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未剩闲花地 橘柚葡萄四角多(上)

2012-04-20 10:56:15 作者:陈履生

  在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史上,齐白石是一个特别的个案。因为他在绘画史上的独特创造以及巨大贡献,因为他有着一般画家所没有的特别的履历,而关于他的故事之多以及故事之奇,也往往和他特殊的生活经历与个性有关,所以他的特殊性是研究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史的重要课题,而关于他的许多故事也为民间所津津乐道。

  

  齐白石自童年砍柴、牧牛到十五岁学木匠雕花,在三十五岁前都没有离开过家乡,足迹仅限于湖南湘潭杏子坞及周边百里之内,这是中国几千年农业社会中千千万万农人生活经历的一个缩影。就是这样一种平凡的早年生活经历,既没有值得称道的书香门第的一脉相承,也没有自幼饱读诗书的天才表现。相反,农业社会中的自给自足,乡村中的各种手艺,农人美化自身以及周围环境的审美需求,农业文明中的文化发展和各种民间艺术以及发明创造,则成为像他这样一位生活在平民阶层,具有民间性质的画家所特有的文化背景,这无疑会影响到他的艺术,也会反映到他的艺术之中。

  生活在故乡的齐白石,生活艰辛,常为生计所累。虽然三十八岁时典得”借山馆”,生活略有改观,但是仍没有脱离农家的生活方式。他在借山馆周围种植瓜果菜蔬,过着自给自足的乡间生活。对他来说,这一时期尽管生活贫寒,但是”满园蔬菜绕门青”①,”家家田舍识蔬香”的农家风物却是他离开家乡之后挥之不去的历史记忆。蔬果作为农家的主要食品,其种植、收获以及加工等都曾经是齐白石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删除草木打虚花,却笑平生为口嗟。新种葡萄难满架,复将空处补丝瓜”。这之中的种种经历都给齐白石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一丘香芋暮秋凉,当得贫家谷一仓。到老莫嫌风味薄,自煨牛粪火炉香。”人们于此也可以闻到农家的风味,似乎也能看到日暮下的袅袅炊烟。显然,这与他后来生活的街巷胡同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而他所面对的故宫、天坛、北海等带有的皇家文化背景以及京派文化传统,也成为他在绘画题材选择中的重要参照。

  

  对那些曾经维持齐白石和家人生计的蔬果,他一直难以忘怀:”充肚者胜半年粮,得志者勿忘其香。不独老萍知此味,先人三代咬其根。””饱谙尘世味,犹觉菜根香。越咬越香,劝君勿忘。”

  作为画家的齐白石尽管有包括诗文在内的种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可是最直观的,也是他最拿手的还是绘画,因此在他的一生中画了大量的以蔬果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生动和多样既表现了齐白石的乡思乡情,又表现了齐白石在发展中国画艺术方面难得的才华和杰出的创造,成为齐白石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齐白石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

  齐白石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善于把生活中的一些最普通、最平常的事物用画笔表现出来,如农人常见的柴 和算盘,房前屋后的草虫以及河塘中的鱼虾等。他通过对生活的捕捉和表现,能够把”俗”升华为”雅”,让人们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到艺术的魅力。出身于平民的齐白石始终没有忘本,他以平常心不断画往日农家生活之所见,几乎把所见到的蔬果都画了出来。显然,这些带有泥土味的形象不是简单的写生和记录,而是一种文化的记忆,是传达文化的一个媒介,通过它们或记录往日事件,或表达思乡情感,或展现文人情怀,或解决一些绘画的技法问题,如此等等,与田园风光、乡间风物建立起联系,一枝独秀于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

