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玉匠怎样制作“象鼻穿”

2009-04-09 10:42:06《鉴宝》 作者:徐文宁

  随着对玉器实用性的追求加工工具的发展,良渚玉器工艺出现了在一个平面上钻一对穿孔,俗称“象鼻穿”。这种穿孔在石器时代是没有的,所以对玉器断代有重要的鉴定价值。

  良渚玉器出现单面钻

  良渚玉器在早期穿孔上和当时石器的穿孔方法有所相同,都是两面对钻磨刮而穿的。因当时采用的原始工具,钻孔加工使工具极宜耗损,所以早期良渚玉器上的穿孔,以仅能穿过一根不粗的绳子为标准,这是典型的实用性特性,对穿孔的外观以及孔经大小,没有特别的对称性讲究;孔壁的不规则性,以及两孔之间的错位情况也比较明显。

  由于开料割锯的不规则,往往导致在孔的外侧进口处,成扩孔样的圆坡状不规则边缘,并且没有明显的旋痕。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钻孔动作,无法做定位圆周样刮磨,不能连贯所造成的。这样的穿孔对断代有着非常实际的鉴定意义。

  良渚玉器中后期出现的一面穿孔技术,较好地解决了钻头夹具的稳定性,所以在一面穿孔的玉器上,出现了外圆比较规则、壁磨光洁度较好的特征。在穿孔上,进口大,出口小,孔面上留有粗条不甚规则的平行间断旋痕,越接近深处越明显。并且孔外侧的进口处,扩孔的边缘没有明显的旋痕。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当时夹具的稳定性,保证圆杆钻孔的连续性和保持同心圆的操作条件已臻成熟。这种一面穿孔技术还加快了钻孔的穿孔速度。

  一面穿孔方法在很多出土玉三叉器的背面突脊上和玉钺上可以见到,这些玉器常常是以先钻孔后锯料成型的加工顺序进行。从剖料处观察穿孔,近4厘米长的穿孔,上下偏心度不大。且钻壁风化后的皮壳依然有玻璃光泽,这说明当时使用了解玉砂,而且捣浆淘砂的工序已经比较发达,能够采集到细砂了。

  “象鼻穿”工艺更先进

  随着对玉器实用性的追求、加工工具的发展,良渚玉器工艺出现了在一个平面上钻一对穿孔,俗称“象鼻穿”。这种穿眼在石器时代是没有的,所以对断代也有一定的鉴定价值。可以发现,这种“象鼻穿”一侧孔里有两个钻眼,一个是直的,一个是侧斜对穿的。这说明古人产生了定位操作规范。这种规范的产生,对标准化的制作工艺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定位操作规范,基本可以保证大玉琮对钻时,错位误差率降到最小。如果说早期良渚玉壁和琮的形制不规则,是当时工艺水平的必然产物。那么后期玉壁的厚薄均称、周缘的规整;以及玉琮形制的上大下小,四条边线的对等均匀,琮外壁线条约带一点弧度的规则,则是定位工艺运用下的先进工艺之体现。

  但这个时期的“象鼻穿”因原始加工工具的缘故,尚不能完全保证两孔在一个平面上的等距平衡对称性,和两孔的内钻孔形态一致性。这点正好说明了良渚玉器时代,在加工斜钻孔的时候,尚不能完全解决手工钻具本身的稳定性问题。这对研究一直未有定论的良渚玉器原始砣具痕迹特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良渚玉器工艺四大特征

  史前玉石的加工主要是以石攻石,利用锐石刻玉、划线,磨玉成形,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石器时代玉器上的刻线纹,有三种主要形式。第—种是阴刻直线纹,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玉器上都有许多这类饰纹。这种直线纹较粗,直且深,线似凹槽,底部较宽;第二种是阴刻直线网纹,红山文化的玉龙、玉兽饰有这种纹饰;第三种是细阴刻曲线,可能是用坚硬的石头刻出,线条极浅极细。

