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中求发展
2012-02-29 11:05:14《书画世界》
内容提要:在传承与扬弃、借鉴与融合并存的前提下,当代工笔画形式语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线条的弱化、色彩的张力、新技法的制作和运用、画面的空间处理四个方面,本文通过分类别和层层深入的论述,来论证当代工笔画形式语言确实有很大的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当代;工笔画;发展;语言形式
一、概述
在传统文化遭受现代文明的撞击中,传统工笔画同样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界。在经历了近30年的艰难历程之后,工笔画的情景正如老画家潘洁滋先生所说:“目前工笔画已走出了低谷,看到了灿烂的情景”。当代工笔画正以宽泛的态度,倡导“大工笔画”意识,变革已是不可阻挡的必然。在经过新旧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当代工笔画有了一定的自身面貌,向着更新、更广的领域拓展,初步形成了多角度多层面探索发展的格局,吸收远古中国画传统的营养以表现当代社会生活,使这些古老的画种在新的时代焕发出了新的光彩。注重色彩表现、画面构成、装饰艺术等特性与西方绘画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工笔画新气象,并致力于画材的研究和开发,从工具、材料的变革开始,借鉴日本画现代转型的经验,使工笔画从表现技法到创作观念,都有了较大跨度的拓展。本文将试着从发展的角度,来着重分析研究当代工笔画形式语言的发展及其意义。
二、语言形式的发展
20世纪以来,工笔画深受外来绘画的影响,特别是在当代,写实性的工笔画表现形式被大多数艺术学院所广泛采用,倡导着当代绘画的主流,带动了当代工笔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线条的弱化
当代工笔画的线是以传统线条高度发展为前提,特别是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的线条的丰富和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线的成熟和完善。更为具体的原因是古代绘画形式主要是手卷、册页、卷轴画,观赏者多为士大夫、贵族等特殊人物群体,一般在厅堂、书房中,近距离欣赏,自然要求画面的线条精致工丽。而工笔画发展到今天,欣赏人群发生改变,观者的大众化,不可能再有那么多的闲情雅致去仔细揣摩、推敲和欣赏,相对而言,可能是一种走马观花的心态;另一个原因是展示作品的场所有很大的改变,即使挂在画室的墙上,与欣赏者也有一定的距离,更何况展览的形式越来越多,场地也越来越大,这样一来,画面与观赏者之间的距离增大,画面线条再精细,也不可能造成较大的视觉冲击力,自然当代工笔画中的线,不可能达到与古代相一致的地位,在画面中线条开始让位于色彩,这是顺应时代发展之要求,情理之中的事实。
当代工笔画用笔的多变,丰富了线的表现力,其具体变化趋势概括为三种:一种是结合传统线条的精髓与西方素描为一体,何家英作品中的线条,可以说是典型的实例。他对线的运用,已进入自如的境界,线的空间表达,是以线的虚实、结构、透视关系来体现的。在线的造型技巧上达到了“不滞于手,不凝于心,不知然而然”(张彦远)的程度。另一种是弱化线条,一些显示形体轮廓的线,可以通过层层渲染、渍冲、涂绘来完成,这样体面衔接的缝隙,已没有了中锋用笔的墨线,而被形迹产生的线取而代之。这种线迹的运用,虽然弱化了某些部分的线条,却能使主体部分的墨线更加突出“骨”的作用。花鸟画家李魁正具有强烈的革故求新的创作意识,画家自己把其作品中的艺术处理方法归结为“工写结合,中西融汇”。他认为线“可以表现造型、质量、光色和情意”,对“弱化”线的功能方面进行了各种尝试。巧妙地运用线迹,可改变严谨工整的传统工笔画风,并结合传统没骨画法,在水墨碰撞中,在虚静与律动中捕捉美感。既是传统意义上线的延伸,也是线的变异和拓展。第三种是弱化画面某些部分的工整勾线,转向工中带写,且线条有浓淡变化。工写结合,能更好地形神达意,写实与写意相融,抽象与具象结合,使两者统一协调以显示画面的生命与活力。人物画家中于文江的作品《绿色田园》《正午蝉鸣》等,都是这种写意化倾向的代表,其线条显得有节奏、虚实相生、活泼生动而富于变化,其画境符合现代人寻求轻松自由的审美心理。
总之,当代工笔画在对线的处理方面,是对传统工笔画中线的一种扬弃,总的趋势是线条变得弱化,在传统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非常不易。
2.色彩的张力
当代工笔画的创新,色彩是突破口之一,从材质媒介方面来说,对中国画颜料的开发,日本岩彩画颜料的引进,丙烯、水彩、水粉等西方色彩的借鉴和运用,都为增强色彩的表现力提供了前提条件。展示作品方式的改变,以及现代画家对中国画色彩观念的改变和对现代生活中色彩的理解,促使色彩成为当代工笔画革新的一个契机,使色彩在画面中的地位上升到最具视觉冲击力的高度。这是工笔画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
