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的收藏印
2012-02-29 15:19:05
唐代有“世南”(虞世南)、“褚氏”(褚遂良),二者所见仅是摹刻的;还有“三藐毋驮”(梵文,太平公主用)、“永存珍秘”(王涯用)等印。北宋有苏耆、苏舜钦的“佩六相印之裔”、“四代相印”、“许国后裔”、“墨豪”、“武乡之记”等印。南宋贾似道有“魏国公”、“悦生”(葫芦形)、“秋壑图书”、曲脚“长”(或释“封”)字等印。元鲁国大长公主有“皇姊图书”、“皇姊珍玩”等大方印。其它不能尽记。此外,如元郭天锡(佑之、北山)、赵孟頫(子昂、松雪斋)、乔篑成(仲山)、王芝(子庆)等人,都是比较有眼光的鉴藏家,均有私人所用的印章。明、清时代,私人收藏家所知更多,经常见到印章的有朱桐(“晋府”)、沐璘(“黔宁王”)、华夏(“真赏斋”)、文徵明和文彭、文嘉父子(“停云馆”)、项笃寿、项元汴兄弟(“天籁阁”)、耿昭忠(信公)、嘉祚父子(“琴书堂”),以及陈定、梁清标、孙承泽、曹溶、宋荦、高士奇、怡亲王胤祥、安岐、缪日藻、谢希曾、吴荣光、毕拢、毕沅等等,他们的印章钤在书画上很多。
一般私人鉴藏印记所钤部位,有如下述:手卷大都钤在本幅前后下方角上,偶有钤在上边角的。卷的接缝上也往往有鉴藏家的骑缝印。此外,引首、后坛纸以及绫、绢隔水等处,也都可钤印。挂轴、册页等也总钤在本幅左、右下角或兼及上角以至裱边。同时,各家钤印也各有自己的习惯,如项元汴的藏印,所见钤在一件书画上的有多至二百余方的,其中有一印重见多次,印色亦不相同,应非一时钤上去的;钤得较少的一般也在三、四方以上。又耿昭忠、耿嘉祚父子,也有多到五、六方以上的。
以上这些规律性如果我们熟悉了,对于鉴定工作很有用处。如宋“宣和”、金“明昌”内府七玺,如果离群(除因重装时原绫、绢拆换失掉了以外)或不合其部位以及项氏、耿氏只钤一、二方印的,这不是书画本身有问题,就是这些藏印为作伪者后添的了。如唐摹王羲之《奉橘帖》上“宣和”诸印(按此帖瘦金书签亦伪)和宋摹阎立本《步辇图》上“明昌”诸印,多半是或完全是作伪者后添的。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家辉)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