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舟的”极简山水”
2012-04-20 11:32:37
源远流长的中国山水画在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可谓高峰叠起,门派林立,绵延不绝。山水画自魏晋到唐代已是蔚为大观,不仅有吴道子一日画就嘉陵江三百里风光的”疏体”山水,有李思训的金碧山水,还有张璪与王维的水墨山水。五代与两宋更是大家辈出:荆、关、董、巨,刘、李、马、夏……到元、明、清,山水画演变成画坛主流,”元四家””明四家””四僧””四王””金陵八家”……可以说,元以来的中国画史,几乎成为一部以山水画为主导的历史,直到进入现代以后仍有黄宾虹、李可染这样山水大家出现。
面对山水画中的一座座高峰,当代山水画家还有没有可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回答是肯定的,但也是艰难的。他们或是回到传统,从传统中寻求新变的机制,进行创造性转化;或是从现代西方艺术中广泛汲取新的表现因素,改变山水画的原有面貌;或是贴近现实生活,将大山大水与风土人情相结合;或醉心于笔墨的横涂竖抹,或迷恋于山水的形式结构之美……而刘德舟在这众多的可能性中,选择了用粗笔大线,去实现他对山水的结构之美的重新创造。
当他用通常的山水画法、常见的山水图式作画时,虽然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规范,但却难以摆脱山水画千篇一律的”流行样式”。在这样的作品中,他找不到自己的艺术个性和存在价值。当他放胆用大写的手法纵横于尺幅之间时,他发现,那正是他确立自己风格面貌的最好方式和最佳状态。他用这种方式从众多的山水画中一下子跳出来,构成他自己对山水的独特理解。这种独特性,不在于他是否还原了山水的原貌,而在于他凸显出山水的形式结构之美和笔墨之美。他虽然放弃了传统山水画的皴擦技法,但却没有放弃山水画的传统精神,即借助山水表达画家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情怀。
书写性和结构感是构成刘德舟作品的两个重要特征。所谓”书写性”,并非指绘画中一般意义上的书法用笔,当刘德舟在他的山水画中将这种”书写性”放大到与画面尺幅不相协调的程度时,那种”书写”的气势方显出一种特有的品格。这种简洁有力的宽笔大线我们在周韶华、贾浩义的作品中也能见到,但周韶华的宽笔大线多以侧锋为之,贾浩义则以大块面构成的方式,而唯刘德舟多用圆润的中锋。所以,他的山水是一种以线型为主体从而弱化皴、擦、染的极简山水;所谓”结构感”是他以有数的线条分割画面而形成的构成主义特征。这种”结构感”使他的艺术具有了更多的抽象因素,有朝着抽象的方向演化的迹象。
源于山水意象,却未必一定要回归到山水意象。这一未来指向有可能使他从山水出走,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境界。(本文作者系著名策展人、美术批评家)
画家简介:
刘德舟,一九五三年生于山东惠民。一九七七年入北京画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马来西亚草堂门金石书画会理事、北京画院画家。作品一九八五年参加北京画院赴美画展;一九八六年参加北京画院赴罗马尼亚画展、北京新时代画展;一九八七年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北京画院三十周年院展;一九八八年参加美国伊利诺斯州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十五人现代中国画”展;一九九○年入选日本大板世界画展;一九九三年入选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画展;一九九五年入选美国”中国画现代实力派”画展;一九九九年参加韩国国际美术交流展;二○○一年参加印度新德里亚洲三年展;二○○二年参加法国绘画和水粉画艺术沙龙展;二○○四年入选日本中国画名家作品展;二○一○年,在七九八艺术区举办刘德舟个展,并参加马来西亚根深蒂固东方名家展;二○一一年,参加七九八艺术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艺术展。
(责编 李向阳)
(责任编辑:扈淑莹)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