盛景。
当代工笔画,突出了色彩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在古代多手卷、册页,常常是近距离观画赏析,而在现代,赏画方式已有诸多变化,画面的视觉冲击非常重要,色彩便是迎合这一功能的最好元素。传统中国画追求的是一种单纯化、装饰化的色彩品味。而当代工笔画创作,更强调色彩的表现力。色彩的变革首先是由绘画材料的变化而引发的,色相丰富的天然矿物质颜料和高温结晶颜料的研制开发,日本画颜料的引进,西画颜料水彩、丙烯的借用,为工笔画家提供了较为广阔的色彩表现空间。中国传统色彩虽然可以体现某些历史文化的符号意义,但在视觉的丰富程度上则显得相对单薄。而西方绘画强调对自然的模仿,强调色彩的表现力。尤其到了“印象派”时期,画家对外光色彩的探索达到极致,他们强调通过观察,准确地捕捉到大自然瞬息万变的色调。如此不同的色彩观念和表现手法,是由于东西方社会环境、信仰、审美文化等多方面不同所决定的。
以开放的科学态度研究西方色彩语言、日本当代重彩画以及中国民间艺术等,来充实扩展工笔画色彩,不仅是中国工笔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需要,也是现代人在艺术欣赏中求新求异的需要。当代工笔画家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变革方法,不断寻求反映自我的色彩形式:有的则采用拿来主义,运用油画、版画、壁画、民间绘画及日本画的手法。苏百钧的《拒霜》《晚风》等,借鉴油画处理色彩的方法,体现其色块的厚重和丰富。何家英也曾在访谈中谈及画面里融入了印象派的色彩表现经验。有些画家尽可能地突破传统勾勒渲染程序的束缚,把线的作用降到最底限度,增强色块的张力,以达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钟情于古典工笔画的色调,但又在这些色调中融入了现代情趣,像江宏伟、喻慧的花鸟画,郑力、张铨的园林庭院画,徐乐乐、马小娟的人物画等,从传统色彩而来,是古今色彩调和的产物;有的借鉴水墨画技法,体现了色墨混融的写意性,张伟民的花鸟画便是典型代表;而唐勇力的《敦煌之梦》等系列作品是从古代壁画色彩脱落肌理中诱发出的灵感,其色彩趣味在壁画和传统之间,再加上画家自己对中国画艺术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谈及对日本画的借鉴,主要是受到岩彩画的影响,日本画家在运用传统矿石颜料和现代人造石色,运用金、银箔以及对色彩细微的探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值得我们借鉴。国内的岩彩画作品如胡明哲的《青苹果》《寻梦》,潘缨的《奶茶》《酥油灯》等,造型装饰典雅,色彩丰富、浓艳、厚重,达到一种中国工笔画未曾有过的新面貌,开创了别具一格的表现方法。
在增强色彩的张力的同时,当代工笔画中光对色彩表现力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这是传统工笔中未曾有过的。比如说人物画中,何家英的《山地》、汪港清的《正午蝉鸣》的光彩效果、花鸟画中郑力的《书香门第》中绣球花由内向外的光感、李魁正的《碧荷》中光的运用等等。光的运用不但增强了色彩的视觉冲击,也丰富了工笔的表现形式。
从以上具体的作品分析中,不难发现当代工笔画色彩的发展由传统的主观性色彩倾向,一方面向客观性色彩转变,更接近西方科学体系下的色彩构成,贴近现实中的色彩,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另一方面向更自我的色彩表现发展,拓展了当代工笔画色彩的表现空间。
3.新技法的制作与运用
许多任务笔画家一方面对传统技法进行深入挖掘,另一方面尝试前人没有用过的工具材料,创造更富表现力、时代性的新形式、新工艺、新技法。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的特殊技法的使用,丰富了工笔画的艺术语汇,增强了表现力。目前,新技法在工笔画中多用于背景与服饰、叶面等非主体部分上的处理,运用多种方法制作机理效果,如:水拓法、撒盐法、色墨交融法、油画棒打底法、蜡染法、皱纸法、撞粉法、拓印法、注水法、扎染法、沙粒木屑聚色法、洗涤剂淋洒法、干擦法和浆糊调色压印法等等。以上的许多制作方法具有酣畅淋漓、灵动自由、千变万化,难以名状的意趣,对丰富画面、创造意境有事半功倍之效。对主体情思的宣泄,摆脱成法的桎梏,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4.画面的空间处理
