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指的生命集合

2012-02-27 10:09:11 作者:周雪松

  生命是什么?现代主义之后,人们一直试图打破人的主体性思维,用各种假设延展生命的定义。我们讨论生物个体的生命,也讨论社会有机体的生命;我们讨论遗传学的生命,也讨论天体生物学的生命;我们讨论人造的生命,也讨论拟人化的生命⋯⋯随着生命意义的多价化,艺术对生命的诠释也日益多元。最近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延展生命——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呈现了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新的解读,即从生物哲学的研究角度出发,解构传统的生物学思想,探讨逃脱了自身单纯作为生物的存在模式的生命。为此次展览撰文的尤金·撒克对生物哲学所关注的生命对象的解读是这样的:“我们关注的是非人类的生命,非有机体的生命,匿名的生命,含糊的生命——是德勒兹所言的‘非特指的生命’(a life)⋯⋯包括了微生物、 传染病、 内共生、寄生虫、昆虫群、兽群、禽群、人工生命、遗传算法、生物路径、智能尘埃、快闪族、网战——这里有整部动物寓言集让我们去思考生命与多重性的关系。”

  媒体艺术造就各种另类的临界生命的可能,在此次展览中“临界之境”这一单元得以充分展现。它们有的是拟人化的人工智能生命, 如 《鱼与鸟系列》和《表演的生态》,一个是系列互动装置,包括两个奇妙的轮椅,在于观众互动的过程中会吐出对观众说话的纸条;一个是喜好交际的一对机器精灵,像孩子一般追随注目着他们的观众,一会儿翘首,一会儿转身,好不俏皮。它们还有的融合了机器、植物和微生物,在相互作用中形成了真正开放的生命系统,比如《游牧植物》,这个由机械、细菌、植物组合的“游牧植物”从受污染的河流中取水,分解其中的成分来提取能源,供给其大脑电路,富余的能源用来维持植物生存,由此完成了生命循环。这样一个人造的渺小生命体,在广袤的地球上孜孜不倦地清理人类的垃圾,似乎要令人类为之汗颜了。

  对种种“非特指的生命”的充分尊重,依赖于人类主体性思维模式的消解。人类主体性思维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类长期以来建立起的视觉中心文化。视觉曾一直被认为是五官中最适宜认知的器官,优越的认知能力不仅让视觉成为通达真理的根本途径,而且使它最终演化为理性、真理、本质的代名词,主体的观看与客体的被观看的对立,成为了主客体对立的基础。然而我们对生命的感知是通过包括视觉以内的全感官实现的,我们有多久没有关注过视觉以外的感知?在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向的过程中,哲学、科学、艺术、文化研究等多领域的工作者不断尝试以各种假设、研究和实践,消解着强大的视听中心主义。“惊异之感” 单元,即由对生命的感知切入,探讨在媒体艺术中通过多感官感知生命的种种可能。

  视觉在这一单元中明显出让了它惯常在艺术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将这一精神进行得最彻底的,是克里斯·萨尔特的《最小可觉差》。艺术家在该作品中制造了一个黑暗、幽闭的狭小空间,观众必须单独躺在这个空间里。在6分钟的体验时间内,观众的整个身体后半部会感受到从微妙到激烈的触觉刺激。随着触觉刺激的增大,无声、无光的狭小空间里逐渐有了声音和偶尔闪现的光,直到各种感官刺激的激烈迸发。整个过程艺术家将观众的感知减少缩小至最小极限,又返回到最大范围。中国的观众也可能还会发现,这件作品似乎怀有某种东方禅意——禅宗坐禅,闭其六根,虚空之中,由自我可领悟到整个宇宙中恒久的存在;体验过程后来越来越激烈的棍棒敲打, 又好似禅宗棒喝,令人洞见禅机。

  事实上,不止这一件作品,整个展览的母题所关注的“非特指的生命”,都与东方古老的宇宙观不谋而合,或者说其呈现的是一种世界主义艺术观。在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主导下,人类在现代主义进程中,从工具统治出发将自然生命列为“持存物”(Bestand)而过度开发,从而导致今天如此悬迫的环境问题。“悬迫之域”单元呈现的,即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全球视野之下,通过媒体艺术的方式将这些环境问题呈现出来,或直接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前者有《城市臭氧》和《绿云》,后者则以《自动诱导者》《农场之泉》为典型。《自动诱导者》是以浮萍满江红为稻田提供天然氮肥的农业试验基地模型,探索并干预鱼腥藻和满江红的共生关系,如果系统中认为其关系为共生,它将指挥机械臂把红萍推进稻田,反之如果其关系多数为寄生,机械臂则会暂缓输送。《农场之泉》是一个养殖实用或观赏鱼与植物的室内系统,在水产养殖的概念基础上,悬挂的园艺水池利用基本的水泵和重力,将鱼的排泄物在植物根系中过滤,而此系统中的植物和细菌又同时起到净化鱼池水的功能。在这里,也许有人会质疑这类“实用艺术”与科技发明和设计产品的界限问题,然而这可能恰恰是媒体艺术的独特之处——以往虚弱而理想主义的艺术家们依靠旧的艺术媒介无法实现的愿望,现在通过新媒介和新科技的运用被真正地实现了出来。抑或说这是学科界限被逐渐消解之后的必然结果。

  若要论及学科界限的消解,我们能够惊喜地看到,此次展览最大的消解对象其实是国家的边界。没有历史和文化痕迹的新的艺术媒介,令我们几乎完全无法从展览中看出艺术家的国家身份。地缘政治的去除让展览中的媒体艺术作品真正成为了“非特指的生命”,鲜活而富于生命力。也许有人会在这样的展览中,为缅怀被消解的 “在地性”(Locality)而惆怅,那么或许,在某个将来,他们会在其他有生命的星球那里寻找到他们的文化猎奇目标,也未可知。

(责任编辑:蔡家辉)

推荐关键字生命

作品推荐

展览推荐

拍卖预展

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安徽省艺观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30年12月31日
预展地点:安徽省芜湖市萧瀚美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十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30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拍卖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27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官网推荐

拍卖指数

比上一拍卖季:↓24%当前指数:5,717
国画400指数

每日最新

每周热点

  1. 1 艺术品消费“吃快餐”,远离了傲慢还
  2. 2 守护诚信 致力传承,雅昌鉴证备案以领
  3. 3 央视3·15曝光疯狂的翡翠直播间:古玩
  4. 4 张大千剧迹《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睽
  5. 5 “写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对话--孙家
  6. 6 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 | 重要大理国铜
  7. 7 Poly-Online丨“春意”上线——中国
  8. 8 XR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元宇宙虚拟
  9. 9 专稿 | 是什么成就了加埃塔诺·佩谢
  10. 10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

排行榜

论坛/博客热点

推荐视频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 艺术头条App
    艺术头条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