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性现实的拟态花形
2012-04-20 11:23:12
中国工笔花鸟画从唐朝至宋元,在造型上一直崇尚严谨写实。自明陈老莲开始注重意象的概括和变形后,恽南田则开创了没骨法的工笔花鸟画,这技法上靠近了写意画。到了近现代,画家求变的思想日益增强。于非闇的双勾重彩花鸟画在宋朝院体的基础上吸收了装饰风格,一改柔弱之风,大大提升了工笔画的气势;陈之佛为统一色调,营造意境,开始渲染画面底色;郑乃珖因为画面需要,截取了花卉的局部与青铜器进行组合,工笔花鸟画开始向形式的表现力伸展。近三十年,在观念革新形式创造上,杨瑞芬的”写意”工笔花鸟画尤显突出。著名画家贾浩义先生称杨瑞芬的风格为”工笔大写意”,我认为这个”写意”,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造型上的”写意”
杨瑞芬在工笔花鸟画中开创了拟人拟态的变形法。她将花向人、动物等想象的物体进行了变幻,赋予花拟人拟物的形态或姿态,在观念上突破了传统题材对”花”的界定,提升了心象的境界。在她之前,工笔花鸟画虽有意象变形,却都没有挣脱原有物象的结构束缚,形式手法仍滞留在画面上的设计,这方面,杨瑞芬的变形是具有开创性的。她从研究花形构造中挖掘美,塑造美。夸张的、装饰的、图案的、解构的、重象的皆为创造崭新的形象服务。最终以肯定、典雅的轮廓,为世人展现充满想象力的梦幻花形。以往,工笔画是以实造象,写意画是以虚活象。杨瑞芬以实写意,在中国画演变中立足,并能自成一体,极为难得。
(二)技法上的”写意”
传统工笔画是在熟宣上进行绘画的,杨瑞芬却常用生宣。她在实践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技法,手法不拘一格,其中最具独创特色的是她将泼墨法引入了工笔花鸟画,并在背景使用了水墨及揉纸的技法,将写意与工笔作为形式手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别开生面的妙境,既是含有写意意味的整体把握,又是细腻刻画对肌理层次的进一步追求。然而,在杨瑞芬之前,工笔花鸟画坛中还从未出现过如此魄力。泼墨在工笔中的对比非常强烈,它打破了安稳的格局,爆发出极致的张力,不免让人以为画家是在险中求奇。岂料,有一种美,正是要在打破原有平衡后,重新建立起更加微妙的平衡。在杨瑞芬的这类作品中,我们更能看出其在传统与现代的多样技法间收放自如的才华造艺。
(三)色彩上的”写意”
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发展,色彩作为视觉语言的要素,为画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齐白石的红黑对比,林风眠的彩墨,黄永玉的彩荷,中国画已经显现出重视发挥色彩功能的面貌。杨瑞芬用色意识的独到之处在于以意设色、活色活象。不拘泥于固有色、环境色、印象色、主观色、想象色,活用色彩,移色造意,阔色造势,形成了写意的情趣。在其画中,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与客观似是而非的颜色搭配。整体观之,各色间却呈现出一种相互呼应的和谐美,达成了意”真”的效果。有时,她夸张了固有色或环境色,反而形成了一种印象中的物象本色。这种不固守单一模式的灵活用色,依赖的是艺术家的直觉天分,形成其作品的千姿百变。
杨瑞芬的画,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气势上的写意精神,造型中透着大气,技法中透着率性,色彩中透着灵慧。正如佛语”一花一世界”,杨瑞芬的花鸟是一个康壮的世界。
曾经有个美国朋友感慨美国有个乔治亚·欧姬芙,中国有个杨瑞芬。她们都是个性强烈的杰出女性画家。欧姬芙的微观花卉,是将花的微小局部放大成特写,从中发现和组织了植物轮廓的曲线美。杨瑞芬的拟态花卉,是将花的外形想象加工成变体,积极创造出形态美,而特写只作为其中的一种手法。两者的艺术角度不同,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两者不谋而合之处则是都达到了半写实半抽象的境界。在欧姬芙的画中,我看到了”写实性主观”,即客观景物中的主观视角。在杨瑞芬的画中,我看到了”象征性现实”,即以象征营造的现实情景,这种”现实”不是”真”的客观物象,它符合了中华艺术精髓之”神似”,是心灵景象的真实再现。
杨瑞芬的工笔花鸟画扎根于本土,树风于时代,她的革新成果已成为历史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由她启发拓展的新形式,也必将为之后的工笔花鸟画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作者系艺术评论家)
画家简介:
杨瑞芬,一九五○年生于北京。师承著名画家田世光先生。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炎黄女子书画家联谊会理事、马来西亚草堂门金石书画会理事、荣宝斋画院特聘教授、北京画院专业画家。作品多次获奖。《蜀葵》《地涌金莲》《睡莲》《兰花》等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展览公司、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等及海外机构收藏。曾在中国内地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以及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瑞士、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举行画展。
(责编 李向阳)
(责任编辑:扈淑莹)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