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长江万里情
2012-04-23 16:36:44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往今来一直倍受不少士子才人的追求向往。从观山看水到图画山川,中国传统山水画更多地赋予了描绘对象以主观意尚旨趣,可谓是一种人格化的绘画艺术。史上文人画家送别戚友,诗画咏叹不绝,曾经留下不少的逸闻轶事。明代中叶陈沂创作的《龙江晓饯图》画卷(纸本设色,画芯纵26.2、横185.7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①,就是一幅比较典型的饯行送别佳作。
一.“金陵三俊”之一陈沂的生平述略
“十代故都”金陵文脉源远流长,自从三国东吴开都以降享誉华夏。明初的南京不仅是全国政治中心,也是文学艺术重镇之一。宋濂、刘基、方孝孺等一代大家之后,金陵文坛虽然有所寂落,但至明代中叶,因为徐霖、陈铎等名流雅士在此潇洒谈艺而重新繁盛。文坛“金陵三俊”的顾璘、陈沂、王韦,诗文书画风采相映,一批文人骚客又相继活跃期间发扬光大,逐渐摆脱原先趋于保守的贵族情趣,形成了追求个性的新兴地域风格,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后人曾将陈沂与顾璘、王韦、朱应登,共同誉为文坛“江东四大家”。清代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四)中特为此立传。
陈沂(1469—1538年)初字宗鲁,后改字鲁南,号石亭、小坡,祖籍鄞县(今浙江宁波一带)。明代初期,其先祖陈瑶以医籍迁入应天府上元县(今江苏南京)。陈沂自小就生活于留都金陵,据说他在五岁时就能属对、十岁能诗咏②,其父陈钢于成化十六年(1480年)赴黔阳(今属贵州)做官,“陈沂从往”③。弘治十四年(1501年)乡试中举,正德十二年(1517年)考为进士,先后为庶吉士、编修、侍讲。嘉靖初年,陈沂与杨慎等人议大礼,但因明世宗朱厚熜偶忘其名而侥幸逃罚。又由于不从当时重臣张璁、桂萼的所作所为,遂改任江西参议。历官山东左参议、山西太仆寺少卿。陈沂为官清廉,刚直不阿,后来上疏朝廷乞归故里,在金陵城南孔夫子庙旁(今四福巷一带)筑居“遂初斋”,绝意世俗,闭门读写。
陈沂饱读诗文,博学多才,诗文、杂记等兼写,一生著述较丰,尤以文史成就最高。所撰《金陵古今图考》、《金陵世纪》、《献花岩(今南京祖堂山)志》等南京本土典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他主纂的《南畿志》、《山东通志》,涉及到苏、皖、鲁等区域府(州)的地方志内容,为人们研究明中以前这些地区人文地理等情状,提供了较为翔实的文献史料。清代《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就收录有他的《维桢录》、《畜德录》、《询绅录》、《拘虚悟言》等七部著述。
陈沂亦擅书画艺术,“七岁即能摹仿古画”④。因为崇尚宋代文豪苏东坡的书法而号“小坡”,后来在朝廷翰林院曾与“吴门四家”中的文徵明交好,在绘画方面受益匪浅。陈沂楷书丰腴而不臃肿,瘦劲而不纤弱,深得颜体筋骨之精髓,舒展自如,内蕴骨力,别具风格。明代周晖称其书艺不逊于当时名书家吴宽,而且“篆隶亦佳”⑤。陈沂一生纵情自然、好游名山大川,所历“皆图成卷”⑥,并留下了《游名山录》,颇为后世称道。其山水画主要承继马远、夏圭、戴进等前贤笔墨意趣,风格苍健清秀,晚年愈加炉火纯青。可惜由于沧桑变迁等多种缘故,陈沂的存世作品相当有限,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尚藏有其作《雪中丘壑图》、《行楷致李天卿札》。
二.清新秀雅的《龙江晓饯图》画卷
明初以后的留都南京,寓居了不少文人墨客。而“十里秦淮”河畔的南京贡院科举考试(史称“南闱”。北京贡院则称“北闱”),则吸引了大批追求功名利禄的学子士人前来应试,人数最多时竟逾两万。仅江、浙、皖、赣、闽等地在南京设立的会馆就有数十家,除了用来进行乡人商贸、联谊等外,这些会馆还成了接待家乡学子前往应考的落脚之所。昔日一场科举下来,岂知几人欢喜几人愁?绝大多数者一生多次应试,皆未能取得成功。清代文学大家吴敬梓笔下的《儒林外史》,相信读者朋友们对此应该并不陌生吧?
