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于“林泉” 行于“高致”
2012-02-29 10:50:50《书画世界》
中国山水画的核心理念与最高境地是“澄怀观道”。这“道”,用庄子的说法是无处不在的,而用理学与禅家的说法叫做:“月印万川”。尽管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但这“门”与那“门”是不同的。山水之门在哪里?当然就在山水之中。
构成王平山水画的最重要资源是宋人郭熙的《林泉高致》。他是深知其中三昧的。《林泉高致》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林泉之心”,所谓“看山水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林泉高致》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身即山川而取之”。所以,看王平的山水画,那不是只见山水之表而是“山水之意度见矣”。他画的山水都是平常之山水,而这平常之山水却见出与众不同的不平常之处。关键在于,这平常的山水有不平常之“意度”在,是与众不同的。这就是王平以“林泉之心”取来的“意度”。因为,这“身即山川”之“身”是先有“林泉之心”的“身”。不然,哪怕是“即”了山川,也是对于山川之“意度”视而不见的。这“意度”必当以“林泉之心”意度之。这“意度”在哪里,当在于如《林泉高致》所说的“可居”。这“可居”并不是一般理解的那种“风景宜人”的表象,而是人(画家)与林泉的“身心健康”。这就是王平的山水画的与众不同之处,也是人与自然、人与艺术、人与人之间的最重要的良性关系。
看王平的山水画,让我想起了清代文学中赫赫有名的“桐城派”。这当然有王平是安徽桐城人的原因在,但更主要的是,王平的山水画暗合了由姚鼐首先提出并系统阐述的“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三位一体的理论。
“林泉高致”当然是王平山水画的“义理”。而“考据”就是他山水画的笔墨。他的笔墨都是有来历的。他山水画的笔墨是向两端拉开:一端是白描山水,另一端是没骨山水。一端是纯粹的笔,而另一端是纯粹的墨。这白描,考据于宋人乔仲常和李公麟;而没骨,(尽管好像没有来历)我看考据于黄宾虹。王平的山水画是分解式的笔墨考据,但他又没让人感觉到像是纯粹的笔墨分解课徒。而且,白描之中不缺墨韵,没骨之中不乏笔意。这也有“择两端而用其中”的“中庸之道”的“意度”在。而这呈现出来的图式就是与众不同的“辞章”了。
王先谦在《续古文辞类纂序》中用最为概括的话说了桐城派的“三位一体”理论:“义理为干,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我看了王平的山水画,觉得亦可作如是观。
作者系著名美术评论家
约稿、责编:秦金根
(责任编辑:邓国皇)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