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画的线描
2012-04-24 11:45:18
每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都闪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流露在作品中,我们把它叫做“民族形式”。
我国的绘画,从创作思想到表现形式,在世界画坛上,早就富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几千年来,在亚洲大陆,成为东方绘画的主流,闪烁着自己的“民族形式”。
以线描作为描写物象的造型基础,是我国绘画“民族形式”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画家在表现生活的过程中,从观察、构思到布局、造型,运用犀利、明快、有力的线条,描写出生动活泼的形象,两千年来形成了自己一套创作体系。从古代到现代,线描这一传统的艺术手法,我们的前辈画家一直沿用着、发展着。经过不断地发展创造、推陈出新,使得这种造型手法成为画家们从事创作有力的武器。
但是,近50年来,由于交通的发达,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比以往频繁多了。西方的绘画技巧传入中国之后,给了传统绘画一次不小的搅动。这一搅动延长了将近半个世纪,它所产生的影响,使得不少学习中国画的青年,对本国固有的传统绘画产生了怀疑甚至轻视的态度。在美学思想上,常用“自然科学”的尺度衡量“艺术科学”,在创作方法上,强调艺术表现的“共同性”而模糊了艺术的“民族性”。考入美术院校的学生时常摇摆于“东”“西”之间,形成了对于传统绘画认识不清的现象。
这一本小册子,是专门为介绍中国人物画的线描编写的,然而,线描这一技法只是整个中国画创作技法的一部分,它的学问比较“专行”;如果不把中国画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美学思想和创作方法,先作一个简要的叙述,对于学习研究中国画的人们来说,也许收获不大,因此,在这里,先把中国画的美学思想和技法特点,作一概略的叙述。
学习传统绘画,首先要对中国画本身包含的特点下一番研究工夫,取得一个比较透彻的认识。
所谓“特点”,是和其它国家的艺术风格比较而言的,从内容到形式为一国所独有,为别国所没有的艺术风采。
例如:把我国绘画和日本画、印度画陈列在一起,同是东方绘画,却立刻感觉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这便是绘画的特点。而特点的形成,乃是由于历史传统、美学思想的不同而产生的。历史传统、美学思想,又是由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审美观点等各种条件错综交织孕育而成的结果。这些自然条件是产生一种艺术风格的物质基础,自古以来,就有不可超越的差别,不承认这点,是不符合实际的。“国土与人民,是艺术的父母”这句话很有道理。
中国画和西洋画,完全是两个系统、两种方法。
西洋画的创作思想是“构成的”。(恪守客观世界的构成规律,恪守物象本位的描写,尽管不是纯自然的模拟)
中国画的创作思想是“融合的”。(注重物我一体,感情移入,迁想妙得,变“自然美”为“艺术美”)
西洋画的构成是“关系的”。(如某一个人背面加上和这人相关的配景,如列赛画的《托尔斯泰在写什么》)
中国画的构成是“非关系的”。(可以全然不要配景,如梁楷画的《李白行吟图》,仅用几根简单的线描,便把诗人李白的精神面貌刻画出来)
西洋画的表现方法,像话剧,有逼真的布景、日常的动作、日常的对话。
中国画的表现方法,像京剧,上马、摇船、开门、饮酒都采用虚拟的手法。
可以做一个比喻,中国画善于表现“幻境”,西洋画善于描写“真境”。中国画里的一望六七重的山峰,头长二尺、手长一尺的老寿星,樱桃小口、长颈窄肩的美人,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的。反之,在西洋画里(写实主义)所看到的物象,远近、比例、解剖、明暗、色彩大都如实地描写,看上去有如同实物一般的感觉。
宋代郭忠恕画的《明皇避暑宫图》(见《宣和画谱》,今流入日本),画面上不仅同时看到五六座重叠的山峰,还有依山建筑的重重楼阁,回廊曲径,层层可通,从山下的小径看起,山和山之间,殿和殿之间,都有路可通。仰看极为高耸,平看极其曲折,俯看极其深远,这种构图法,从透视学的“近大远小”原理讲,我们站在真山真水中间,不可能同时看到那么多的景物,可是中国画的构图,画家偏要突破透视学法则的限制,发挥了丰富的幻境的想象,把高远、平远、深远三种角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他平日脑中美的山峰、美的楼阁,用艺术的手法归纳在一幅画中,表现得像海市蜃楼一般,使人看到这幅画,比在真的山水中间得到更丰富、更神奇、更美的享受。
