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献章与广东地方名宦交游及相关书迹考证(上)
2012-04-20 10:47:38
陈献章一生除了几次短暂的京城之旅,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广东江门。由于他是地方名人,因此,一些地方名宦也乐意与他交往。其中刘大夏、陶鲁、丁积是其中表表可见的人物。本文略述其交游兼对其相关书迹进行考证。
一 刘大夏
刘大夏(一四三六---一五一六),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今属湖南)人。景泰六年(一四五五)二十岁时举乡试第一。天顺八年(一四六四)中进士,后选为庶吉士。先后任职方主事、员外郎、车驾司郎中。由于他明习兵事,干练敢言,为尚方所倚重。成化十九年(一四八三),刘大夏升福建右参政,颇有政绩。后因父死,去官服丧。弘治二年(一四八九),刘大夏再次起用,先后任广东右布政使、左布政使及浙江左布政使。弘治六年(一四九三),因吏部尚书王恕的推荐,刘大夏以副都御史治理黄河张秋段。他巡视灾情,认为下流未可治,当治上流。乃堵塞决口,以石堤绕之,隐若长虹。治河成功,孝宗命将张秋改为安平镇。刘大夏再次入朝,任左副都御史,改户部左侍郎。不久,刘大夏被派往宣府(今河北宣化)清理兵饷。弘治十一年(一四九八),刘大夏称病致仕。他回到故乡湖南,在东山下筑起草堂,过着乡居生活。”东山先生”的称号由此而得。但两年后,他又被召回,以右都御史总制两广军务。弘治十四年(一五○一)十月,任兵部尚书,以老病屡辞,不准,只得赴京。他即刻成为孝宗最信任的心腹大臣。正德元年(一五○六),刘大夏加太子太保致仕。刘瑾听信吏部尚书焦芳、副都御史刘宇之言,以为”籍大夏家,可当边费十二三年”,九月,假田州土官岑猛事,将他逮拿下狱,发配肃州。正德五年(一五一○)夏,刘大夏遇赦归。正德十一年(一五一六)九月卒,终年八十一岁。赠太保,谥忠宣。
刘大夏善书。《湖广通志》云:”刘大夏,字时雍,华容人。天顺八年进士,为庶吉士,出为职方主事,历郎中,弘治十五年为兵部尚书致仕。善书,尝预作《寿藏记》,书而勒诸石。赠太保,谥忠宣。”①李东阳曾赠其父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平生壮观》卷五录刘大夏手札二:《求匏翁题像札》和《笋县札后老先生吴知己》。上海博物馆藏其与徐恪(公肃)二札,书风紧峭俊拔。
刘大夏于弘治二年任广东右布政,至弘治五年转浙江左布政期间,与陈献章过从甚密。《刘忠宣公年谱》卷一”弘治四年”:”公每出按属,常乘小站舟,灭驺从,有时造陈白沙家倡和,及论修身治国之道。白沙尝问其学,公曰:’予存心之功什九,致知之功什一。’人以为名言。”②陈献章与刘大夏的交往始于十年前的京师一会。《刘忠宣公遗集》卷二《归路取道白沙会石斋夜坐和韵》:”秋风扁棹事西行,敢对江山问重轻。隔岁方能还旧省,迂途不惮会先生。共谈京国十年别,顿觉尘怀一夜清。更变阳春词调好,灯前欲和愧难成。”③
此诗作于弘治二年(一四八九),中有”共谈京国十年别”之句,逆推十年,在成化十九年(一四八三)。成化十九年,白沙应荐入京,与刘大夏相识当在此间。刘大夏到广东后,平定后山寇乱,这给陈献章留下了深刻印象。此事见于《刘忠宣公年谱》卷一”弘治四年”。④
陈献章与刘大夏的交往集中在慈元庙的修建上。据《刘忠宣公年谱》卷一”弘治四年”:”公尝过山,吊大忠祠,念宋慈元后,陆、张二臣同死国难,今大忠有祠而慈元不祀,于义弗称,乃为建庙。人感其义,不日而就。将请祀于朝,适转浙江左布政使,不及请而去。”⑤
