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理论再探

2012-02-28 15:41:37 作者:刘晓陶

  齐白石『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①这段话曾被许多人所推崇。虽然此观点被一再阐发,但是重新解读这一思想在今天仍有学术价值。

  白石老人的『似与不似之间』理论有着深厚的美术史渊源。『似』(形似)与『不似』(神似)的争鸣自文人画产生以来就未停止过。倡导『不似』这一绘画美学观的代表人物可首推苏轼,他在《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一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②苏轼在此反对作画一味追求形似,重视艺术家对自然物象『不似』的感悟和意趣的抒发;但是,苏轼的好朋友晁说之对苏轼的这个观点不予苟同,他在《河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诗中曰:『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③意思是说,画传象外之神,须不改物象的面目;诗言题外之意,应不游离于画面的内容。即在绘画作品中,『似』(形似)与『不似』(神似)同样重要。金代的王若虚赞同晁说之的观点,他在《滹南诗话》中云:『夫所贵于画者,为其似耳。画而不似,则如勿画。命题而赋诗,不必此诗,果为何语?然则坡之论非欤?曰:论诗于形似之外,而非遗其形似;不窘于题,而要不失于其题,如是而已耳。』④

  董其昌试图对苏轼和晁说之两家的观点予以折中。他在《画禅室随笔》中说:『东坡有诗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余曰:此元画也。晁以道(晁说之)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余曰:此宋画也。』⑤

  随后关于『似』与『不似』的讨论又有所深入,出现了具有辩证色彩的『不似之似』论。最早提出这一命题的是明初王绂,他在《书画传习录论画》中阐发苏轼上述诗句时说:『东坡此诗,盖言学者不当刻舟求剑,胶柱而鼓瑟也。然必神游象外,方能意到环中。今人或寥寥数笔,自矜高简,或重床叠屋,以为颟顸,动曰不求形似,岂知古人所云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彼繁简失宜者乌可同年语哉!』⑥

  齐老所敬仰的青藤、八大、石涛均说过类似的观点。徐渭就曾在百花卷题诗写道:『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拔皆吾五栽。』⑦他又题画蟹图『虽云似蟹不甚似,若云非蟹却亦非。』⑧石涛也在题画中再三说:『天地浑溶一气……不似之似似之。』⑨『不似之似当下拜。』⑩

  清代恽寿平在《南田画跋》中说:『李北海云:「似我者病」,正以不同处同,不似求似。同与似者,皆病也。』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云:『画不尚形似,须作活语参解……古人谓不尚形似,乃形之不足而务肖其神明也』『摹仿古人,始乃惟恐不似,既乃惟恐太似。不似则未尽其法。太似则不为我法。法我相忘。平淡天然。所谓摈落筌蹄。方穷至理。』又说:『正参得不似方似。』

  白石先生总结前辈画家和艺术理论家有关的论述,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和艺术经验,提出了『似与不似』之睿见。齐老走过的艺术历程正是从追求『似』到追求『不似』的光辉写照。他的『衰年变法』即是由『似』到『不似』的质的飞跃:『获观黄瘿瓢画册,始知余画犹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淡,此三变也。』

  白石老人有多次谈及『似与不似』,如『作画贵写其生,能得形神俱似即为好矣!』 『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匠家作画,专心前人伪本,开口便言宋元,所画非所目见,形似未真,何况传神?为吾辈以为大斩。』『古人作画,不似之似,天趣自然,因曰神品。』『余作画每兼虫鸟,则花草自然有工致气。若画寻常花卉,下笔多不似之似,绝不有此荷花』『作画要形神兼备。不能画得太像,太像则匠;又不能画得不像,不像则妄。』而齐老最为著名的一段话则是:『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以笔者看来,齐老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有如下含义:

  其一,所谓『似』是指『形似』,即认真观察所要表现的对象,画艺术家自己见到或熟悉的题材,尽量忠实于审美对象的形貌特征和个性特点,在不违背客观规律与艺术规律的大前提下,以写生的方法和写实的手法表现对象之真实形态。齐老说:『我绝不画我没有见过的东西。』『我对鸡仔细观察和研究的时间比画鸡的时间多得多,所以才有神。』