宋代的大画家郭熙说山水画要可以观,可以游,可以居。所谓“观”是令人看到这幅画,一看再看,流连不舍;所谓“游”是看得入了神,就想得到像画中这样一个胜境去游玩一番;所谓“居”是想到这样好的地方,怎样能够搬家去住才好。中国画好的作品,要求做到像郭熙说的这样的境界。
不仅绘画,我国的其它艺术如文学、戏剧、诗歌、音乐,都采用现实生活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中,《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一个和人一般灵敏性格的猴子能变72种化身,“大闹天宫”和哪咤战斗的一幕,拔一撮毫毛,用口一吹,立刻变成千百个小孙悟空,把哪咤包围起来,打得火炽热闹,给人一种新奇神妙的感觉。动画片《大闹天宫》之所以受到观众的欢迎,绘画技巧固然很好,如果没有《西游记》原作,这个富有浪漫主义的动人的脚本,绝不能产生这样动人的感染力量。
《水浒传》里武松威镇安平寨一回,作者为了烘托武松的大力,双手举起千斤的大石,读者顿时感觉到武松的神威。哪知武松更把大石向空中抛,双手轻轻地接住,面不改色……这种扩大、夸张描写的手法,立刻觉得武松威猛的神力绝不是一个平常人可以比拟的。
戏剧作品中,京剧的表现形式也是采取夸张、形象的手法,唱、念、做、打。京剧的脸谱,把脸上五官用图案式装饰化的线与墨画成,曹操的白脸细眼象征权术,关公的红脸浓眉象征忠勇,生动地展现出剧中人物的性格。表演中上马、摇船、开门、饮酒等等姿态,是把生活中这些动作姿态的特征以及节奏加以集中、扩大,把它舞蹈化,使观众看到立刻便感觉到这是上马、摇船、开门和饮酒。
诗歌中,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篇,成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范例。
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一诗中写道: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描写人们坐着帆船,自长江上游的白帝城顺流直下,行驶得非常快,只有28个字,读了真教人感觉好像坐在这只船上,两岸有高耸的峡谷,许多野猴子在乱树中叫唤,仿佛置于江流中。
又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样形容瀑布的手法,不胜似一篇几千字描写庐山游记的长文吗?
从上面所举的例子看,不论文学、戏曲、诗歌、绘画等等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西方的审美思想比起来,完全是两个系统、两种方法,也就是说,中国的艺术家,不是自然形象的模拟者,而是深刻地观察了自然,删除其一切不必要的糟粕,采取必要的精华,经过作家的头脑集中、概括、夸张、剪裁,把“自然的美”变成“艺术的美”,使得这种形象比生活中的美更美、更鲜明、更动人,这就是中国艺术的特征。
这种表现手法,到底科学不科学呢?我认为是科学的。衡量一件艺术品的艺术高低的先决条件,要有两个标准:第一,看它是否恰当地表现了内容(政治标准);第二,看它本身显示的感染力(艺术标准)。因为决定一件艺术品生命的表现,要看艺术的效果,要看观众看了一幅画或一出戏所起的感受。这是检验艺术品的试金石。由于艺术品是反映生活综合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取得更大的效果,因此,艺术中的形象就要求比生活中的形象更美,更鲜明,更动人。更确切地说,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凡是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作品,不论文字、诗歌、戏剧、绘画都要打破自然主义的限制,要采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不突破自然主义的观点,是无法进行艺术创作的。因为人是有感情的,有主观的,有自己的思想的,而自然主义(摄影主义)体系却让人抑制热情,从事于冷冷的纯客观的描写,有碍于发挥想象力。
(责任编辑:车晓培)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