陈沂在南京期间,与顾璘、王韦、朱应登、都穆、徐霖、罗凤、许隚等不少士人,相互友善交游,诗文酬唱雅集,结下了比较深厚的情谊。正德十年(1515年)秋天,曾为留都金陵掌管科举考试的“试政户曹”、嘉兴文士李宗铭(具体生平待考),即将告归故里。一些志趣投契的士友于这年农历九月初六早上,在南京龙江馆酒铺为李宗铭饯酒送别,《龙江晓饯图》画卷就是众友人即兴挥毫的书画之作。其中陈沂亲题卷首“龙江晓饯”并且作图,艺术而生动地再现了金陵城北仪凤门、龙江关一带的山川胜境。在该画卷拖尾中,首先乃李宗铭的同乡文士王儒作序,随后依次为友人张文宿、陈沂、唐侃、王永富、郑天鹏、金士贤、丁瓒、林公黼、吴 题写的吟咏诗文,字里行间传递着对友人南归的一片深情。
徐徐展开《龙江晓饯图》画卷,但见朝阳之下,一座巨岩突兀而起,苍松杂树曲拙劲拔,明初所建的南京仪凤城门雄踞长江南岸,重檐镝楼依稀可见。同为华夏母亲河的长江,一泻千里地奔向东方。人们俯瞰辽阔浩渺长江,船帆往来,烟霭轻笼,秋风徐徐拂面。江渚近岸老树披纷,芦苇枯衰,荒草萋迷,平添了几许秋天的意韵。对岸远山峦逶迤,绵延起伏,横亘于寥廓空明的天际之间。随着初阳冉冉升起,缥缈的云雾逐渐散开,水光山色,气象万千,进而渲染出一种诗意别样的山水境界……画卷左下角,陈沂钤有一枚“鲁南”阴文方印。值得一提的是,龙江关亦名工关,乃明初朝廷工部在南京仪凤门外长江边设立的钞关,系江南商贸的重要关口,主要负责掌管南来北往客商贩运竹木的税收。这里成了南京地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和航运码头,也是当时人们的迎来送往之所。
陈沂在这幅实景山水图卷的绘画创作中,主要采用“平远”、“深远”法构图,通过“散点透视法”布局,借画寓意抒怀,情境交融。画卷中、近景如突岩、树丛、城楼、岸坡等,或以水墨、石青等勾勒,或采用花青、浅绛等皴染,或者逸笔草草绘就而成,使得画面墨色相融,浓淡虚实有致。江面复以水墨逸笔淡抹,远山则以湿笔轻皴擦染,层次变化比较丰富,平淡简率的写意韵味宛然在目。整幅画卷融入了宋人的画格,笔墨苍劲秀润,技法娴熟老道,气势雄壮辽阔,意境空灵飘逸,眷别情思隽永,生动而感人,富有深邃渺远之意态。古都南京的旖旎风光历历入画,由此也反映了陈沂清新秀雅的审美意趣和绘画风格。
三.卷尾其它几位作者生平及诗文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⑦在《龙江晓饯图》画卷的拖尾中,众友人虽然并非史上的书法名家,但其赋咏寄语的毛笔书写功底不凡,楷、行、草体不拘一格,或端庄工秀,或率真洒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自的性情禀赋。通篇书法笔墨风华流畅,充溢着文心诗意,也让离情别绪一一跃然素纸。
我们在以往存世的典籍文献中,收寻到这些诗文书写者的生平资料,从中推测分析来看,当时他们大都前来南京贡院应试、或从事与科举相关的事务等。王儒(生卒年不详)字汝珍,明代嘉兴(今属浙江)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举人,曾任海盐知县。他在才情饱满的楷体序言中,先是赞扬了李宗铭的学识德行,接着又道出了此举送别的原委:“(李宗铭)今年秋孟以试政户曹告归,诸友各盘桓不忍舍,而宗铭亦不厌秋季归,寿司马公不可复留,先行期五日。诸友相率载酒崇殽,送至龙江馆酒甫行。长者一人起曰:吾侪今日别宗铭于此者意良有在,兹观龙江之水,平净如铺,龙江之山,耸拔如待且烟霭尽开,太阳向曙,正吾道大行之机也。宗铭载道南归,行将捷龝闱、登春第进策……陈君鲁南首扁(篇)曰‘龙江晓饯’,扁(篇)后复图以画意,图后例有序,众以属予。予与宗铭,更托亲旧而志同道合心一之最者也,义不敢辞,遂继图序之,以为群王引。正德乙亥季龝朔后五日(注:即正德十年(1515年)九月初六),乡眷生王儒书于龙江馆舍。”①随后钤有一枚阳文长方印鉴。
张文宿(生卒年不详)乃明代仁和人(今属浙江杭州),正德八年(1513年)举人,嘉靖二年(1523年)曾任晋江知县。他的诗咏以行书题笔:“故人别家过江南,朝罢骊驹酒顾酣。残月弄潮帆影漾,朔风吹帽鬓毛 。峥嵘科甲终须到,俯仰乾坤独不惭。此日愊心谁识得,一泓秋水浸寒潭。仁和张文宿。”随后各钤一枚阴、阳文印鉴。
陈沂的诗咏亦以行书题笔:“彩服还家日,杳年报国时。宝刀应有用,瑶瑟岂无知,迢递移归棹。慇懃寄远思。文绕是华胄。须孝答恩私。鄞陈沂。”随后钤有一枚“陈氏鲁南”阳文方印。
唐侃(1487—1545年)字廷直,号默庵,明代京口(今属江苏镇江丹徒)人。少有志节,正德八年(1513年)举人,历官永丰知县、武定知州、南京刑部员外郎等,为吏颇有政声。但因弹劾宦党严嵩父子贪污案而惨遭暗害。《明史》(卷二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六十九)有传。他在卷中以行笔宣抒了自己的情感:“秋风落雁寂寥天,无限离愁只自怜。六□江山诗卷里,两人心话夜灯前。文章已许魁多士,甲第还期夺少年。此去不须存注念,曲江春雨顾同沾。京口唐侃。”随后钤有一枚阳文方印。
王永富(生平待考)也以行书诗咏,奔放出个人的此刻情怀:“八月送君江上行,江潮初落水流平。芙蓉几栩(许)霜前醉,鸿鹰数声天际鸣。薄酒漫将乡曲意,新诗聊笃故交情。明年此日天风便。腾翮同己直抵瀛。王永富。”随后钤有一枚阳文方印。