  一 难以忘怀的乡间风物

  一九一七年五月,为避家乡兵匪之乱,齐白石离开家乡,只身赴京,住前门外郭葆生家。又因张勋复辟之乱,随郭避居天津租界数日。回京后移居法源寺,以卖画、刻印为生。定居北京后的齐白石像历史上的许多文人那样,感时怀乡,每念及家中亲人,而自己远别千里,愁思百结,唯一能够释怀的就是诗和画。第二年,他在画《石榴》时题:”庚申夏,故乡大旱。秋八月,天雨时行,石榴始能着花,余还家已十一月矣,其实大不盈盏,越明年灯节后其实始熟,此岂老天有意怜我未归人耶?”同一年,齐白石在画《柑树》时也题有”前朝丁未春,于沁园师处乞来柑树,栽于九砚楼前。丁巳以来已扬花而不结实,思移地亦非其时也”。在八十五岁时画《梨》时则记述了这样的往事:”予四十岁后在借山馆后亲手接梨树卅余株,每接时必呼芭携刀锯,数年来得七十余株,此时其树犹存否不得知,哭芭久不存矣。”齐白石以文人特有的方式,通过题跋记述了过去的一些往事,而所画也就脱离了一般的就事论事的层面,于一目了然之外增加了可以品尝和把玩的内容。

  在齐白石离开家乡后的一段时期内,他写了许多具有画意的思乡诗篇,这些诗往往是辗侧枕上、入梦无由的结果,其语言之平实,肝肠寸寸,情真意切,如同他的画一样,毫无雕琢之气。但他还是不断地通过绘画直观地表达思乡的情感,这是齐白石艺术的一个重要方式,而在他的晚年则表现得更为突出。他画儿时所用过的工具,画家乡池塘中的鱼虾,画借山馆周围的花木,也画”丰年可作菜食,饥年可作米粮”的蔬果,这一切都是一种远离家乡而思乡的情感寄托。他在《白菜蘑菇》上题:”南方之菌远胜蘑菇,惜不能还家共老妇喜食也。”又是另外一番与”还家”相关的情感,状物抒情,五味杂陈。应该说齐白石画蔬果的意义不能等同于一般性的绘画表现,他所涵盖的思乡情结或者是借题发挥超越了绘画的内容和形式。

  另一方面,生活在京城的齐白石尽管享受到城市文明,可是他的平民身份以及他的生活习性都使他依然保留了乡间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京城能够见到的白菜、丝瓜、柿子、桃子、西瓜等,在体量上比南方的大,在口味上则是”无过北地”,不论是时令的,还是常态的,同样为齐白石所喜爱,同样能够连接他的乡间情感。

  在齐白石众多的蔬果题材的作品中,白菜、冬笋是他的最爱。”白菜之佳无过北地,菌野之美惟有南方。”这之中,他认为”家山之冬笋他山有之,惟松山菌其风味甲天下,虽北地蘑菇不若也”,”南方之菌远胜蘑菇”,所以他在画《白菜冬笋》时题:”曾文正公云:鸡鸭汤煮萝卜白菜,远胜满汉筵席二十四味。余谓文正公此语犹有富贵气。不若冬笋炒白菜,不借他味,满汉筵席真不如也。”这反映了齐白石的饮食爱好,同时也说明了齐白石为什么画了那么多的白菜。在蔬果中,他还特别喜欢丝瓜和芋,曾经在《丝瓜蜜蜂图》上题:”瓜蔬中此予最喜者,香而甜,结瓜易大。””白石山前种芋田,家书报道锁荒烟,客中逢友犹夸说,燕市无愁已十年。”正因为过去的”白石山前种芋田”,齐白石后来不厌雷同而反复画芋,也有喜欢食用的原因,所以”宰相懒残今不在,芋魁牛粪亦千秋”。

  身处京城的齐白石有了一般文人画家所没有的特别的家乡情结以及少时感怀,所以他在许多时候都会习惯性地以蔬果来表达:”昨日大风,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足之,不教一日闲过也。”(《南瓜》)”画大幅剩有朱砂,挑镫再画此兴也。”(《柿子》)”旧友赠陈年纸,欣然试之。”(《白菜》)”得陈纸偶成之。”(《葫芦》)

  齐白石在这些细节中所表现出的习惯性,可以看出蔬果题材在其日常绘画中的特殊性。毫无疑问,这种随手拈来不仅仅是基于生活题材上的偏好,而且也是他多年创作在这一题材上所累积的个性与风格,同时也表明与这一题材相关的笔墨已经磨合成具有代表性的基本功夫。

  二 连接古今的艺术渊源

  幼年时家境并不富裕的齐白石仅受过有限的文化教育,从跟爷爷认字开始,继而在拜过圣人、拜过先生之后,成为其外公蒙馆中的学生,至此,他相继读过《四言杂字》《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这些传统的标准读本所表现出的知识系统,不仅承传了文化知识,普及了道德规范,还铺垫了齐白石后来从事的文人画所必需的文学与哲思的基础。

