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故鼎新 开源发轫
2012-04-18 14:37:48
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大变革、大繁荣,印章随之大变。至此兴盛800年的秦汉印系退出历史舞台,隋唐印系确立,并一直发展延续到明清。
官印的变化较为显着。从形式上看,官印最大的变化在于印面体量变大,由原来的小印变为大印,印面一般5-6厘米见方,相当于汉晋印面的四倍以上。唐代官印尺寸虽史无明文,但从后世记载来看当时有所规定。《宋史·舆服志》说,宋承唐制,中书门下的印为两寸一分,枢密、宣徽、三司及尚书省各部的印为两寸,节度使署的印为一寸九分,以下各级衙署的印为一寸八分,依次递减。
官印的第二个变化是印文由阴文为主变为阳文为主,官印中几乎不见阴文印。
这两个变化的原因在于纸质材料代替简牍成为主要书写载体。简牍时代印章作用是封检,施于封泥,体量受限,方形印面边长2厘米多一点,一般不超过3厘米,称为“寸印”(汉代一寸约当2.35厘米)。印文以阴文为主,作用于封泥上便翻为阳文,便于识读。而纸张普及后,印面尺寸不再受限,向宽大发展。封泥制度逐渐废除,直接用印色作用于纸张等,印文相应改为阳文,效果与封泥上的阳文类似。
印色之用,一般认为始于南北朝。而现在所知,考古上发现最早的印色为朱色,出现于湖北和湖南楚墓出土的战国丝绸之上。斯坦因在敦煌发现的一幅绢帛上也有一枚东汉时期的墨印。但此时主要的书写材料仍然是简牍,封泥印是主流,印色使用受到较大的限制,并不普及,及至南北朝时期随着纸本的推广,印色的使用逐渐增多。到隋唐,封泥印彻底废除,新的印系正式确立。
从印文内容看,隋唐时期,由于旧有的印绶制度废除,秦汉印系中常见的官职印被官署印所代替。其掌管和移交也形成新制度。首先,隋唐印为机关公章,保管在府,专人看管,不像秦汉印系的官职印随身佩戴。《因话录》称:“尚书省二十四司印,悉纳值厅,每郎官交值时,吏人悬之于臂以相授。”
其次,唐以来,更换下来的废印要上缴,集中于礼部员外郎处销毁。宋人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记载:“予治平初,同判尚书礼部,掌诸处纳到废印极多,率皆无用。按唐旧说,礼部郎中掌省中文翰,……员外郎厅前有大石,诸州府送到废印,皆于石上碎之。……今之废印,宜准故事碎之。”正是由于其管理制度较为严格,因此隋唐官印的发现较之之前数量上少很多。
官印文字字体一般较为持重保守,从形式上看,隋唐官印承袭了汉缪篆填印之法而又加之,印面空白部分多将文字的笔画屈曲盘绕以求印面平满,发展到宋代以后便是所谓的“九叠篆”,九言其数之多,其实有数叠,亦有十几叠者,一直到明清这都是官印的主要字体形式。九叠篆似窗棂又似网格,有甚者几乎不可辨读,历代学者多诟病这种篆法,认为其不合于六义,而平心论之这也是官印形式本身的需要。
印面文字分焊、铸两种,铸法自不待言,所谓焊法是用薄铜片盘曲成印文再焊于印面上,故又称蟠条印。
隋唐官印印边多较细,与文字笔画相若。少数印章出于审美上的稳固感,印边稍微加宽,这种方式在唐以后运用越来越多,到了金代几乎毫无例外都为宽边九叠篆印,元、明、清历代印边几乎越来越宽。
隋唐以来官印盛于专门的印匣。《南部新书》说,裴度任宰相时,一日忽然发现政事堂大印不在印匣里,一时大家惊惶。裴度“即命张筵举乐,人不晓其故”,酣饮至半夜,忽报印信失而复得。事后裴度解释说:“此出于胥徒盗印书券耳。缓之则存,急之则投诸水火,不复更得之矣。”
《唐六典》记载,唐代一般官印以铜为之。现在所知的隋唐官印基本为铜质,传世及出土有少量陶质官印,应为随葬明器之类。
隋唐私印发现极少,与官印相比,私印的发展较为自由,形式、尺寸、字体和材质均不受限制,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隋唐五代私印的种类从印文上分,包括姓名字号印、斋堂馆阁印、收藏鉴赏印和吉语印等。
姓名字号印,《吉金斋古铜印谱》中有“世南”和“真卿”印,但不知是否确为虞世南和颜真卿之物。湖南长沙窑遗址出土唐---五代“成”字陶印一方。另外,上海博物馆藏有唐代“洞山墨君”别号印。与前述“契丹节度使印”发现地不远处发现一人形钮铜印,印文字形为“金”,其形式与契丹“夹”字印极其类似。很可能为契丹族遗物。契丹于五代初(907年)立国,后改称辽,灭于金。其时代相当于五代及北宋。
斋堂馆阁印,始于唐李泌的“端居室”印。明甘旸《集古印谱》卷五收该印,下注:“玉印,鼻钮,唐李泌端居室,斋堂馆阁印始于此。”这种说法已得到学术界公认。敦煌石室藏经所钤“报恩寺藏经印”和“瓜沙洲藏经印”亦有斋堂馆阁印的意味。
收藏鉴赏印始于唐太宗的“贞观”二字联珠印和唐玄宗的“开元”印。宋代的“大观”、“政和”、“宣和”、“绍兴”等印都是这种印章的延续。鉴藏印称“图书”亦始于唐。1973年出土的“武威习御图书”及1984年出土的“渤海图书”就是典型代表。
隋唐五代印风革故鼎新,是中国印章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捩点,开启了新的印系的先河。然而这个时期的传世品较少,考古发现亦不多,其研究尚有待新材料的补充和完善。■
(责任编辑:扈淑莹)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