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遗址出土的骨笄
2012-03-29 14:18:25
笄作为一种整理头发的实用物品,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新时器时代就有骨笄、蚌笄、玉笄、石笄、铜笄等用来固定发髻的饰品。西安半坡遗址曾出土700余件骨笄实物,山西襄汾新石器时期墓葬发现过头插骨笄的女性骨架,江苏常州圩墩村新石器时代墓的女墓主头骨附近有5根骨笄。
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古时的帽大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髻加以固定。我国古代典籍资料显示,除了固定发髻、冠帽的实用性外,笄在古代也曾扮演着重要的礼仪文化角色。《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从周代开始,女子年满十五岁便是成人了,结发上笄,可以嫁人了。因此称女子年达十五岁为“及笄”,亦指女子已到可以许嫁的年龄了。即使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中国古代,发式总是与当时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水平、文化礼仪及道德规范等社会因素密切相联,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发饰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演变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丰富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内涵。如果说笄的出现是以实用为目的的话,那么在笄上作装饰则可以看出先人对生活、对美的追求。
1976年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周原遗址中发掘、征集了各式各样制作精湛、造型精美、雕琢精致的骨笄。特别是1976年在云塘村发掘了一处规模较大的专门制作骨笄的作坊。周原遗址出土的骨笄按其不同笄帽,大致可为凤鸟形、圆形、椭圆形、方形、倒梯形、锥形、丁字形、圆柱形、扁体形、菱形等。现择其中精美骨笄介绍如下:
凤鸟帽骨笄(图1):长18.4厘米,笄帽宽2.5厘米、厚1.1厘米,重13.5克。笄呈白色,长条圆柱尖锥体。笄帽呈褐色,双凤鸟,张嘴,喙端呈钉头状,卷尾,眼、胸、腹、尾部镶嵌绿松石,凤鸟下部有三层座内有圆孔与笄相连。
带榫头骨笄(图2):长13.5厘米,榫长1.2厘米,重7.8克。红褐色,圆柱体,笄尖呈尖锥状,顶端的榫头可能插有笄帽。
卯端嵌绿松石骨笄(图3):长8.8厘米,冠径1厘米,重3克。白色,笄冠与体相连,近似于铆钉形,顶端有一圆形凹窝,内嵌有绿松石,笄尖呈扁三角形。
笄帽外凸形骨笄(图4):长9.5厘米,顶端径1.3厘米,重3克。白色,圆柱体,笄尖圆钝,顶端呈椭圆形外凸。
无笄帽形骨笄(图5):长12.5厘米,重9克。白色,扁圆体,锥尖,表面光滑,顶端平齐。
伞状笄帽骨笄(图6):残长8.4厘米,帽径1.3厘米,重4.4克。黄褐色,圆柱体,笄尖残缺,上端有带卯窝伞状笄帽与笄相连,笄帽下有两圆形骨环套于骨笄上。
花蕾形笄帽骨笄(图7):残长8.1厘米,帽径0.8厘米,重3克。红褐色,圆柱体,笄尖残缺,笄帽由近似圆球体和倒锥体组成的花蕾形,花蕾上有对称的四小孔,可能有镶嵌物。
另外还出土有各式各样的笄帽:
图8残高4.9厘米,重3.5克。黄色,四棱塔形,四面雕琢工艺精湛,镶嵌有绿松石,部分已掉落,下端呈方形,中间有圆卯窝。
图9高1.8厘米,重1.1克。黄色,伞状,下端圆形,中有一嵌笄的圆卯窝。
图10高1.9厘米,重1.8克。黄色,尖锥体,平底中有一嵌笄的圆卯窝。
图11高2.8厘米,宽1.5厘米,重3.1克。黄褐色,圆柱体,双层方块形,两端均有孔可插笄。
图12高5.4厘米,宽2.2厘米,重12.7克。黄褐色,四棱尖锥体,底中有一嵌笄的圆卯窝。可插笄。
(责编:石晓)
(责任编辑:扈淑莹)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