今以慈元庙的修建始末为中心考述白沙与刘大夏的交游。陈献章《慈元庙记》载修建慈元庙始末。慈元庙擘画于弘治四年,首倡者是陈白沙,后由陶鲁、刘大夏、徐等共成之。张诩《行状》:”山大忠祠慈元庙之建与夫祀典之举也,皆发议于先生与副使陶某,右布政刘某,佥事徐某,共成之。”⑥陈献章《题慈元庙呈徐岭南》:”前有东山后有徐,慈元风教万年垂。”⑦其中刘大夏所起的作用最大。刘大夏曾有山之游,并与陈献章有多次唱和。
弘治五年,刘大夏转浙江左布政,离开广东,刘大夏有惜别诗。《送刘岳伯》诗四首皆为此间陈献章送刘大夏之作。释文如下:
“送刘岳伯:’尧舜安敢骄,箕山亦非傲。丈夫四海心,岂曰能枯槁。富贵非我徒,功名为谁好。皇皇东山忧,朝夕不离抱。千门忽参暝,卷雨风萧萧。草木落长夏,江山非昔朝。我眠不着枕,秉烛度残宵。欲起问真宰,苍穹一何辽。’次韵送夏进士:’春日春风江漾沙,官船不发对山家。山杯一举山翁醉,笑点青藜数岸花。’别江门三章赠薛宪长:’江上看云独送君,庐山云亦华山云。解衣半饷云中坐,才出云来路又分。谁将声色诧盲聋,回首尘埃弊弊中。万里青天今日送,江门津口一帆风。东南六十县,乃在岭海间。斯民日疲困,盗贼纷相抟,仁义久不施,别离愁我颜。竿头百尺线,可以系东山。未别情何如,已别情不邈。岂无尺素书,远寄天一角。江门卧烟艇,酒醒蓑衣薄。明月照古松,清风洒孤鹤。’白沙。”
此卷为行书,纸本,五百一十四厘米乘以二十七点三厘米,载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二册,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收入《明清书法墨迹丛帖》,共录诗七首。其中《送刘岳伯》四首(尧舜安敢骄、千门忽参暝、东南六十县、未别情何如),前三首为佚诗,第四首见于《陈献章集》卷四,第三百零二页,题作《送刘方伯东山先生》。《次韵送夏进士》一首(春日春风江漾沙),见《陈献章集》卷六,第六百一十二页。夏进士指夏升,琼山人,登成化十九年进士第,其传见清·郝玉麟《广东通志》卷三十三《选举志·成化十九年癸卯乡试榜》(第四百三十一页)。《别江门三章赠薛宪长》二首(江上看云独送君、谁将声色诧盲聋),见《陈献章集》卷六,第六百一十五页,题作《送薛廉宪江门》。原诗三首,此卷缺一首:”东山于我问渔矶,君见东山咏我诗。莫共越人谋出处,直夫先谢外台归。”(注云:”东山刘时雍也。陈壮字直夫,江西佥事,山阴人。”其中”谁将声色诧盲聋,回首尘埃弊弊中”,《集》作”无端声色谢盲聋,多少人心弊弊中”。宪台、廉宪、宪长乃提刑按察之称。薛廉宪即薛纲,山西山阴人,进士,弘治二年上任。⑧张诩《行状》称:”按察使薛纲始疑先生,及得于观感,乃悔叹,即欲解官从学。有诗曰:’欲抛事业留门下,老骥那能学骏奔。’”⑨)
又弘治四年六月三日,陈献章有《雨中偶得名酒饮之效康节》四首墨迹传世。释文如下:
“江山何处遣诗怀,风雨终朝闭小斋。同社客来休见问,卧家人懒不安排。烟浮石几香全妙,露滴金盘酒极佳。半醉半醒歌此曲,不妨余事略诙谐。
“今雨还留旧雨毡,满襟凉气似秋天。偶因门外无来客,得向山中作睡仙。樽俎喜欢朝暮醉,莺花撩乱两三联。只消诗酒为坚垒,肯放闲愁入暮年。
“得花瓷盏遣儿斟,一滴金盘露几金,徐孺眼欺湖水碧,庞公心死鹿门深。渔舟出浦常随月,宿鸟归巢未归林。山水韵高如未信,只来醉里听吾琴。
“山房四月紫棉衣,无奈连朝雨欲欺。老去藜床终稳便,朝来花酒又淋漓。昔贤曾共骷髅(语),今日宁求俗子知。莫笑狂夫无著述,等闲拈弄尽成诗。
“弘治辛亥夏六月三日石翁书于白沙。”⑩
此四诗墨迹为茅笔行草书,三十点七厘米乘以三百零八厘米,今藏新会博物馆。落款云:”弘治辛亥夏六月三日石翁书于白沙。”有石斋白文印。第一、二、四首见于《陈献章集》卷五,第四百六十一页,题目作《雨中偶述效康节》,第三首不见于《陈献章集》。第一首”江山”集本作”江门”;第四首”藜床”集本作”杖藜”,墨迹本”骷髅”下掉一”语”字,”成”作”吾”。集本无落款。