郑天鹏(生卒年不详)字子冲,号南溟,明代诸暨(今属浙江杭州)人。正德八年(1513)举人,曾任弋阳知县。平生著有《秉烛正讹》、《蓬莱亭集》、《闽游唱和集》、《北行野操》、《南溟存稿》等。他在卷中以草书诗叹,传递着彼此间的友谊:“晓江潮发带寒烟,经托骊驹□前筵。怍衮写诗情不尽,客半托酒恨无缘。虽又世讲非今日,科甲家传属少逢。我会留招留不住,天风以送李扁船。戏,郑天鹏。”随后钤有“子冲”等二枚阳文方印。清代《乾隆诸暨县志》(卷二十五《儒林》)称其“书法尤精,为世所珍,手书告示往往为有识者穷”,从这幅潇洒遒劲的狂草作品中,人们亦可以窥见一斑。
金士贤(生平待考)的诗咏以行书题笔:“宝剑倚青霄,金飚起暮潮。趋庭重入念,归棹迅难招。离恨诗盈卷,交亲酒一瓢。文章夸阀阅,还献紫宸朝。金士贤。”后钤“左峰”等阴、阳文印鉴各一枚。
丁瓒(生卒年不详)字点白,号敬夫,明代京口(今属江苏镇江)人。正德八年(1513年)中举,十二年(1517年)进士,官至温州知府。兼通医学,有著述《素问钞补正》传世。他在卷中以行书题笔诗咏,旨在表白思绪:“醉霜枫叶照江红,江上帆开便晓风。半载交游忘尔我,百年踪迹任西东。孝思有在乾坤外,别绪无端风雨中。惆怅不堪回首处,□天寥廓一征鸿。京口丁瓒。”随后钤有一枚阳文方印。
林公黼(生卒年不详)字质夫,一字石峰,明代长乐(今属福建)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曾授大理评事。他的七律诗也以行书题写:“龙江风定晓潮平,客久那堪送客行。远壑稀潮千树□,长天空阔一雕轻。白云入堂亲闱近,赤日当天帝阙明。忠孝从来非两物,丈夫端不负平生。林公黼。”随后钤有一枚“质夫”阴文方印。
吴 系明代钱唐(今属浙江杭州)人,正德八年(1513年)举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他在卷中同样以行书题笔诗咏、流露送别心情:“江柳含清晓,携壶送李绅。孤帆随夫鸟,尺素望来鳞。恋阙多情在,思亲入梦频。何时同聚首,聚时杏园春。钱唐吴 。”随后钤有一枚阳文印鉴。
在生产力发展有限的古代社会中,“送别”是一个历久不衰的永恒话题。与元代以前绘画表现内涵有所不同的是,随后的士人墨客在出行纪游、文交雅集、品茗茶事、隐逸卜居等图像叙事方面,增添了不少世俗化的情味。明代《龙江晓饯图》画卷以金陵山川为图像背景,其中虽然没有具体表现众友人岸边拱手、折柳揖别等场景,不过江面上点缀的一叶归舟,似乎暗喻着友人李宗铭即将离去,为古都金陵的山川秀色增添了无尽的诗意,这不正好也象征着彼此之间的万里情缘吗?深秋的江风略带初冬的寒意,多少让人有些惆怅感叹。尽管人们同样也无法从画面的环境空间中,窥探到“劝君更尽一杯酒”⑧的饯行情形,但从众人的诗咏中分明仍能感受出浓浓的依依惜别之情。
《龙江晓饯图》将陈沂、王儒等十位友人的书画手迹合璧于一卷,不仅再现了当时子士的饯别情境,其中蕴含着甚为浓郁的人文意蕴,而且在昔日类似的书画题材中似乎并不多见。人们沉浸于该图卷细细品鉴,还是蛮有一番雅玩情味的。尽管历经沧桑岁月,其中那股缅邈静逸的书卷气息和幽思情味,依旧扑面而来……
注释:
①明代陈沂《龙江晓饯图》为纸本设色画卷(纵26.2、横185.7厘米),目前典藏于上海博物馆。
该图黑白照片(包括画卷拖尾)见诸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2册第300至301页(文物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该图彩色照片(不含画卷拖尾)选自著名画家及美术史论家喻继高(曾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中国工笔画会副会长)、周积寅(曾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史教授)、马鸿增(曾任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主编的重点出版图书《游目骋怀—江苏历代中国画名家精品集·古代卷(明代壹)》第105页(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发行)。
②参见明末清初钱谦益《列朝诗集》丙集第十四“陈太傅沂”条目,中华书局2007年12月版,第3738至3739页。
③参见清末陈作霖《金陵通传》卷十三“陈钢”、“陈沂”条目。引自《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区》第38号,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0年据清代光绪甲辰(1904年)瑞华馆刊行本影印版,第381至383页。
④清代徐沁《明画录》卷三《山水》“陈沂”条目。引自《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17页。
⑤参见明代周晖《金陵琐事》卷二《字品》“陈沂”条目,南京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75页。
⑥参见明代周晖《金陵琐事》卷二《画品》“陈沂”条目,南京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79页。