  齐白石没有能够像许多文人画家那样受到正规的文人艺术的早期教育,也没有值得自豪的家学渊源。他从画雷公像开始并得到家人和乡邻的赞赏,激发了绘画的兴趣,也启迪了天才的智慧。虽然他也临摹过一些文人画家所遵循的画谱,可是文人绘画中强调的”胎性”和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决定了他的后天教育以及耳濡目染难以摆脱其世代农民出身的局限,以及他骨子里的民间画工的审美喜好。这些反映到他的题材选择上,尽管他也画文人画家们所热衷的梅兰竹菊,他也希望通过梅兰竹菊的表现而获得文人身份的认同,然而他更酷爱蔬果、草虫以及柴、算盘这些他最为熟悉而又寄寓特别情感的东西。这些在文人画家眼中非常俗气的事物,在齐白石的笔下则显得那么生动和自然,因为这些对于他来说,是他所经历的现实生活。”说话要说人家听得懂的话,画画要画人家看见过的东西”②,齐白石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选择了他所熟悉的题材以及与这些题材相适应的画法。

  齐白石的蔬果画早期主要是学习赵之谦,或通过赵之谦再学习清代的其它画家,如恽寿平(南田)、李 (复堂)、项奎(东井),直至元代的钱选。六十岁左右以”无闷学南田真本”作《百合》扇面,以”赵无闷临钱宗伯本”作《枇杷》。六十岁以后,他先后临摹过许多赵之谦的作品,其中有《灵芝图扇》等,约六十七岁时还临摹过赵之谦临李复堂的扇面。大约在这个时期,齐白石还以”赵叔临项东井本”作《寿桃扇面》。这一艺术渊源的认知是通过他临摹过的作品而获得的。实际上除此之外,他还受到八大山人和吴昌硕的影响。另一方面,”余少时衡山陈世珠画菜小册秘藏之”,虽然”此时不知归谁耳”,可齐白石还是通过画《清白传家图》”感记之”。这一”感记”也说明齐白石少时家乡周边地区的一些画家对他的影响,尤其是在题材上,这也就是后来齐白石所说的”余于家山虽私淑有人”。

  在这样一个简单的谱系之中,齐白石的所学除了获得造型、笔墨的技法以及审美的提升之外,从另一方面来看,应该也对他的题材选择有所影响。比如赵之谦不仅画过《瓯中物产图卷》,将许多前人没有画过的瓯中物产画于一卷之内,还画过《异鱼图》,同样是画前人所未画。在蔬果方面则有《蔬笋图》《蔬香图》《桃》等。更重要的是,他从前辈的经验中获得了将新题材转换为文人表现的方法,从而为他的蔬果题材创作联结上了文人艺术的传统。还应指出的是,赵之谦在诗、书、画、印方面的综合表现,对齐白石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诗、书、画、印方面的才能,更重要的是他以这种综合性的表现立定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同时又以这种综合性的表现显现了在二十世纪诗、书、画、印诸多方面的成就。

  齐白石在七十岁的时候已经确立了比较成熟的蔬果画风格,面对自己的作品,齐白石也有”此画前人无”的自豪感。他的蔬果画在中国画的审美领域为人们展现了平常心、平常事,而这些”由己之作”更是把中国画的表现领域向前推进了一步。

