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的当下“界限”

2012-04-18 17:12:13《中国书法》 作者:薛元明

  隶书是书家取法的重点。相对篆书来说,不存在释读繁难的一面。和楷书比较,皆具有雅俗共赏、端庄稳重的长处,但不像楷书易于出现板滞的不足,能见自然天质。隶书既能作为学书入门的基础范本,整个隶书体系可一通百通,进而旁涉篆、行、楷、草,可谓条条大道通罗马。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人的隶书成就非凡,得益于多体兼善,左右逢源。针对当前隶书创作存在的问题,我尝试提出“界限”一词,一是借以区别于“底线”。底线不用谈。书法讨论底线问题,和电视上一群人讨论一个老人倒在地上要不要扶一样,折射出的只是冷漠与无知。二是有侧重“法度”之意,当前隶书创作随意性持续增大,越来越忽视隶书所必须具备的法度,出现“非隶化倾向”。

  “界限”讨论无法回避当下的展览,就不能不说到跟风,这已是老生常谈。如今想跟风的还是继续跟风,不想跟风的,即使逼迫了也不会跟风。盲目跟风者最终因“合并同类项”而消失。有一点需要区别对待,跟风和“取法时人”不是一回事。“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取法时人而成功的在近世不乏其人,至于家学渊源,晚辈受长辈的影响,就更明显了。

  

  形式拼接也是一个老问题,属于跟风。因为负面影响大而单独提出来。所谓的“形式感”,不外在章法、结字、笔法、墨法方面注重夸张变异,外加色宣的拼贴粘接,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不管是否合理,不管需要不需要,不同风格的隶书几乎都能见到。事实上,不仅仅是隶书,篆书、行书、楷书都存在类似问题,差别在于运用多少而已。问题本已司空见惯,关键在于针对所引发问题的分析。

  

  当下隶书以“粗放型”为主,具体而言:一是笔法的行草化倾向,追求所谓的率意,枯笔飞白,破锋散锋,率意过头变成粗糙;二是结体借鉴汉简、魏碑加以夸张,缺少质朴、沉着,狂怪过头而出现故作惊人之势;三是工艺美术倾向,某一笔过度运用,重复单调,即使汉隶“蚕头雁尾”的标志,经营过头也可能会产生习气;四是喜用涨墨,晕化出一些水渍。若就墨法而言,现在看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诸人,皆浓墨重彩、气势沉雄,有一种夺人眼球、摄人心魄的力量,浑厚华滋,宛如新出。郑簠、金农等人则具行意、简意,一些枯笔也是自然而出。夸张过度、设计过头,逐渐“固态化”,从形式凝固到思想凝固,陷于程序化的泥潭。就个人而言,程序化会限定个人的进一步发展,千字一面,如果很多人按照同样的套路来经营,对隶书的法度任意解构,势必变成“统一”方便面。

  形式制作是为了展览,展览无法舍弃形式制作,成为两难选择。展览最初的目的并不是跟风,然而事实上,为了入展不得不跟,已经强制改变了一些人的审美走向。私底下有一些讨论,如“《曹全碑》写得再好也无法入展”,颇具代表性。推敲这句话的意思,一是目的就是为了入展,二是哪怕有点粗糙也能过关。存在类似想法,一方面是急功近利,推崇“拿来主义”,另一方面是逃避艺术的难度,书法非一朝一夕之功。如今流行一种极为节省力气的办法,利用电脑处理出集古诗或集字联,再在笔墨形式上稍加变化,就可以“生产”出一些作品,既有古味又见新意,投稿命中率甚至会很高,然而一旦失去依托,就原形毕露。“繁难”是书法的特点,如果一上手就能掌握全部精髓,那么书法早就灭绝了。正因为有难度,时时存在挑战,不断融入更多人的智慧,才能够长盛不衰。现在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形式感”在瞬间可能增加所谓的“视觉冲击力”,但书法需要耐看,需要意境,经得起反复推敲、品读、玩味。追求形式感,藉以掩盖韵味的缺失,故作率意,掩盖技法存在的粗疏。书法变成拼接大赛,尺幅巨大,比摩崖更摩崖,大到失去意义。愈来愈习惯于轻便随意,不断降低难度,直至突破“界限”。

  汉隶精品众多,一家吃透,就能站住脚,没有必要都变成“杂交品种”。当代隶书很少以一家为主。宗法一家通常会被认定是复制,缺乏创造。就《曹全碑》取法来说,“冷门”并不是入展与否的原因,而是难度极大,至今成功者寥寥。清初郑谷口取法《曹全碑》化裁一家,雄视千载。回到展览本身来看,只有更多的人确立各自的风格,才能看到丰富多元。

  书体演变终止后,书家面对的是一个多种书体并存的局面。取法可以打乱时空、多元融合。融合的趋势在清代已经很明显,涉及到如何理解和把握“界限”。所谓“界限”,就是隶书必须是隶书。若是绝对的界限,就不可能融合。从某个角度来说,所有书体属于不可分割的整体。篆隶不分家,一类是隶书体式而笔画存“篆意”,如《石门颂》、《好大王》、《杨淮表》,一类是篆书间架兼有隶书笔法,如《天发神谶碑》、《祀三公山碑》。楷书自隶书而来,魏碑、隋碑皆含隶意。但事实上,“界限”又是存在的,毕竟有多种书体存在。不存在界限的话,表明书体无差异,无所谓融合。这正是“界限”的微妙之处。就隶书而言,汉隶是源,有多种风格,各见千秋。清隶是流,多元融合而成,关键在于最后各自能成一家风格。从一元到多元,从多元到一元,一元与多元之间交替变更,是书法史演进的主要方式。古人隶书的融合有主干,隶书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以赵之谦为例,隶中有碑,整体上是隶,碑中有隶,整体上是碑。有些范畴的提出可能不尽完善,甚至存在交叉重复,不过基本上能看出主要的“方向”,有隶篆、隶行、隶楷、隶隶、隶碑、隶简等六种选择。

