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家”与“食腐肉者”
2012-03-07 11:32:35荣宝斋
最近有段关于艺术家与批评家关系的辩论在网上比较吸引眼球,辩论双方是成功艺术家方力钧与著名批评家彭德。①虽然争论的是一个老问题,但老问题经年历久仍然纠缠不清。
让我们来看方力钧的表述:
『艺术同评论的关系,就像动物同动物学家的关系。没有动物学家,动物仍然存在……动物自己愉快地活着,它不需要描述。』
从修辞学角度看,方的比喻是个明喻,其比喻本体是『艺术和评论的关系』;喻词是『就像』;而喻体是『动物同动物学家的关系』。
比喻本身没有问题,在我看来出了问题的是喻体,是喻体的不恰当——动物与动物学家的关系不能用来比喻艺术和评论的关系。
动物是一种自在的生命物体,而艺术过去不是、现在更不是、将来也不可能是自在自为的,它完全依赖于人的主观认定。那么认定者『人』包括哪些群体?应该包括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媒体,还有观众。从长时段来看,批评家(艺术史撰写者)的作用更为重要。
对艺术的认定非常接近对『美』的认定,『美』从来不是一种客观对象,『美』不能自在自为地存在,艺术也一样,把艺术比附于动物,大错而特错!
因此,动物学家与批评家不可同论。
结论:此比喻不成立。
虽说所有的比喻都有蹩脚之处,但此蹩脚不同于无伤大雅的彼蹩脚,方力钧的直白所代表的心态是令人不得不较真的。
由这个比喻我又想起了另一个比喻。那是多年前(大概十余年前)在南京,一次有评论家和作家的讨论会上,一位作家不知是出于义愤还是出于调侃,直指与会的评论家们说:『所谓评论家只不过是一群食腐肉者!』
言下之义,批评家只是寄生在艺术家身上的食客,而且是食腐肉而不是新鲜肉!
当时听说此事后,开始我的反应是心生悲哀,叹某些同僚的不争气;但气定以后、感哀之余又不免心生几分好笑。
笑什么?笑这个表述的逻辑竟然是一种悖论!
请看这样的矛盾—首先,说这话的人不知将自己放在什么位置上,鲜肉还是腐肉?如果没理解错的话,说话者显然不愿是后者,也就是说他目前尚未受到评论家的充分关注;一旦进入评论家集中关注的视野,不就成了新的腐肉?为了避免永远不当『腐肉』,唯一的办法是不当『鲜肉』,因为鲜肉终有成为『腐肉』的一天。
他的意思是要说:批评家不识味道刺激的鲜肉而只能人云亦云地跟在别人后面瞎起哄,群起而啄之的却是味同嚼蜡的腐肉。毋庸讳言,墙头草样的为文者并不鲜见,为一己私利交换的『批评』也时常见到,往好里说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往孬里说不过是甘为娼妓,受人钱财,替人抬轿。虽然于市场规律不悖,但于批评的文化属性毕竟乖隔。
在当代社会文化中,批评也是一种创作的观念早不是什么新说,而且早有一个意大利策展人兼批评家奥利瓦曾喊出:批评是艺术的内部敌人!果真如此倒省却平衡各种关系的烦恼,但那毕竟是我们憧憬的一种自为状态,如庄子所言:『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此境界难哉,但那是一种理想。
退而求次,批评家是可以做一个『食腐肉者』的,不过这个『腐肉』是艺坛上的痈赘或败相,恨不能除之而后快,起码应该是一个挑剔者;当然批评也应乐于发现新鲜的肉食,因为那是证实捕猎者能力的明证。
以此来看,二○一○年由一群年轻批评家评出的年度『金酸梅』奖,算是『食腐肉者』者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他们所为毕竟是前代批评家所心动而从未付出的行动。尽管有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之处,首先可嘉的是勇气,其次考量的是眼力。他们毕竟以自己的行为证明批评不是『动物学』研究。
做一个『食腐肉者』,岂不快哉?
注释:
①参见http://blog.artintern.net/blogs/articleinfo/pengde/2042070。
(本文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 (责编 元元)
(责任编辑:邓国皇)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