  三 自然流露的文人情愫

  中国的文人画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其中的寓意往往是通过由此即彼的表现来获得文的阐发,梅兰竹菊的拟人化以及所蕴涵的君子品格则表现了中国文人的理想人格。因此在文人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中,许多属于品格的思想内容都和一些与之相关的事物相对应,其中与清寒相关的高洁,或者是孤芳自赏,或者是鹤立鸡群,或者是出淤泥而不染,所有这些在世代相因的历史传承中形成了中国文人的价值观,而反映到图像中,文人画的表现则是这一价值观的形象说明。文人通过业之余的绘画表达,抒写胸中逸气,而蕴涵的自诩又是一种鞭策,像座右铭一样,所以文人画成为文人的一种胸臆的传达,世代相袭。及至齐白石,在文化的现实之中,京派的传统与”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新潮共同构筑了齐白石所居住的北京现实,成为齐白石艺术的文化背景。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齐白石的时代正是文人画受到普遍质疑的时期,这也为文人画的时代转型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契机,而齐白石生逢其时,顺手推舟,以画面的独特和清新受到了京城新文人、甚至是学院派的激赏,”余日来所画,皆少时亲手所为,亲目所见之物,自笑大翻陈案。”虽然画蔬果以表达文人情怀也是文人画的传统之一,可是与梅兰竹菊相比,蔬果的”清”没有”四君子”的劲节和孤高,而世俗之物表现出与非文人相连的世俗之气。对一般的画家来说,难以为之的障碍正是在于不能化解这种”俗”与”雅”的矛盾,不能有效地在”俗”与”雅”之间完成”文”的转换,也就难以传达”文”的核心价值观。一直不断努力修炼将自己塑造成文人的齐白石,其画蔬果完全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但历史上没有哪位画家像齐白石这样画了如此多的蔬果以及乡间的其它物品,而且完全摆脱了画蔬果容易沾染上的世俗之气,以清新脱俗的时代新风成为北京画坛的一道景观。

  此间,他也像历史上的许多文人那样,比较机智地寻找历史的祖源,所以他在画芋时题:”东坡云:饭豆芋魁吾岂无。既诗人不可无,画家亦应有,余因喜画芋。”他引用了文人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苏东坡的言论,不禁使人想起了苏东坡的另一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文人的思想中,”竹”的普遍性认知与”芋”的个性化见解,其间的差异在于”文”的寓意蕴涵的不同,具体到画面上,以文人的趣味弥补思想的不足则是齐白石的高妙之处。齐白石将文人的意趣灌注到家常的事物之中,使文人画审美从聚合在”四君子”之上的焦点改变成散点的多元性,从而丰富了文人画的审美内容,为文人画注入了时代气息和清新的内容。

  元代王冕题《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齐白石的画联结了自元代以来的关于”清”的思想和境界,从一个侧面抓住了文人画中的”清气”这一主要的审美内容,以”风清气正”为蔬果题材标立了思想的高度,齐白石特别喜欢画白菜,亦是以此寄寓文人一直追求的为人”清白”,所谓的”清白人家”、”清白传家”,都是齐白石所表达的对中国文人理想品格中的”清”的景仰。

  在与文人气节相关的文人艺术中,文人对于书斋之外的偶发性表现,往往也能够捕获一些生活中的意趣,使之成为像梅兰竹菊这样的文人画标准题材之外的一种补充,从而丰富了文人画艺术的趣味性,所以历代的文人画家都有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新题材的表现。基于此,齐白石将一个点而扩大到一个面,以乡间的新题材来获得新时代中新文人的青睐,表现出了文人画艺术在二十世纪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转折,从一个方面也表现了齐白石对文人画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注释:

  ①齐白石《种菜》,见陈履生主编《北京画院秘藏齐白石精品集》,广西教育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以下引文除特别标注者之外均出于此。

  ②齐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山东画报出版社,二○○○年版,第六十二页。

  (本文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责编 邓达)

(责任编辑:扈淑莹)

推荐关键字蔬果题材齐白石

作品推荐

展览推荐

拍卖预展

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安徽省艺观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30年12月31日
预展地点:安徽省芜湖市萧瀚美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十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30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拍卖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27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官网推荐

拍卖指数

比上一拍卖季:↓24%当前指数:5,717
国画400指数

每日最新

每周热点

  1. 1 艺术品消费“吃快餐”,远离了傲慢还
  2. 2 守护诚信 致力传承,雅昌鉴证备案以领
  3. 3 央视3·15曝光疯狂的翡翠直播间:古玩
  4. 4 张大千剧迹《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睽
  5. 5 “写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对话--孙家
  6. 6 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 | 重要大理国铜
  7. 7 Poly-Online丨“春意”上线——中国
  8. 8 XR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元宇宙虚拟
  9. 9 专稿 | 是什么成就了加埃塔诺·佩谢
  10. 10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

排行榜

论坛/博客热点

推荐视频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 艺术头条App
    艺术头条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