勒轮廓。用朱、赭石、胭脂三种颜色配合成深赭红色,用它勾勒人脸的轮廓和五官,如是老年人像,还要勾出脸上的皱纹。
(6) 用淡墨烘染头发、胡须、眉毛和眼睑的上睫毛。再用淡墨染眼珠,根据画中人的视线留出眼球的受光部分,圈眼球,点睛(圈时不一定完全着墨,看眼神的表情留出受光部分,灵活掌握)。用朱调胭脂染嘴唇,染唇时留出亮面,唇的合缝处要用深红勾勒。最后,要观察一下整个的表情,还要用紫红色提神(眼角、鼻间各处),这是最后一遍也是最重要的工序,叫做“开脸”。
2.渲染笼罩法
这个方法和干染法不同之处,是薄染薄罩。有以下几个步骤:
(1) 在勾完线的面部上,先染凹凸,如头发、胡须、眉毛处先用淡墨渲染,五官处如眼窝、双颊、口鼻之间,用赭石、朱配合渲染,一般两三遍即可。
(2) 两颊间染红色(传统称其为健康色),这种健康色要根据年龄而有所区别,年纪大些的用朱加胭脂,少年和幼儿则用胭脂加洋红渲染。
(3) 用藤黄、朱、赭石加白粉配成肉色在脸部笼罩一遍,如果是老人则加入少许花青。不过要注意所调的颜色要薄,宁可不够再罩,不可企图一次染就。这样效果才均匀、润泽。
(4) 罩完颜色后,原来勾的墨,虽能透露,但已模糊,需要把面部纹理重新用色笔勾勒一次,这一过程具有提神的作用,既能达到色彩鲜明,又使容颜神气突出。
(5) 开脸,要特别集中精力做好这一步。用墨色再染一下头发、胡须、眉毛、眼珠(注意染眼珠时不可染成死墨一团,注意眼珠的透明感),用花青染眼白的暗处,用白粉点染眼白的明处。再用胭脂加朱染嘴唇,注意肌肉起伏变化,然后再用深红勾唇的合缝。至此,人脸即告完成。
人脸的画法,大体有上述两种方法,而最流行的是渲染笼罩法。自唐宋以来迄现代,一般的绢绘和纸绘的卷轴画都采用这种方法,它的优点是既玲珑剔透又醒目动人,还适合纸绢“底子薄”的特点。
第一种方法,干染法的特点,是颜色厚,手续繁,弄不好又易返铅,敦煌千佛洞北魏壁画中的人物,原来色彩经不起年代悠久冷热变化,面色大部返铅变黑,这是厚涂法(干染法)的缺点,但是像永乐宫和法海寺的壁画,甚至敦煌千佛洞220窟贞观十九年的壁画也是用干染法绘制的,保存下来,却仍然光彩夺目,色泽动人。
(责任编辑:车晓培)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