  隶篆结合,以邓石如和吴昌硕为代表。邓石如篆隶相参,相得益彰,别出心裁。吴昌硕隶书的间架非扁平状,是篆书体式。隶书字形高,篆书字形扁,反其道而行,能见新意。

  隶行结合,以郑簠为代表。风格飘逸虚灵,活脱洒丽。早年用笔轻灵飘逸,横画多重顿,收笔处放纵出锋,有汉简之率意,晚年更多沉实厚重之气息。结字稍扁,有些字的部首直接借用篆书结构,如草字头,增添了古朴雅致的意趣。

  隶楷结合,以伊秉绶为代表。汉隶和唐楷本身存在冲撞,然独伊秉绶能自出机杼,寻到二者的契合点,从而有了“颜底隶面”之佳构。其笔画光洁平直,粗细大致均等,加上浓墨乌亮如漆,分布均匀,四边充实,方严整饬,显露出地道的篆籀笔意,有强烈的装饰意趣,将工艺美术化特征发挥至极限。

  隶隶结合,以何绍基为代表。何绍基一生实践的是“汉隶一盘棋”的思路,代表性的汉碑如《曹全》、《礼器》、《张迁》、《石门》等皆有涉猎,不求形似,熔为一炉,神龙变化,不可端倪。

  隶碑结合,以赵之谦为代表。赵之谦隶书起笔处多用侧锋,锋芒毕现,结体峻逸挺拔、棱角分明,北碑特征极为明显,纵横捭阖,独运机杼。

  隶简结合,以来楚生为代表。来楚生的隶书根基在汉隶的平正博大,兼及金农的生峭质朴,又吸收了汉简成分,步入自由挥洒的曼妙之境。

  隶书存在汉隶和清隶两个高峰。清隶由汉隶出,既是对汉隶的开拓,也不可避免存在“误读”之处。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局限,无法避免。习隶必以汉隶为基,一如刻印提倡“印宗秦汉”,不可动摇。汉隶是第一首选。学今人不如学清人,学清人不如学汉人。隶书需要正大气象。追求跳跃摇摆,局部的雕虫小技,到最后往往作茧自缚。艺术风格无优劣之分,但格调有高下之别,大味必淡。所谓物极必反,过多小动作、小趣味会降低格调,就连赵之谦这样的大家偶尔也不能避免。隶书自身存在对比,无需过多的外在形式的对比。今人可能很多倾向于将汉隶和清隶结合,“借清溯汉”。清代为第一次发酵,当代可以看作再一次发酵,对汉隶必须重新思考和加以深入。配方可以借鉴,素材只能依靠个人积累。就好比熬鸡汤,已经过了一遍加水了,后面就不能再加水而要重新配料。愈往后走,传统资源愈丰富,既是有效资源,也是开拓的限制,压力也愈大。从社会背景的宏观角度来看,清代有“干嘉学派”的昌盛,得益于考据,篆隶金石极大丰富,广泛传播,占尽先机。但今人也有前人没有的福祉,碑帖资料不可胜数,更有一些前世从未见者。从书家自身素质的微观角度来看,走多元融合的路子,各种书体必须水平都很高,方能游刃有余。如果技法不过关,仅仅作为配料、点缀,蜻蜓点水,谈不上融合,只是拼凑。“融”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也是中国书法的特点。

  当下隶书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展览,只是展览体现得更集中、更明显一些罢了,原因在于整个时代的浮躁,急于求成。隶书本体、时代环境、书家素质三者需要结合起来。隶书的审美特点不外“高古”二字,高就是境界高,古就是古味足。把握时代潮流,有时是顺流,有时是逆流,不必一味赶潮流。至于书家人文素质的提升,书法史中的大家,早已经给出了答案,不必赘言。

(责任编辑:邓国皇)

推荐关键字界限隶书

作品推荐

展览推荐

拍卖预展

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安徽省艺观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30年12月31日
预展地点:安徽省芜湖市萧瀚美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十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30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拍卖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27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官网推荐

拍卖指数

比上一拍卖季:↓24%当前指数:5,717
国画400指数

每日最新

每周热点

  1. 1 艺术品消费“吃快餐”,远离了傲慢还
  2. 2 守护诚信 致力传承,雅昌鉴证备案以领
  3. 3 央视3·15曝光疯狂的翡翠直播间:古玩
  4. 4 张大千剧迹《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睽
  5. 5 “写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对话--孙家
  6. 6 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 | 重要大理国铜
  7. 7 Poly-Online丨“春意”上线——中国
  8. 8 XR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元宇宙虚拟
  9. 9 专稿 | 是什么成就了加埃塔诺·佩谢
  10. 10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

排行榜

论坛/博客热点

推荐视频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 艺术头条App
    艺术头条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