⑦笔者在此借用了唐代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句。全诗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⑧笔者在此借用了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全诗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参考文献:
⑴除上述提及的文献外,本文有关内容还参考了不同版本的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地方旧志,中国美术史、历代书法“五体”大辞典,以及有关陈沂的评述文章等。所有文献均典藏于南京图书馆内。特此说明!
⑵该图卷中的其它几位作者资料来源主要如下:
王儒(参见《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3号:清代许瑶光修、吴仰贤等纂《光绪嘉兴府志》卷四十五《选举三》第1143页、卷五十《嘉兴列传》第1319页。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五十九年(1970年)八月版光绪五年刊本影印等)。
张文宿(参见《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清代龚嘉儁修、吴庆坵等纂《光绪杭州府志》卷一百九《选举三·举人》第2117页。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五十九年(1970年)版民国十一年铅印本影印。又参见《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24号:明代陈善等修《万历杭州府志》卷五十七《选举三·举人》第3460页。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七十二年(1983年)三月版万历七年刊本影印。又见诸于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第25册:吴之鋘修、周学曾等撰《道光晋江县志》卷二十八《官职志·文秩》第359页。上海书店等三家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等)。
唐侃(《丹徒县志》第一章《人物传》。又见诸于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编著《江苏艺文志·镇江卷》第96至97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等。《明史》卷二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六十九有传)。
王永富(生平待考)。
郑天鹏(参见《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98号《乾隆诸暨县志》卷十七《选举·举人》第802页、卷二十伍《儒林》第1124至1125页。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七十二年(1983年)三月版乾隆三十八年刊本影印。又见诸于《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37号《康熙绍兴府志》卷三十五《选举志三·举人》第2902页。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七十二年(1983年)三月版康熙五十八年刊本影印等)。
金士贤(生平待考)。
丁瓒(参见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编著《江苏艺文志·镇江卷》第96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等)。
林公黼(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第21册:孟昭涵修、李驹等撰《民国长乐县志》卷十四上《选举上》第213页、卷三十三《列传·名臣》第452页。上海书店等三家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等)。
吴 (参见《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清代龚嘉儁修、吴庆坵等纂《光绪杭州府志》卷一百九卷《选举三》第2117页。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五十九年(1970年)版民国十一年铅印本影印。又参见《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24号:明代陈善等修《万历杭州府志》卷五十七《选举三·举人》第3460页。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七十二年(1983年)三月版万历七年刊本影印等)。
(责任编辑:张勤)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