  齐白石出身贫农之家,仅读半年私塾,十五岁学木匠手艺,不久又专事雕花细作。他秉性喜画熟悉的题材,村野田间的牛马鸡鸭鱼虾蟹等都是他描画得对象,这种兴趣使然的爱好锻炼了他观察生活的能力、默记万物的心力和描绘生灵山川的笔力。大约二十岁时,齐白石借到一本《芥子园画传》,他如获至宝,以半年的时间秉灯夜读,细心揣摩,并对照原图一幅幅勾勒、设色。最后按原书的样子装订成十六本,多次临摹习用,打下了『形似』的基本功。三十九岁以前,其所画作品以工笔为主。虽然他也得力于摹古,但他笔下的草虫生物多以直接观察写生为本,因而独具特点,十分传神。据说,他早年画的蝗虫掷在地上,可以引起鸡群竞趋扑啄。四十岁时,齐白石北上西安、北京,南下桂林、广州,经历了『五出五归』,走遍了大半个中国,饱览了众多名山大川,了解了许多风俗民情,从而写下了一幅幅生意盎然的画卷。

  画虾是白石老人的一绝,他自幼就熟悉虾,为了画好虾,他又在水盂里养了数只,经常仔细观察、研究虾的游动、突进、嬉戏、觅食等体态变化,以至烂熟于心,绘画时能达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佳境。他画的虾,形态灵活,体质透明,特别是淡墨速写出来的根根虾须,长而飘逸,直中有曲,曲中有直,似断实连,刚柔相济,活而不僵,尤见功力。画面上虽无画水,但满纸皆水,虾游其中,水渍淋漓,灵动自如。螃蟹也是齐白石常画的题材。他以饱含水分的墨笔画蟹壳、蟹螯、蟹腿,皆千变万化,生动之象无以复加。

  齐老对鸡的生活更为熟悉,早年画鸡已很生动,但仍不满足,晚年仍继续研究,到八十岁画鸡技法才最后成功。

  据其子齐良迟讲述,一九五一年,老舍先生选了四首诗,请白石老人画四幅诗中的意境。其中有『芭蕉叶卷抱秋花』之句,齐老因记不清芭蕉叶卷究竟是左卷还是右卷,所以迟迟未能动笔,最后只好不画卷叶的芭蕉。即使到了晚年,齐老仍然对创作一丝不苟。据说,有一次友人求白石老人画和平鸽,老人感到还缺乏对鸽子更深的了解,特意到学生家去看鸽子。九十多岁高龄的齐老仍然在鸽子的写生小稿上写上『白』『黑』,以提示画稿中鸽子身体的『白』与『黑』的位置,『鸽子翅不要太尖太直』『尾宜稍长』等字样,以注明要点,并对学生说:『要记清鸽子的尾毛有十二根。』

  由此可见,『似』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指创作态度的认真、严肃,决不苟且。齐老如此忠实于对象形态的创作态度堪称后世楷模。

  其二,所谓『不似』主要是指『神似』,即并不是完全按照对象的自然形态、特点进行临摹、复制,而是根据艺术规律和审美需要,对客观对象进行主观化的变形、异化,以相对抽象和非写实方法对其进行加工、概括、提炼,进而改变了对象的原初形貌。也就是说将艺术家的主体精神、情感和想象力等主观因素注入到对象之中,从而使对象人性化、人格化,此时人与对象被异质同化(同构),二者处于互融、共生的情境之中。换言之『不似』是指不必『酷肖』对象的表象,而是要善于抓住对象的本质,改变对象的外在形态,以服务于艺术家主观需要。齐老在壮年时期饱览祖国的大山名川,发出了『为山水写照』的心声,做了大量对景写生,对于前一时期的临摹之作深感不足,提出『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的主张,开始强调『对天地万物写生』以及主体心胸对于审美对象的重要性,齐老此时决心在艺术上逐渐扬弃『似』(形似),追求『不形』(神似)。齐老晚年移居北京,开始『衰年变法』,由追求『似』转而追求『不似』,由『形似』而至『神似』。他『衰年变法』后的『大写意』画风就是追求『不似』的必然结果。这时,齐白石对艺术对象已不着眼于『似』(形似),而是着眼于『不似』(写神和写意),进而形成了不同于传统文人画的那种『理趣』『雅趣』『书卷气』『苍古味』的独特趣味,这种趣味是和画家毕生生活精力密切相连以及和他的独特经验世界相契合的『民趣』『俗趣』『童趣』『乐趣』『生趣』『谐趣』和『亲趣』(人间亲情)、『智趣』(生活智慧)。齐白石笔下的自然山水、民俗风情、鱼虫禽鸟大都具有一种难以言说的『不似』之趣。

