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行万里 峰高千寻

2012-04-13 11:33:53 作者:郎绍君

  吴一峰自号“大走客”,在20世纪上半叶以艰苦卓绝的西南地区写生享誉画坛。但在很长的时间里,由于政治冤案等原因被忽视和淡忘了。直到近年,《吴一峰艺术年谱》、《吴一峰山水画集》、《吴一峰研究文集》、《一峰草堂师友书札》、《吴一峰绘岷江嘉陵江山水长卷》系列丛书的出版,以及“吴一峰画展”和相应座谈会在北京、杭州的举办,艺术界才重新认识与熟悉了这位历经坎坷的画家。

  

  写天地间实景

  写生,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一大奇观。古人讲的“外师造化”,是对造化自然的观察、体悟、记忆,而非对景模写。古代的“写生”一词,是“写其生意”,亦非西方的“模拟现实”。古人也有对景勾画的记载,如《图绘宝鉴》说黄公望居富春,常“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辄即摹记。”但这种“摹记”不过是勾记其大略而已,大不同于现代的对景写生。总之,传统中国画的“写生”,无论在观念上、方法上都不同于西画的写生。晚清以降,西画大规模传入,新兴美术学校把日本和欧美美术教育的模式移植过来,以对物(或对人)写生为基本的教学方法,李叔同、李毅士、徐悲鸿等相继把欧洲的素描方法引入学校,所谓“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指的就是“科学”的写生方法---用光影、透视、解剖、比例作为准则与方法的写生基础。这套办法用于西画教学与创作,是很自然的,用于中国画教学和创作,就与传统绘画的观念和方式产生了矛盾。但由于近现代美术学校大抵是西画家创办和主持的,他们把素描列为法定的基础课,几乎成为通例。1947年秋冬之间,国立北平艺专秦仲文、李智超、陈缘督三位教师与校长徐悲鸿展开的激烈论争,就是这一矛盾的典型事例。当然,各美术学校因校长、师资的不同也有所不同。如北京艺专郑锦作校长的时期(1918---1925),中国画教学主要由陈师曾、萧俊贤等著名传统画家主持,就与徐悲鸿作校长时期(1946---1949)很不一样。在刘海粟主校的上海美专,由于国画专业的主导教师多为传统画家,对素描和写生的强调也与其它学校有些区别。正是这些不同,造就出对写生理解不同、把握也不同的画家。

  20世纪20年代中期,吴一峰就读于上海美专国画专业,接受过一定的西画教育,但他在入学之前,就已是著名国画家冯超然的弟子。在校三年,用功最力的是临摹历代名作;而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的授业师长陈迦庵、郑午昌、朱天梵、汪仲山、黄宾虹、谢公展、楼辛壶、熊松泉等,皆为传统艺术家。因此他虽然接受了新观念,崇尚对景写生,但用的却是传统画法。他概括自己选择的道路是“以古人的笔墨,写天地间实景”。

  

  对吴一峰来说,“写天地间实景”就是毕生坚持对景写生,坚持描绘具名山水,而不像传统山水画家那样在图像记忆(对前人图像和自然景物的记忆)的基础上自由想象、自由营造。1931年秋,他首次从上海徒步到浙江天目山、富春江写生;次年随黄宾虹入川并定居成都,至抗战胜利约14年间,穿三峡、上峨嵋、走青城、爬剑阁、游嘉陵、下岷江、渡窦圌,踏遍巴蜀名迹写生;1946年,他赴云南,沿滇缅公路经楚雄到西昌、下关、大理、芒市、畹町、腾冲,复经保山、大理,与马帮同行至丽江;再经松桧至鸡足山,最后返昆明,历时8个月,行程五千余里,在山路崎岖、交通不便的西南高原写生。1947年,他又沿川黔公路入贵州,经松坎、桐梓、遵义到贵阳,再赴黔西南写生。这些长途写生,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使用,没有政府和文化机构的资助,没有现代媒体的宣传,而是独自一人在荒莾的大山里寻觅跋涉,在旅途小店里磨墨吮毫,还要赶到城市里以展售筹经费。如果没有巨大的热情、坚韧的意志和献身艺术的精神,是无法做到的。

