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堂随想

2012-03-31 10:07:29 作者:陈忠康

  

  关于『书法』,日本人把它叫『书道』,这是在唱高调,是把书法拔高了,变成了一种道,有点煽情。中国人觉得书法是小道,不值得唱高调,就叫『书』、『书艺』或『书法』。我更喜欢平实的叫法,就是『写字』(在温州土话里也叫『写字眼』)。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强调书法的艺术性或视觉性,更侧重于从美术化的角度看,但我仍觉得以写字作为出发点比较能反映我对书法的认识。从美术化的角度看书法,虽然也很有意义,但会把依托于文字书写的书法行为简单化了,而写字本身相比于所谓艺术性的创作要来得更复杂,玩法及品鉴的内容也更丰富。美术化的认识大量借用了西化的艺术概念,这种认识实际上把书法从高级平台拉到了一个普通的平台,取消了其独特性。而学习书法的起点,我认为应首先从文字本身开始认识它的美,而不是从普通的图形角度(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字的每个个体就已是千变万化且富有生命力的图形)。对文字美的体验需要一个过程,古人学书法的进程是自然发生的,从小孩蒙学开始描红,到一步步把字写好,再到一种艺术性的书写,对文字富有生命力的点画与结构有着深刻的敏感力,这种心理的积累过程对书法家极为重要。如果抛开对写字层面的细微规则的把握,一开始便进入美术化的训练,便会失却很多中国书法原有的味道。『写字』这两字就包含了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写』,必须是书写,而不是画、涂、抹;二是『字』,必须是汉字,而不是纯粹的图形。在我看来,点画、偏旁、结体、字法、字象、书体等传统书法的核心概念很重要,这不是一般的点、线、面等概念所能包含的。

  我对书法的学习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中时喜欢上书法,一直到高中,后来也拜过张索老师为师,但六年时间基本靠自学,对学习书法有一股子强烈的爱好。先学柳体、颜体,后来欧体,然后行、草书。当时敢写,没有太多条条框框,虽然眼界与品位都不高,但个人的基础审美观就是从此时开始得到培养。知道一个字怎样写好看,对点画、结构较敏感。另外,凭借由兴趣出发的自学能力的培养给自己一生受用无穷。这样可以把属于自己的真实体会充分激发出来,也很重要。

  第二阶段是一九八七年高中毕业后直接考入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书法专业。浙美教学较传统,学习经典,循序渐进,注重全面的知识结构。进去先学楷书,魏碑、唐楷都要写,再写篆书,以后再写行、草书。开始时,写碑花了很大的功夫,讲究造形、变形。后来我转到帖学,以『二王』为中心,专写宋以前的六、七家。通过这几年的学习,使自己的写字习惯得到了改造。与此同时,重要的是基础观念的塑造,对书法的认识进入到文化层面,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对中、西观念也都接受了不少。四年专业学习成为我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深刻影响到将来的发展。

  第三阶段,一九九一年毕业,到温州博物馆工作,二○○○年调入温州师范学院,到二○○五年来北京之前,时间跨度差不多十五年。这一阶段一方面沿着大学所学的方法继续下去,另一方面则深受温州地方文化的影响。温州书法实力颇强,历史上有方介堪、马公愚这些堪称二十世纪的大家,老师一辈如林剑丹、张如元等先生,都有很好的学识与艺术造诣,颇能传承老一辈文人的做派与艺术观念。温州人写字讲文气,非常正统,书风温文尔雅。我本身也生长在这一地域,因此这一风气也适合自身。通过这十几年时间慢慢地修正,逐渐成熟,在审美上有了自己的追求,扬弃了一些以前学习的内容。书法路子总的来说是继续在帖学方面深入下去,以『二王』体系为中心,上下贯通。我愿意把晋唐以至明清书法都看成一个系统,学东西不太固定,兴趣游移。主要的观念是追求博大和共性的东西,从美学及技法上先把握书法概念里较核心的内容,至于个性化的追求,比较谨慎,因为觉得很多时候,所谓追求个性是会使人误入歧途的。

  第四阶段,二○○五年考入中央美院读博,师从邱振中先生,毕业后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工作至今。一方面仍在成熟,坚持以前的发展路线。毕竟久居北京,见过世面,很多该否定或肯定的东西也比以前认识得更清楚。同时,观念会更偏于某些自己认同的东西。这个过程也是在塑造自我,也许要与他人拉开一些距离。四十以后,渐渐体悟古人说的『四十不惑』的意思,有些事情会豁然开朗,不再执着或纠结于某些观念的纷争,自己认准了就去干。

  

  到现在,我感到面临的主要是两个问题:至今为止,我是一直铺开来学习古人的,学习的面也较广,感觉有些乱,所以需要调整、融通。虽然不急于出个人风格,但也要慢慢消化。古人说『我用我法』、『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这是我下一步的追求。这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修为,需长期积累与提高。人做到什么程度,字也会写到什么境地的,所谓『字如其人』吧;其次,现在自己的书法有一定的市场,商业化对个人肯定有一定的影响,有正面作用也有反面作用,毕竟花大量时间去应酬市场,会牺牲很多东西。这个问题还得再进一步思考,一下子也说不清。

  我对整个社会的创作情况目前关注得不多,只对一部分较优秀的作者有所了解。总体来说,感觉现在媒体与展览的影响很大,传播太快,学习者容易跟风。当然这也是正常现象。当代书坛整体来说,创作方向应该还是比较多元的,每一条路子都有其内在的理路,深入挖掘,达到极致都能结出一个好的果实。

