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化自然 图真山水
2010-10-19 16:06:55《中国艺术市场》
王兴堂的山水画作品风格多样,有结构严谨的密丽山水,也有“逸笔草草”的写意之作。有色彩的交响,有水墨的华章,也有色墨的融合。有江边古镇,有深山密林,也有山雨云雾……无论哪种作品都是作者“观化”的结果,即作者用心去体悟自然造化,与大自然对话,与物通神,神与物游的结果。王兴堂常说画画不在于用什么方法而在于怎样去表现,在于对事物的认识。情感是最重要的,感情所使,情感所至,物自然生于笔端。不错,笔是心源的彰显,墨是情感的挥洒,山水画是文人自我人格、情感表现的最佳载体。有了兴堂心中无限绚丽的自然山水,才有王兴堂面貌多样的山水画。王兴堂是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北方山水的苍茫浑厚早以随着生长的年轮融到了他的身体里。从中央美院毕业后他分配到四川美院任教,在那里他领略了巴山蜀水的无穷魅力。“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个位于崇山峻岭之中的天府之国,是一个生活在云端上的地方,那里有着无与伦比的瑰魅山水风光,一年四季云山雾水,曾给无数的艺术家带来创作的灵感,更孕育了奇异的巴渝文化:神秘、火热、逍遥、狂野。王兴堂在四川美院任教期间,非常迷恋这里的风土人情,曾无数次下乡写生、考察,创作了很多非常好的作品。他那些厚密湿润很有个人特色的写生作品都是在那期间画的。回到北方后,王兴堂有了很强的四川情结,常常回忆着自己如何漫步在那烟雨弥漫的山路上,路上的风光是如何的妙不可言。于是他创作了一些水墨氤氲山水画作品以寄托自己对那方神秘热土的思念。同时,北方山水的博大雄浑也不断震撼着作者的心灵,促使他去创作新的山水作品。王兴堂的作品是实实在在源于自然,表达起来又是自由自在、毫无造作牵强附会之感的。作品无论是偏向传统的,还是偏向现代的,无不信手拈来,娓娓道出,那样令人赏心悦目。一笔一划,一草一木间透出一股静谧的文人气息,用笔用墨生动活泼,充满了生命的力量,让人感觉到一颗跃动着的忘情于山水间的心灵,心随云雾变幻,又随流水悠悠,悠哉乐哉。在这样一个商品经济瞬息万变、人心浮躁、艺术花样不断翻新的社会里,作者这样执着于古典式的“意”与“境”的追求,实在是难能可贵。
早在刘宋时期,宗炳就涂抹山水张贴于墙上,每日卧游之以了却自己的山林丘壑之好,并以此来澄怀观道,这就是山水画最初的渊源。也正是出于这样的与山水言、为山水图真、为山水传精神、以山水来寄托情感的原因,山水画才得以兴旺发达,弥久而不衰。王兴堂的山水画作品具有传统山水画这种功能的双重性:一方面它表现了作者对山水的爱好与思念,另一方面它也彰显了作者的林泉精神。林泉精神几乎是中国文人固有的一种文化情结,它梦幻般溶解在中国文人的血液中,把人引到一种虚无飘渺的理想状态里。相对于现实的社会也许它太虚渺、太理想化了,可事实上无论古今中外都是那些虚幻理想的东西在引导着人类的脚步不断向前向前。“道”是林泉精神的核心,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没有不参禅问道的。“道”是什么?“道可道,非常道”,“恍兮,惚兮”,不可言传,但它却无时无处不在,它在孩子的笑脸上,它在含苞的枝头上,它在流水飞云间……它就是大自然孕育生命的力量,它具体存在却又看不见摸不着。中国的艺术把它视为艺术品的生命,有了它作品就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否则就形同枯木灰焦。好的中国画作品的形式是带有这种生命力的形式,决不是纯粹的符号化的东西。山水画是体现这种“道”的最好载体。因此,评价一幅山水画作品的好坏首先看它在意境上、笔墨上是否体现了这种运动着的“道”,即是否具有生命的张力。我认为王兴堂的山水作品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这与作者不断地“师造化”是分不开,也与作者的文化艺术修养紧密相连。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画画,三分画里,七分画外。”画中国画人品与学养非常重要。尤其是山水画,它所凝结的是文人的情怀。没有丰厚的国学修养,没有其他姊妹艺术的滋养,艺术道路是不会长久的。王兴堂早在读大学时就知道这一点,在中央美院诸多老师的帮助下,他读了大量文学、美学、哲学方面的书刊。