  20世纪50年代以降,吴一峰三次遭遇政治上的劫难,生计困顿,作画条件艰辛。但一遇机会,他仍然要外出写生。1955年,在成都建中汽修厂作零件保管员的吴一峰,受省文管局美术工作室的“借调”,到建设中的宝成路“体验生活”,以“反映祖国在建设方面的伟大成就”。他乘车到江油,然后步行160公里到剑门关,再由广元沿川陕公路,越秦岭,走栈道,经汉中至宝鸡;继而再返广元,沿嘉陵江南下,经苍溪、阆中、南充、合川、嘉陵小三峡到重庆,前后历时两月余,得现场写生画稿近二百件,归来后完成了巨作《嘉陵山色》(初稿)。然而这一杰作在40年后才得到展览与出版的机会。进入新时期,年逾古稀的吴一峰身心解放,多次重游乐山、峨嵋、三峡,又赴卧龙、九寨沟、庐山、黄山、九华、杭州、南京、苏州、扬州、昆明、泰山、长城写生。像吴一峰这样毕生坚持对景写生、坚持画具名山水的画家,在20世纪是稀少的。

  吴一峰“以古人的笔墨”作画,即在空间、笔法、色彩处理各方面,不用西法,也不在风格、技巧上“折衷中西”;虽然是“写实景”,却有别于西画的“写实性”。他的写生操作不是像李可染那样对景落墨着色,直至完成整个作品,而是对景描绘一幅墨笔画稿。这画稿并非像黄宾虹那样勾勒大概,而是对山石、树木、建筑、人物、舟车作具体地刻画,有时还辅以文字说明。对吴一峰来说,“画稿”只是水墨着色创作的“写生稿本”,他还要在稿本的基础上,在画室里画一幅更完整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他要加入适当的想象和创造,但同时又不破坏写生作品所具有的“实景性”,这正是吴一峰山水作品的独特之处。陆俨少说,吴氏作品(指完成之作)凡“高山大野,远林平楚,江流之湍急,云雾之凄迷,以及通都大邑,关隘津梁,皆可按图索骥,指名而得。”“可按图索骥,指名可得”的特点,正源自写生画稿。古今传统画家也画具名山水,但较少有“按图索骥”的特点与功能(如画岳阳楼,只要画湖边的一座重檐式古楼就可以了)。吴一峰追求的这种“实景性”也可以称之为“写实”(就广义的“写实”而言),但它是源于传统的中国式“写实”。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许多描写(如虹桥等),都能从《东京梦华录》等有关文献记载得到印证。虽然没有材料证明张择端有过“实景”写生的经历,但他对“实景”的把握能力之高超,是可以相信的。我们或许可以把类似《清明上河图》作品称之为“中国式写实主义”。只是这一传统随着元明清写意画的盛行逐渐被弱化和忽略,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吴一峰的“实景”性追求,可以说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传统山水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始终把后者作为更重要、更具根本性的东西,由此形成了山水画不同于西方风景画的超世俗的诗性特征。元以降的山水画转向以笔墨形式传递自然诗意,营造人格化空间情境的道路,也植根于此。因此,无论是重丘壑的“北宗”,还是重笔墨的“南宗”,都追求空间境界的想象创造和形式语言的写意性,而不以对景物的真实再现为目标。吴一峰对“实景性”山水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疏离了传统的写意性,而靠近了风景画的“再现性”。他做出这样的选择,或与西画的启示有关,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其主要影响来自《徐霞客游记》。徐霞客(1586---1641),是中国以旅行为毕生事业的第一人,其《游记》是卓越的地理学著作,也是出色的游记文学作品。《游记》关注山川形胜、岩石地貌、水文气象、生物矿产、地方风俗,也以宏丽而又细密的散文手法描绘风光景物,记录社会人情,抒写内在情感,被称作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吴一峰自幼喜读《徐霞客游记》,学习美术后曾立下决心循着《徐霞客游记》游观名山大川,并为之作插图。他的西南写生都随身携带一部《徐霞客游记》,还动手写下了相当数量的游记文字;吴一峰和徐霞客的最大共同处是都酷爱山水,如他在诗中表达的“何物足娱情,唯有水与山”,“爱山游山爱画山,心中幻出梦里山。”他的写生活动是与他的山水游观和相应的人文考察结为一体的。从某种程度说,写生是其“游”的一部分,两者同样是他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东西。在写生作品中,他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和徐霞客的记述、感知相印证,化为画画的空间建构即艺术的“实景”创造。在《〈吴一峰年谱〉序》中,我曾用“艺术地理学的质量”来形容这一特点。“艺术”是感性的、心理的;“地理学”是理性的、求是的,两者的“结合”是将科学因素引入艺术,这与追求“科学性”的20世纪中国艺术潮流相一致,但它并不脱离传统方式和传统风格---这是吴一峰最独特的地方。