  书法界经过了二三十年的摸索,我想学古应该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你可以学正脉,也可以学旁支,但都需要一种独特的眼光才能深入。古代书法传统里发生的很多事情,我们现在并不是都研究得透彻。当代书法参与者从数量上来说可以说是历史之最,如果每个个体都发挥自己的独创性去研究古人的话,局面一定会很辉煌。

  至于今后的趋势,我有一个体会。一个时代的书法风气除了受艺术思想、社会思潮等外部影响之外,更受其时代的视觉资源与媒质材料的影响。学术界有『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志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的说法(陈寅恪语)。我这里所谓视觉资源,指一个时代普通学书者所接触的学习资料(如字帖范本等),所谓媒质材料就是创作工具(笔墨纸砚)。比如,宋以后,翻刻的拓本致使学习者的笔法日趋粗疏,而某种程度导致帖学一脉的衰落。明清以来,碑学勃兴,别开一面,则源于大量碑刻资源的利用。清末民国以来,各种考古发现的书迹(如敦煌书法),使我们重新认识了前人的真实书写。近三十年以来,西方与日本的抽象艺术和现代书法等又成为我们的一种视觉资源,影响了当代书法的发展。工具也是如此,每个时代的书法作品之美是与其时代的文房工艺水平紧密联系的。

  那么现在情况如何呢?第一,当代普通学书者已经史无前例地可以接近古人的真迹,观摩它们的真实笔墨效果。国宝展、拍卖展,下真迹一等的复制品,各类精美的印刷品,书法界才真正体验了什么才是『真迹』、『墨迹』。可以说,近几年『真迹』才是这个时代的视觉刺激源。这种观看经验无形当中改变了时代的风气,达到古人作品的『真迹』效果成为很多人的创作方向,这也导致了新一轮的帖学大热。第二,与之相应的是,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这个时代的文房材料与古人相比差得可怜。我们的材料很难创作出如古人那样精致、典雅的作品。由于工艺、原材料等历史原因,我们的物质材料在衰落,好在现在中国人有钱了,可以慢慢恢复。目前,据我所知,讲究文房工具的人已越来越多,大家都像是在『动手动脚找材料』(胡适语)。可以说,物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就会玩档次,以前很粗糙、很随便的做派会被更精致、更贵气的东西所代替。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回归。这两点变化,应该会成为今后某种趋势吧。

  最后,谈点书法之外的事。我的生活比较单纯,是个典型的宅男,不喜欢交际应酬,在家里自得其乐。除专业外,主要的文化生活是买书、藏书、看书。我藏书有一、二万册,且收藏一些古籍善本。不过相对于买书的数量,我看书则少得多了,根本看不过来。当然,买书的乐趣要大于读书。我属于典型的『书皮派』,讲究书的版本、装帧,也就看看书皮、目录之类,就束之高阁了。我看书很杂,比较关注各门类最优秀的学术著作和作品,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类:一、专业学术书。二、图像类,主要是书法与国画作品。三、古典文史哲类。四、版本、目录学类,这与自己藏书有关。五、现代闲逸文学类,如周作人的散文。六、武侠小说,主要是金庸,其次古龙,其余的不看。另外,我还喜欢收集文房四宝,尤其对旧墨、旧纸有偏嗜。喜欢收藏,实际上是为了营造一种环境和心境。再就是上网,也喜欢看看轻松的大片、连续剧和一些综艺节目,如『非诚勿扰』,偶尔也打打牌。

  (本文责编:周勋君)

  编者按:当代『二王』书风经历了一九八○年代的无所适从,一九九○年代的批评反叛,到最近十年的逐渐复苏。可以说,『二王』书风在中国书坛三十年的风云变幻,凸显了当代书法创作在审美取向上的徘徊与犹豫,这究竟是『二王』神韵之所致,还是当代书家的一种集体盲从?它是否代表了一种新的创作高度?

  与本刊『经典』的『兰亭特辑』专题遥相呼应,『关注』特推出『当代二王书风』专题,意在从横向和纵向上对『二王』书风的勃兴进行梳理和评价。本专题推出的评述、笔谈和一组网友言论,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纵览当代『二王』书风。有的认为『二王』书风代表着当今书法创作的一种高度和趋势,有的认为『二王』书风的兴起,是当代书家的一种自觉选择,有的则认为当代书家对『二王』的汲取尚停留于较为肤浅的阶段,还有的认为真正的『二王』书风,应是对魏晋精神的汲取,而不是停留于技法的简单模仿。同时,我们还从近年的各项全国性展览作品集中选取部分相关的作品,一并刊发,以期引起广大作者与读者的重视与关注。

(责任编辑:扈淑莹)

作品推荐

展览推荐

拍卖预展

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安徽省艺观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30年12月31日
预展地点:安徽省芜湖市萧瀚美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十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30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拍卖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27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官网推荐

拍卖指数

比上一拍卖季:↓24%当前指数:5,717
国画400指数

每日最新

每周热点

  1. 1 艺术品消费“吃快餐”,远离了傲慢还
  2. 2 守护诚信 致力传承,雅昌鉴证备案以领
  3. 3 央视3·15曝光疯狂的翡翠直播间:古玩
  4. 4 张大千剧迹《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睽
  5. 5 “写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对话--孙家
  6. 6 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 | 重要大理国铜
  7. 7 Poly-Online丨“春意”上线——中国
  8. 8 XR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元宇宙虚拟
  9. 9 专稿 | 是什么成就了加埃塔诺·佩谢
  10. 10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

排行榜

论坛/博客热点

推荐视频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 艺术头条App
    艺术头条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