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少年的“三孔笛”
2012-03-30 16:05:50
我有一对朋友送的辽金时期辽阳官屯窑猪首埙,平时装在一只不规整的辽白瓷盘子里,放置案上,看着好玩。我也会在春日傍晚的落日楼台上,拿出来漫无节奏地吹上一气。古埙呜呜,沧然而悠长,在晚霞烟景下,在桃花雨中,在草色遥看里,我眼前顿时会出现千年前的茫茫大草原上,牛羊悠然,牧羊的辽代少年口吹最为时尚的三孔兽首埙,“呜呜”的声音掠过草尖,招呼着他们的牛羊,放飞着他们的梦想。
这对酱釉猪首埙虽各残了一只耳朵,但看上去仍惟妙惟肖。猪首上的嘴夸张地拱着,鼻子噘噘着,三孔中的两只出气孔正好设计成猪的两只眼睛,吹气孔留在脑后。猪首埙只施半釉,露胎部分为猪的下颌,火石红的窑胎看上去倒很像小猪嘴巴下的褐色皮毛。
官屯窑兽首埙多为三孔的猪首和牛首,当地人称其为“三孔笛”,也有专家称它是“兽头口笛”,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它应称作埙。称呼不同,但肯定了它是一种乐器。
埙在中国大约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它的进化和发展是由音孔作为标志的。最早的音孔是一个,后来发展到两个,能吹三个音;到了父系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初期,有了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埙从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经历了漫长的3000多年。这样说来辽金时代官窑的埙早已是六个音孔,能吹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但为什么官窑的埙都是三个音孔的呢?
为此,我曾请教相关专家。他们说,六个音孔的是专业的埙,而三个音孔的是业余的,是游牧民族少年们手中能吹响的玩具。这种解释也符合历史,因为官窑曾发现过许多儿童玩具,如小人、小马、小猴等,三孔埙也正是这种辽代系列玩具中的一个类别。
自从我有了这两只千年前辽代少年手中的“三孔笛”,我的生活里似乎又增添了一项内容,阅读有关埙和辽代历史的文字。还有就是傍晚烟霞里,露台上漫不经心的“呜呜”声,虽然不成曲调,但却充满情韵。
(责任编辑:唐诗含)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