  吴一峰钟情于写生,与黄宾虹有一定关系。约20世纪20年代后期,吴一峰因与张大千交往而结识黄宾虹,曾登门请教。1932年,吴一峰随黄入川,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随侍左右,多得黄氏指点。不过,从观念上看,黄宾虹的“师造化”主张强调对自然的观察体悟,并通过观察体悟深化对笔墨的理解与创造;吴一峰则更关注对象自身的特点与意义。从写生实践看,黄宾虹是以速写性的笔线大略勾画山水结构,并不追求描绘的“实景性”;吴一峰则强调对山石、屋木、舟船等的具体刻画,追求对“实景”的接近。从功能看,黄宾虹的写生是作为理解与记忆自然对象的手段,而不是创作的画稿与母式;吴一峰则把对景写生作为创作的稿本和依据。黄宾虹的最终追求是把所见景物转化为“有意味”的笔墨形式,吴一峰最终追求的则是真实景观的生动再现。总之,二人写生的不同是主要的方面。

  吴一峰与李可染是同龄人,都是对景写生的名手。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二人有过艺术上的交流。前面说过,李的写生是对景落墨并完成,在创作上却强调脱离画稿,重新构思,与吴的不同是很明显的。此外,李强调表现个人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强调造境,而不同于吴的重视特定地理空间与境界。二人都看重笔墨方法,但李可染侧重墨法和从墨法上突破,突出绘画手段与风格的现代感;吴一峰侧重笔法与色彩,讲究用笔与用色的丰富变化,重视与传统绘画在画法风格上的联系。如果说,脱胎于对景写生的李可染在创作上走向了“写意”或者说“中国式浪漫主义”;那么,同样是脱胎于对景写生的吴一峰在创作上则始终坚持着“实景”或者说“中国式写实主义”。

  史诗性的山水长卷

  代表吴一峰“中国式写实主义”最高成就的,当属《岷江胜概》和《嘉陵山色》二长卷。《岷江胜概》(17.5×1737cm),构思于1952年,作于1953年至1954年间。全长793公里的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丰富的支流,是“‘天府之国’的母亲河”。吴一峰早在1932年就曾从宜宾乘纤夫拉的木船逆岷江至成都,一路激情的看山看水,还留下了“断岸滩声急,巌深叶落迟。平羌江上客,一处一吟诗”的佳句。后来,他又多次往岷江两岸考察写生,画过很多与岷江有关的作品。《岷江胜概》描绘了岷江和岷江流域奇丽的景色,如雪山、小三峡、青城、乐山、峨嵋、成都平原、江口合流等等,但表现的重心却在岷江两岸的种种古迹和新景象,如开凿隧道、由寺庙改建的小学校、混凝土拱桥、集镇供销社、砖厂、成渝铁路、老城墙,成都的北门大桥、文殊院、西门、鼓楼、贡院、提督街、成都百货大楼、辛亥路碑、万里桥、九眼桥、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望江楼,以及新津机场、三苏祠、五通盐场等等。诚如为《岷江胜概》撰文的袁庭栋所说,这“不是单纯的山水长卷,而是山水长卷与民俗风情长卷相结合的作品。”

