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器明道
2012-03-05 14:04:28
中鼎元,十年寒暑,我们走过的,是一条琢玉之路,也是一条循玉之路。这琢与循的本源,是中鼎元对于文化的思索与担当。琢,为形制,为气韵;循,为玉德,为正道,更为五千年来化育其中的至美品格。我们之所以将传承宫廷玉雕作为中鼎元的文化特色,不单单是因为中鼎元身处京师,也不仅仅是为寻求器形的中正雍和之美,我们所要做的,是寻找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也许这种精神时至今日已然落寞,但当我们翻开那些被铭记、被传诵的历史,其身影依然随处可见;也许这种信仰几经变迁已然黯淡,但我们历经的所有荣誉与辉煌中,都已留下了它的名字。
早自先秦甚至上古时代,玉器便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天地之道、君子人格的象征。琢玉求美,修身致善,玉器已在我们的文明体系中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为何唯独玉石成为国玺,其象征意义自然不言而喻。《礼记》中说,玉有十一德:“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先贤将这些至美的品格,灌入万年不朽的玉石之中,希冀着这些所有人都应遵循的品质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失。于是《史记》中有田横五百壮士舍生取义,《北齐书》又有元景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的记载。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所坚守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信念,更是整个社会的人伦正道之希望。也许这些所谓的信仰与精神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都略显遥远,但我们仍须心怀敬畏,心怀希望。
所谓治玉者,以器明道。就玉雕艺术而言,道是内在之灵;器是物质表征;艺是灵与物质、形上与形下、内在与外显之间的圆融互化。“《易大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非道也,而既以载道。”(刘宗周《宋儒五子合刻序》)离开器求道,则道不明。器为道之形,以器显道,器以载道,“道者万器之总名,非与器为体也。”(《学言》中)离开了器,道就没有了存在的依据。器以形载道,道与器不相离,以器为存在的前提。道与器相互诠释,互推互进。这个中国古老的哲学命题,早已融入了我们传统的艺术体系之中。中华民族以玉为德之表征。德是贯彻于人文社会、自然自觉的文化精髓;玉的魅力,不仅在于外在光华,更在于内在神韵。“玉德”是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犀通,也是一种需要当代中国人去不断挖掘和表现的优秀民族传统。
现今之世,物质文明发展,中西文化交汇,功利心的膨胀自难避免,然而随之而来的更为残酷的现实,却是一种信仰上的迷茫与社会伦理道德感的缺失。年轻人的信仰危机,对西方的跟风媚俗与对传统的照搬复制,似乎都已成为屡见不鲜的现象了。于是两千多年来以儒家哲学为主体的华夏文明,延续至今,竟陷入了如此尴尬的境况之中。《荀子》说,“乐”所以重要,首先是由于它“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这正是告诉我们,文化艺术,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对于改善社会风气、树立民族精神是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的。而儒家“为仁由己”的“爱人”精神,更在时刻警醒着我们,要以真诚而自觉的历史使命感,于弘扬中华玉文化的道路上,勇担重任,一尽己力。
中鼎元之所以把传承宫廷玉雕艺术作为自己的道路,其本意是对于传统文化的考量与主张。玉雕艺术是一种文化媒介,相对于当下传统文化的形式化与商业化,我们更注重传达它内在的浩然正气;这种阳刚正气是中华文明的真正灵魂,也是我们传承数千年的正统文化之核心奥义。
北京中鼎元珠宝有限公司 董事长
刘书占
(责任编辑:张勤)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