从诗词、散曲、禅宗等传统文化中吸取了大量营养,使其作品在上学期间就显得很老到成熟。毕业后,他保持着读书的好习惯,传统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只要是好书他都想读。读书读多了,偶尔也既兴写点心得、做首现代诗,也另有一番滋味。对于书法和篆刻王兴堂情有独钟,尤其是对待书法,他孜孜不倦,几乎是达到狂热的程度。早上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揣摸贴满了墙的书法作品,然后一跃而起直奔画案开始写字。一天到晚不停地写,写了挂,挂了撕,撕了再写。进到他的画室,到处是字画,铺天盖地,那架式很是震人。王兴堂在文史哲方面的修养和他对书法、篆刻艺术的探究,自然会显露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使其作品充溢着浓浓的文人气息,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这一点表现在年青画家身上也是很可贵的。
“似与不似”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特点,但自古以来始终存在着“写心”与“写形”的不同趋向,“写心”者“遗貌取神”,“写形”者“形神兼备”。二者都以“传神”作为最高标准,都留下许多不朽的作品。在山水画领域里,“形神兼备”的作品当以宋代山水画为第一。宋代文人士大夫为了实现“不下厅堂”而能“笑傲泉林”的美好愿望,创造了“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山水画,极力为山水“图真”,无论大山大水还是小桥房舍都刻划的极为细致逼真,创造了山水画古典美的最高境界,可谓是中国画“形神兼备”艺术的典范。王兴堂很喜欢宋画,他认为宋画端庄、雄浑、神秘,具有纪念碑式的神圣,是一首歌颂大好河山的永不衰落的歌。因此,他潜心揣摩宋画,从中吸取了很多营养。以前,他的许多写生作品就是汲取宋画的浑厚,通过一遍遍的积墨表现一种深邃厚重的感觉。而在后来的创作中,王兴堂把宋画对自然的执着以及他自己对宋画的总体理解通过细致的刻划表现在其作品中。因此,他的作品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宇一人都刻划得非常细致到位,画面的布景结构也很严谨,用很典型的形体来表现了山水的神韵。其实,王兴堂的创作一直以刻划细腻、结体严谨为主,这可能与他的性格为人有关,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个生活正统的人,除画画外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事,心很静,“几行东倒西歪字,一个闲心淡肠人”。这是王兴堂挂在画室门口的一幅对联。这充分显示了屋主人不慕名利,不计得失,醉心于书画间的状态。熟知王兴堂的人都知道他有时候很象个孩子,写一幅好字,画一幅好画便开心得不得了。除了工作看展览买书外,他很少出家门,也不广交朋友吃喝揍堆,来往的都是那些醉心于艺术的同道人。他象隐士般生活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上,以一颗稚子之心沉迷于艺术之中,象老牛一般耕耘着他的田地。这一点也是很难得的。
王兴堂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画面上的笔墨、符号、结体等都很传统,却富有现代气息。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一是作者准确的表达了自然的气质,即为自然 “图真”,这一点对艺术作品来说是永远不会有时代局限的;第二点是画面的笔墨、构图无定式,皆随情形而定,循情而发。所以造境自由深远,布景丰富有致。笔墨色变化丰富,浓淡干湿相交相融,既苍又润。珠玉般的淡墨湿润亮丽,干笔重墨苍茫浑厚,点苔生动矍烁,留白既自然又讲究。既体现了传统笔墨精神,又具现代气息。中正雅致很有份量,不温不火恰到好处。
期待着王兴堂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
(责任编辑:郭雯)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