  《嘉陵山色》(20×2228cm),初稿作于1955年,定稿于1962年。嘉陵江源起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经阳平关穿秦岭南入四川,最后于重庆朝天门入长江,全长1120公里。全画从宝鸡附近的嘉陵江东源头,即建设中的宝成铁路起点入手,画有工人劈山开路的秦岭,有窑洞、庄稼和公路的陕南风光,长满苍松翠柏、景色深幽的留侯祠(即张良庙),被称作“汉中门户”的古阳平关,再往下是陇海路跨过的褒城大桥,“四五百里烟蒙蒙”的汉中盆地,“旷然出五盘”的大巴山,著名的明月峡,以及千佛崖、广元故城、剑门群峰、古城阆中、南部县盐厂、嘉陵离堆、川中油田、合川钓鱼城、嘉陵三峡、重庆北碚、重庆北温泉、重庆天府煤矿、重庆朝天门码头……。这些景色都是根据实景写生,按照嘉陵江从上、中、下游的地理位置依次描绘,也可以“按图索骥”。而且画家忠实于自己的眼睛,既描绘嘉陵江两岸的古城古迹和古老的劳动方式,如古栈道、古寺庙、古城镇、古战场,以及纤夫、提水筒车、纤夫鸟道、人锄牛耕等等,也描绘当下的种种新景观、新事物,如新建的山间公路、修建中的宝成铁路,以及厂房、高压线、汽车、钻井塔、农业合作社的社员大会、山城重庆的新旧建筑等等,这正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城乡的真实写照,是真正的“写实主义”。

  《岷江胜概》和《嘉陵山色》虽然描绘了诸多可以“指名而得”的景观,但与岷江、嘉陵江实景相比,无疑经过了大量剪裁,是高度概括的。经过删节的各个具名山水与城乡景观的连接与转换,只能根据巧妙的想象加工而成。而阴晴风雨的气候变幻,山水云雾、舟桥屋木、城市乡村、各色人群的刻画,也都根据长卷整体的艺术需要而加以重新组织、结构。换言之,这两部长卷的创作虽然也都有对景写生的画稿作为依据,但决不是这些画稿的简单拼接。对于单个景观的作品而言,画稿大抵是创作的“母式”;对于这两部长卷而言,它们就只是“素材”了。这意味着《岷江胜概》和《嘉陵山色》两长卷虽然也具有鲜明的“实景性”,但比一般描绘单个实景的作品有更多的想象创造因素。

  两部长卷的创作与20世纪50年代风行国画界的写生探索大致同时,稍作比较可知,在描绘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深入与广泛、画面结构的恢宏与精微、现代内容与传统形式的和谐统一诸方面,这两部长卷显然更具有史诗性。在我的记忆中,在同一时期还找不到可以与它们相比肩的史诗性作品。吴一峰毕竟是现代写生探索的先行者,他的写生探索要比李可染、钱松岩等等名家在内的对景写生探索,早了二十多年,他获得这样的成就不是偶然的。遗憾的是,在这两部长卷以后,身体健壮、精力旺盛,正处于创作高峰期的吴一峰,被无情的政治运动击倒,身心受到钳制,再没有画出像两部长卷这样的作品!令人欣慰的是,《岷江胜概》、《嘉陵山色》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它们的历史性描绘永远留住了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同时也告诉我们,用传统中国画的方式和手段也可以结构出史诗性的巨作。■

  责任编辑:陈春晓

(责任编辑:扈淑莹)

推荐关键字吴一峰山水画

作品推荐

展览推荐

拍卖预展

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安徽省艺观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30年12月31日
预展地点:安徽省芜湖市萧瀚美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十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30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拍卖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27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官网推荐

拍卖指数

比上一拍卖季:↓24%当前指数:5,717
国画400指数

每日最新

每周热点

  1. 1 艺术品消费“吃快餐”,远离了傲慢还
  2. 2 守护诚信 致力传承,雅昌鉴证备案以领
  3. 3 央视3·15曝光疯狂的翡翠直播间:古玩
  4. 4 张大千剧迹《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睽
  5. 5 “写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对话--孙家
  6. 6 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 | 重要大理国铜
  7. 7 Poly-Online丨“春意”上线——中国
  8. 8 XR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元宇宙虚拟
  9. 9 专稿 | 是什么成就了加埃塔诺·佩谢
  10. 10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

排行榜

论坛/博客热点

推荐视频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 艺术头条App
    艺术头条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