刘大夏有和第一首。《刘忠宣公遗集》卷一《和陈先生韵》:”金门无梦结茅斋,更喜幽闲倚断崖。翠竹长松环几榻,清风明月满襟怀。兴来酌酒心偏乐,醉里题诗句转佳。何日主东重有约,横琴一操为君谐。”陈献章善操古琴,故刘有”横琴一操为君谐”之句。
弘治六年(一四九三),因吏部尚书王恕的推荐,刘大夏以副都御史治理黄河张秋段,慈元庙建造之事交由顾叔龙办理。陈献章有诗寄刘大夏,《闻东山先生领都宪之命修理黄河以诗寄之》:”疏凿分更日已多,乾坤无奈一黄河。天生会有龙门手,人世空传瓠子歌。”
弘治七年,慈元庙成。次年(弘治八年)陈献章《与刘方伯东山先生》云:”亡妣墓于小庐山居舍之旁,襄事于乙卯(一四九五)夏四月八日,去始丧才四十日耳。万里一疏,无任哀感之至。山慈元庙久完,但未立主耳。拙记录去,想已经目。若西涯阁老有作,用之。制中别无佳思,作得文字,强勉塞命,无以老朽为嫌也。《祀典记》当与西涯阁老图之。屡闻先生上疏乞休致,然每于邸报中未见端的,未审何如也。近陈进士茂烈过寒舍,与语东山先生告归,西涯阁老留之。疑先生未能去者,以此故也。”
陈献章在信中谈到《慈元庙记》之事,本来陈献章已作了一首,刘大夏想请李东阳(西涯)再作一首。李东阳也答应了,但是迟迟未下笔。主事者邓督府想先让陈献章的《慈元庙记》上石,《邓督府欲得慈元记上石答之》:”西涯许撰《慈元记》,大手文章不要多。拙作岂堪传胜事,如今此石未须磨。东山规矩赵生成,顷者一缄传到京。有庙未应无祀典,老夫重敢告先生。”此中言及请祀典之事。又《与邓督府》云:”拙作一首,纪述仁政,传示岭海,以彰盛德。余二小诗以撰《慈元记》,望西涯阁老以请祀典,望督府共成东山之美,此野人之志也。伏乞钧裁。”
弘治十二年(一四九九)夏,陈献章奉督府邓先生之命,书碑勒石。湛若水跋《慈元庙记》。此跋并存碑上。又李承箕跋云:”刘东山司徒请记慈元于西涯阁老,今两广总督府邓公闻石翁已有是记,乃示广州高同知,使先入刻。于乎,堪二碑刊者,惟慈元哉?”
考之李东阳集,无《慈元庙记》文字,唯有《山大忠祠诗四首》,诗长不录。邓督府即邓廷瓒,字宗器,巴陵人,景泰进士,弘治九年以右都御史总制两广。陈献章《次韵张主事答邓督府》中提到东山刘大夏:”万古人心万古天,江门渔父笑空眠。幸逢岭外千山静,共荷台端一老贤。群趋岂尚班行簇,美誉当令世代传。却忆东山天下望,不留今日镇三边。”
《慈元庙碑》今存世。释文如下:
“世道升降,人有任其责者,君臣是也。予少读宋史,惜宋之君臣,当其盛时,无精一学问以诚其身,无先王政教以新天下,化本不立,时措莫知。虽有程明道兄弟,不见用于时。迹其所为,高不过汉、唐之间,仰视三代以前’师傅一尊而王业盛,犬亩既出而世道亨’之君臣何如也。南渡之后,惜其君非拨乱反正之主,虽有其臣,任之弗专,邪议得以间之。大志弱而易挠,大义隐而弗彰,量敌玩雠,国计日非,往往坐失机会,卒不能成恢复之功。至于善恶不分,用舍倒置,刑赏失当,怨愤生祸。和议成而兵益衰,岁多而民愈困,如久病之人,气息奄奄。比及度宗之世,则不复惜,为之掩卷出涕,不忍复观之矣。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刘文靖广之以诗曰:’王纲一紊国风沉,人道方乖鬼境侵。生理本直宜细玩,蓍龟万古在人心。’噫,斯言也,判善恶于一言,决兴亡于万代,其天下国家治乱之符验欤?宋室播迁,慈元殿创于邑之崖山。宋亡之日,陆丞相负少帝赴水死矣。元师退,张太傅复至崖山,遇慈元后,问帝所在。恸哭曰:’吾忍死,万里间关至此,正为赵氏一块肉耳。今无望矣。’投波而死,是可哀也。山近有大忠庙,以祀文相国、陆丞相、张太傅。弘治辛亥冬十月,今户侍郎、前广东右布政华容刘公大夏行部至邑,与予泛舟至门,吊慈元故址,始议立祠于大忠之上。邑着姓赵思仁请具土木,公许之。予赞其决,曰:’祠成当为公记之。’未几,公去为都御史修理黄河,委其事府通判顾君叔龙。甲寅冬,祠成。是役也,一朝而集,制命不由于有司。所以立大闲、愧颓俗而辅名教,人心之所不容己也。碑于祠中,使来者有所观感。弘治己未夏,予病小愈,尚未堪笔砚,以有督府邓先生之命,念慈元落落,东山作祠之意,久未闻于天下,力疾书之,愧其不能工也。南海病夫陈献章识。”