当代工笔画画面的空间处理包括画面中物象本身的处理和背景处理两个部分。其画面与传统的画面相比,物象有了很多增加,自然会遇到空间的处理问题。比如说唐代的人物画中一般没背景或陪衬物,宋代花鸟画中较多折枝小景,画面的空间处理相对单一,主要是空间的布白,不画背景,只刻画物象本身和处理物象布置之间的关系,摈弃所有无关的场景。这是基于中国哲学阴阳辩证的原理,“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取两三枝”。对物象布置精心地选择、取舍、概括,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从而产生空白并使布白恰到好处,达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当代画家面对新的空间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如苏百钧的《拒霜》《晚风》,何家英的《山地》等作品中的画面空间处理,倾向于西方的空间处理方式,受到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讲究空间关系、前后关系。西方的空间处理被借鉴和应用,这与一个世纪来中国人受到西式的素描教育不无关系。
从中国绘画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在传统工笔画中背景几乎不处理,直到20世纪以后才出现背景,到了当代近30年,其地位已上升到与画面中物象融为一体,成为画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与一个世纪来,特别是近年来对现代日本画和西方绘画的大量涌入有很大关系,现代日本画和西画都是比较重视背景的处理和作用。当代工笔画的背景处理主要分两种:一种是以画为主;一种是以制作为主。如人物画家李乃蔚的作品、李爱国的作品,其背景基本上是画出来的;唐勇力的敦煌人物系列、徐惠泉的重彩人物画、江宏伟的花鸟画、郑力的庭院画等作品中,主要采用的是制作肌理的方法来处理的。无论采用那种方法,其目的都是为画面服务,使画面的物象更充实,效果更丰富厚重,大大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充分显示了背景的重要作用。当代工笔画中,对画面的空间处理方面所做的尝试,是对传统程序的一种扬弃和拓展,并且在渐渐地被当代人所接受,可以说这也是当代工笔画发展的一种趋势。
三、结语
作为视觉艺术的当代工笔画,充满了生机活力的新格局已经形成。可喜的发展是不可否认的,从丰富工具材料到重视造型能力,从强调色彩在工笔画中的地位,越来越多地运用色彩来削弱墨的含量,甚至代替墨的作用,到各种现代造型语言的借鉴、吸收,以及观念上的更新,比工笔画发展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发展得都要快,使工笔画呈现出多样而全新的艺术形式,使中国工笔画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在工笔画的变革中,我们看到了它的广阔前景和探索契机。同时,工笔画表现语言形式的发展,引出了艺术理论上的新问题—当代工笔画评价标准的多样化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1]《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M].(1950-1987)洪再新选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2]《第十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集》,中国美术家协会,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
[3]《美术》[J] .北京:美术杂志出版社,1950-2001.
[4]《中国现代美术学史》[M] .陈池瑜着,邓福星主编,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5]《美术研究》[J] .北京:美术研究出版社,1956-2001.
[6]《国画家》[J] .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2002.
[7]《新美术》[J]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出版,1995-2002.
[8]《融会中西的探索》[J] .卢辅圣主编,朵云第五十三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9]《东西方美术的交流》[M] .(英)M . 苏立文着,陈瑞林译,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10]《现代中国画论集》[M] .郎绍君着,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
[11]《中国画构图艺术》[M] .韩玮着,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作者苏梅系江苏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后
作者赵本钧系皖西学院艺术系教师,南京师范大学艺术硕士
约稿、责编:邵鑫
(责任编辑:邓国皇)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