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 忆 • 重 构——读郑庆余的工笔画创作
2011-12-13 10:32:41雅昌艺术网专稿
在画家看来,生命的成长和消失是最值得人们怀念的。对过去的时光的留恋,实际上是人们寻找精神慰籍的一种方式,人们通过对过去的怀念和追忆获得精神上的安宁祥和。在郑庆余的作品中,关于“消失”的主题不断出现——《逝去的假日》、《逝去的青春——摇曳》、《逝去的音乐——聆听》、《遗失的高跟鞋声》,这些关于时光消失的作品在对生命和岁月的流逝发出叹息的同时,又似乎在提醒观者,我们身处在一个不断消失的世界。这些作品中的主体大多是未名的少女,然而这个主体人物被有意识地透明化了,呈现一种脆弱的、虚化的形态。这些残存的形象暗示了曾经的青春已经消失,尽管留下美好的痕迹,但却伤感地提示着时光的易失和生命的脆弱。
当然,如果我们仅从画面的意义来看待郑庆余的作品,无疑是不完整的。从形式语言的角度来看,工笔画的线条无疑是保持中国画传统特性的重要元素,如果把线条这种富于独特表现力与形式美的表现手段退化为单纯的技术性操作,使之仅具备描摹轮廓的意义,那么线条的表现性与审美价值便会丧失殆尽。令人欣喜的是,郑庆余在创作中很好地保持了中国绘画的传统用线方法,在准确塑造形体的前提下,力求保留线条本身的表现力。如《忆•孤单芭蕾》中的用线细密精致,节奏匀和,虽未达到十分成熟的地步,但却散发出从容不迫、娴静优雅的气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画的特性,画家没有使用工笔画家常用的绢帛,他认为熟宣纸不但可以满足多次描绘的要求,还便于渲染出特有的氤氲之气。为了表现出特定的画面效果,他采用了磨洗的方式,使线条、色块都呈现出涩而不腻的效果。在大多数的作品中,画家以灰色作为主色调,画面上很少出现跳跃的颜色,画面色彩的变化统一在一种淡雅的灰调中,呈现出高雅别致的韵味。《忆•孤单芭蕾》中的枯花、柔纱以及透明的双足和双手,笼罩在一片高贵而单纯的灰色当中,仿佛陈旧的照片,安静地述说着对于过去的怀念。《逝去的音乐——聆听》的色调显然明亮了一些,但仍是这种淡雅的灰色,暖色的小提琴和背景斑驳的墙面产生了轻微的对比,女孩身上的玄色衣裙色彩沉着而冷静,这一切都统一在淡蓝的冷色调当中。显然,画家在传统工笔画用色方式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理解与画面表达的需要,进行适当的扬弃与创新,使其更好地渲染、烘托出画面氛围。
在构图上,郑庆余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规律。为了能与绘画主旨相适,画家没有遵循传统的视觉习惯,构图既没有运用中国式的散点透视和“三远法”,也没有像西方古典绘画那样保持构图的完整性。在如同生活碎片的场景中,主体人物总是占据着画面的一角,脸始终在画面之外,仿佛被随意拍下的照片,看不清完整的模样,而舞台式的用光,给这些“片段”增添了些许戏剧化的气氛。画面中的那些物品如玩偶、乐器、宠物在戏剧化的置陈方式下,如同梦境一般变得不那么真实,让人产生出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除了构图的不同,作者在画面上大量运用的光影效果也突破了传统规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以郎世宁式的方式去改变中国画,使之成为中国化的“工笔油画”。透视的运用不是为了使画面更加“科学”,而是为了造成一种向心力,而对于阴影的运用也并非只是为塑造物体的立体感,其目的在于更好地表达画面情绪和意境。光影的使用在《逝去的青春——摇曳》、《梦里花落知多少》、《遗失的高跟鞋声》上十分明显——阴影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给人平静甚至阴郁之感。值得注意的是,画面上的阴影自身的形状不再只是物象的依附,而是具有自身的形式意义,这样就使得阴影成为营造画面气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强化了画面的情绪。
郑庆余并不沿用一贯的“写生+初稿”手法,而是首先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体味,追忆过去的片段或碎片,然后经过过滤和沉淀,最后留下的印象就是他最终要在画面上呈现的部分。这样的创作过程,可以让画家留住最为深刻的东西,其他的种种枝节就被舍弃,然后经过取舍、组合和重构,最为鲜明和独特的部分最终留在画面上。郑庆余坚持艺术反映生活的观念,但这种生活对于艺术家来说,具有更为深层次的涵义,它不仅仅只是一种生活的状态,还包含了艺术家的生活态度以及观察生活的视角、方式以及审美倾向、情感取向。因而,画家无需为了创作而特意去寻觅某种“生活”,因为画家所沉浸其中的生活才是最有可能被画家描绘的。遵循这个原则,郑庆余始终把目光放在自己的身边,他不求过多的琐碎枝节,也不去生造激烈和矛盾的冲突,他只是在描绘一个人的生活状态,而这种生活状态是很多人所共有的。他的作品里没有激动人心的悲壮故事,也没有热烈欢快的欢乐场景,他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唯美、平和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家园中,我们得到了一种精神的慰籍。
(责任编辑:张译丹)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