  其三,『不似之似』指的是『形似』与『神似』的统一。『不似之似』反对的是『太似』与『不似』。『太似』是指完全受制于对象的原初形貌及其特点,以生活中的『真实』为标尺去衡量艺术家所描绘的对象之『像』与『不像』,并且把『酷肖』作为艺术的最终追求目标,这就将『现实的真实』代替了『艺术的真实』,扼杀了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形成匠气十足的作品,导致了『媚俗』之恶果;『不似』是指完全脱离对象的形态及其特征,丝毫不求『形似』,在完全不顾及客观对象真实性的前提下,盲目地进行主观化的变形与改造,从而形成脱离『形似』的主观臆造,导致了『欺世』的弊端。

  其四,『似与不似之间』指的是艺术创造贵在把握『尺度』与『分寸』,『似与不似之间』揭示了艺术创造中『主观与客观』『生活与艺术』『真实与创造』『形似与神似』『写生与写意』『再现与表现』『有法与无法』等既对立又统一的艺术辩证规律,强调艺术创造不能走向任何极端。反对『过犹不及』,应该追求『中和之美』。

  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具有天真、清纯、浪漫、奇特的想象和幽默、诙谐、稚趣、平淡的夸张。这种想象和夸张是执著的童心之体现,这种童心就是真心、真情、单纯、自然,是一种返璞归真、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无法而法的精神境界和审美品格。齐白石笔下的人物、山水、花鸟都具有化平凡为神奇的特征,充满了智慧与幽默。

  其五,『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指由于正确地掌握了『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规律与准则,从而能够在『形似』与『神似』之间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亦即『以有法求无法』,达到『无法而法乃为至法』,以及『以不变求万变』的神妙艺术境界。

  总之,齐白石一方面坚守『似』(形似)的底线,反对某些所谓传统文人画家全然追求『逸笔草草』、彻底放弃『形似』,导致『欺世盗名』的不良创作风气;另一方面又倡导艺术创作中的『不似』(神似),反对完全临摹与复制,以『不似之似』的艺术立场开启了一股沁人心脾的新文人画风。

  注释:

  ①周积寅、史金城编纂《近现代中国画大师谈艺录》,第一一一至一一二页,吉林美术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

  ②翰林德《境生象外》第三十一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一九九五年版。

  ③④翰林德《境生象外》第三十二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一九九五年版。

  ⑤翰林德《境生象外》第三十三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一九九五年版。

  ⑥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第一○○页,人民美术出版社,二○○四年第二版。

  ⑦⑧⑨⑩马鸿增《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的重新解读》,载《齐白石研究》第一辑第一三六页,湘潭大学出版社,二○○七年版。

  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下)第一八○页,湖南美术出版社,二○○七年版。

  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下)第二五三页,湖南美术出版社,二○○七年版。

  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下)第二五五页,湖南美术出版社,二○○七年版。

  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下)第二六二页,湖南美术出版社,二○○七年版。

  周积寅、史金城编纂《近现代中国画大师谈艺录》第四十七至四十八页,吉林美术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

  周积寅、史金城编纂《近现代中国画大师谈艺录》第四十八页,吉林美术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

  周积寅、史金城编纂《近现代中国画大师谈艺录》第七十九页,吉林美术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

  周积寅、史金城编纂《近现代中国画大师谈艺录》第八十页,吉林美术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

  周积寅、史金城编纂《近现代中国画大师谈艺录》第一一二页,吉林美术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

  (本文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

  (责编 张颖)

(责任编辑:蔡家辉)

推荐关键字似与不似齐白石

作品推荐

展览推荐

拍卖预展

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安徽省艺观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30年12月31日
预展地点:安徽省芜湖市萧瀚美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十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30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拍卖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27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官网推荐

拍卖指数

比上一拍卖季:↓24%当前指数:5,717
国画400指数

每日最新

每周热点

  1. 1 艺术品消费“吃快餐”,远离了傲慢还
  2. 2 守护诚信 致力传承,雅昌鉴证备案以领
  3. 3 央视3·15曝光疯狂的翡翠直播间:古玩
  4. 4 张大千剧迹《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睽
  5. 5 “写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对话--孙家
  6. 6 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 | 重要大理国铜
  7. 7 Poly-Online丨“春意”上线——中国
  8. 8 XR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元宇宙虚拟
  9. 9 专稿 | 是什么成就了加埃塔诺·佩谢
  10. 10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

排行榜

论坛/博客热点

推荐视频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 艺术头条App
    艺术头条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