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书法展览竟然还可以这么办?
2011-10-22 08:47:42《美术报》
30年改革开放,在书法上已有一个十分贴切的名称:“展厅文化时代”——从文人书斋到公共展厅,书法家们好像还未完成在思想上的转变,还习惯于把在书斋里悬挂的作品现成简单地转挂到展厅里,以为这是同一个标准。
殊不知在展厅里的书法作品优劣胜负,完全是另一种技术要求与评判标准。于是就形成了书法艺术创作、展览、评审、评论之间不同观念的大冲撞、大对立,互不相让、互为指责、互不服气。
陈振濂先生是最早提出“展厅文化”“展览时代”的先行者之一。他还撰有数万字的长篇论文来论证这一学术课题。从2009年开始:“心游万物”、“线条之舞”、“意义追寻”、“大匠之门”、“守望西泠”……一连串的展览活动,其实是建立在对展览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之上——陈先生自己认为:10年未办书法展,2009年开始,一发而不可收拾。为什么会有此举措?主要是寻找到了展览突破的契机,找到了创新的切入口。2009年12月“意义追寻”北京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陈振濂先生在开幕式上致答谢词,曾提到他几年以后再办书法展,一定还要突破“意义追寻”展已经创立的综合的大小兼顾模式——今天想来,言犹在耳!
“守望西泠”书法大展在展览方式上有什么突破?首先是贯彻了陈振濂先生“展厅文化”的基本理念:展览必须得好看;必须以“观众”视角为第一,而不是艺术家在那里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自标高明。从过去一挥而就,既不考虑观众观赏心态,也不考虑展厅效果,到今天以一个展览讲求形式丰富变化、观赏节奏乃至视觉冲击力为首要,表明了时代的进步与书法家在经历新时期之后书法创作意识的进步。陈振濂教授在“守望西泠”展的筹备会上提到:好的展览绝对应该有这样的魅力:让一个观众在展厅里转3个小时后还想回到开始部分作第二遍欣赏与品味。如果说第一次欣赏是重在视觉的“赏”,那么第二次品味则是重在涵义的“品”。一次展览,如果能激发起观众的“赏”与“品”互为交替,那一定是一个成功的展览,是一个尊重观众的展览。
“守望西泠”在“赏”的方面用足了功夫。首先是108件作品各有不同的构图、章法、书体、用笔,横跨10年。用纸不一,用辞不一。这是一个较好的基础,但还不是一个有终极价值的目标。在完成作品之后,陈先生又要求以其文史优势,为每一件作品配上老照片、配上释文,使每件作品形成一种组群形态。观众来看一件作品,同时可以获得作品「艺术魅力」、老照片「图像」、释文「文字」三种不同的信息,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综合、复合的纵深感要求——这种立足于书法,又把它伸延向文字、图像,并形成一种互为印证关系的做法,是一般书法展览所不具备的。
更进而论之,又基于展览在博物馆(而不是美术馆)举办,大胆引进博物馆“陈列”(长期陈列、讲求细节表现)的理念,从而使一般展览展期较短且多属临时悬挂的习惯做法得到了大胆的改革:不是一般的轴装悬壁,而是以一个个展板呈平面构成的规则。以作品为中心,规划出不同面积、不同空白、不同界线的视觉形态,从而使每一个展域、每一组作品在组合排列与视觉印象上都具有独特性、唯一性、不重复性。这种展厅空间配置与规划思路,是在书法展览中第一次出现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诚如杭州市长邵占维在致辞时所提到的:“它为书法展览方式的推进,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是一种新创举。”“它将以其所注重的创新性、所承载的思想性、所表达的艺术性,而成为杭州文化事业发展和当代书法界一次重要的艺术展览盛会。”
书法展览不同于绘画、雕塑展览。白纸黑字表现形式相对单一,决定了一个有智慧的书法家,必然会把“好看”放在第一位。因为如果不好看,观众就不会来。而没有观众的展览几乎就不能算是展览。陈振濂先生以其理论积累与思想张力,在确保书法展览不肤浅不低俗的前提下,为“好看”也是煞费苦心。他的价值在于,他始终紧紧把握住展览与书斋的差别,以展览的视觉形态为第一要务,又以雄厚的理性思考为书法展览的丰富多彩、为观众的视觉愉悦提供了一份份非常出色的样本,并且还在不停地寻觅与探索,无休止地进取与实验,从而为当代中国书法展览史,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又可凭藉为新一轮发展探索起跳板的重要经验。
这就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守望西泠——陈振濂西泠印社社史研究展”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
哦!书法展览,其实还可以这么办!
(责任编辑:谢易彤)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