此碑一百八十厘米乘以一百零五厘米,现在新会山慈元庙内,《粤东金石略》着录。《慈元庙碑》有副稿,着录于《藤花亭书画跋》。纸本,高四尺二寸,横二尺五寸。后有张诩跋:”斯记乃予师石斋夫子墨,已摹刻入石,此副稿也。弘治甲子(十七年)夏白沙嘉会楼告成,予诣祠致祭其嗣子,明作将此以赠,永宝而藏之。门人张诩跋。”吴荣光称:”此白沙集中最有关名教之作,亦最杰出挺拔之作。据张跋称为副稿,似乎书丹勒石。顾又云已摹刻入石,曰摹刻,则就此钩摹又明甚。有明理学中人绝不解作考据语,往往意园语滞。书用最细茅笔,方寸之字,运掉流转,浩然之气,与太后三忠崖门之涛浪精神,皆足贯注之。一代至文,领海宝翰,数百年来完善若此,令人开卷欲拜,其古色古香之饫人心目,又不待言矣。”
陈献章与刘大夏为挚交,二人彼此倾慕,在刘大夏离开广东后,二人书信唱和不断。陈献章《次韵刘方伯东山见寄》:”一为雷雨沛西东,十郡民归岳伯功。我有江门水千顷,春来只好浴凫翁。”
弘治十一年六月,刘大夏积劳成疾,告假回华容,筑草堂于东山下,抱病教子孙读书,足迹不出里门。刘大夏有书寄陈献章,陈献章复书云:”得五月二十日书,良慰想仰。先生即日命驾还东山,山灵辄喜。虽然,先生不忘天下之心,山灵未必识也。章近有衡山之约,去东山非甚远。他日东山渔钓之暇,尚能索我于朱陵洞中否耶?昔者寄去《慈元记》稿,幸一字批破还示为感。”并赋诗云:”青玉之坛横素琴,绝无人地五峰深。碧云锁断元无路,东山东山何处寻。”表达了对老友深切的怀念。
注释:
①《六艺之一录》卷三百六十六引,《文津阁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第二七六册,第六四八页。
②《刘忠宣公遗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六辑,第二十九册,第五八九页。
③同②第五○二页。
④同②第五八八页。
⑤同②第五八九页。
⑥《陈献章集》附录,中华书局一九八七年版,第八七七页。
⑦《陈献章集》卷六,第六四四页。
⑧《广东通志》卷二十七《职官志·明二》”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 《文津阁四库全·史部·地理类》第一八八册,第三二八页。
⑨明·徐撰《明名臣琬琰续录》卷二十二张诩《翰林检讨白沙陈先生行状》,《文津阁四库全书·史部·传记类》第一五四册,第六五八页。
⑩《陈献章集》卷五,第四六一页。
同⑩ 第四八四页。
《陈献章集》卷六,第六一九页。
《陈献章集》卷二,第一二六至一二七页。
《陈献章集》卷六,第六三○页。
《陈献章集》卷二,第一二二页。
《大文集》卷十三《石瓮慈元庙碑跋》,《四 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别集类》第四十三册,第五六三页。
《陈献章集》卷六,第四八八至四八九页。
《陈文恭崖门慈元殿碑记大轴》,载于《藤花亭书画跋》,《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一册,第一○五一页。
《陈献章集》卷六,第六一五页。
《陈献章集》卷二《与刘方伯东山先生》,第一二七页。又见于《白沙年谱》”弘治十一年”。
《陈献章集》卷六《闻东山先生得请归赋此》第六四六页。
(本文作者系暨南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责编 陈辉)
(责任编辑:扈淑莹)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