  良渚文化治玉方法大致有四:拉锯开料(有了夹玉料开锯的方法),钻孔(大孔径的钻孔,产生的扭力很大,所以有了固定玉料件的方法,和钻头的定位方法),减地琢磨纹样(对神兽纹眼部圆型的琢磨,基本不留叠加磨琢痕迹),磨光(研磨材料的选择和抛光方法)。玉器雕工的一般顺序为,将玉作成粗胚后,先在预定的位置打孔,再用线锯沾解玉砂作成器型。在琢刻上采用减地凸雕和精细的刻线。所谓减地凸雕即浅浮雕,主要运用在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兽面纹制造。这些兽面纹,有的嘴部为凸雕,有的眼部为凸雕,有的凸雕分为几个不同层次的平面。

  在加工工艺上有粗放和精致两种。制作精致的,表面光洁、轮廓线挺拔,转折圆润,并且很少见到旋钻的痕迹;粗放型则有厚薄不匀、边缘磨损,有明显的切割,旋钻擦痕。相对于造型纹饰考究的琮,壁的纹饰大多采取素面无纹、琢工粗糙。内孔常见到对钻留下的错位台痕。

  纹饰多采用剔地浅浮雕,阴线刻,纹饰强调对称美。阴线的雕刻,一种认为是用硬度很高的矿石尖头刻成,纹饰在放大镜下呈逗号状线条集结而成。逗点为加重着力点痕迹,逗号尾为拉出的阴刻痕迹。从微观细辩,许多阴刻线有毛刺现象。

  良渚玉器与黄河流域不同,这里缺少制玉的生产工具。而能见到玉与木、骨等制作的复合材质加工器。如木端开叉加玉石做钻头等等。这种复合材质钻头为长玉管的穿孔技术,提供了设备上的支持。

  装饰品多为小件器物,多粗玉制作;组合器较为普遍,如组合项饰以珠、管、锥、坠子组合成串饰;再如钺由冠饰、端饰和钺组合而成。这些玉器的琢刻,往往因材质的硬度不高,而很少留下原始的加工态。而大件器物与祭祀、宗教及财富的象征有关,所以用的玉材质好,琢刻的原始加工痕迹也明显。

  而另一种纹饰的琢刻,则明显是用片锯平面碾磨出的痕迹。这种阴刻痕迹所呈现的现象是,外缘线条经过反复碾磨,首碾留下的原生态痕迹被破坏,而伸向内侧的线端头,因磨碾次数少,而尚留有原生态痕迹可辩。并且有过渡的痕迹。这样的阴刻线,是现代机械或者老式水凳砣机无法做出来的。如果是用今人仿古复制,花费的工时也是非常可观的。再一种就是显示出原始的砣具加工痕迹,呈直落砣具,两头尖、中间宽而深的阴刻痕迹。

  目测鉴别良渚古玉真伪

  目测鉴定,一般可以从良渚玉器质地入手,色泽多以黄绿为基调,少量为淡赭红色。出土的玉璧、环等器面常有白色、赭色或墨绿色的筋状条斑,颜色驳杂,质地并不纯净,俗称“百足灰皮”。出土玉器,因玉质中硅泥成分,被地下矿物溶蚀而凝成白色壳状结晶物,常覆盖器表,似玻璃质,俗称之为“玻璃光”。良渚时代在墓葬风俗和地理环境的选择上,应该基本一致。即同样都存在遭受地下水、尸腐蚀,各种微生物酸腐蚀的可能。但一坑出土玉器的沁色质变现象却不一样,有玉表面遭到破坏,形成表面疏松、粉状等现象的;也有呈现出碧绿、黛褐、黛青灰、乳白带状、灰白等颜色。这些沁色风化现象可以看出良渚玉器白化的乳白色玉器,具有蜡状感和玻璃光泽。这种白化现象,对赝品的仿制,其难度是个非常大的障碍。

  赝品玉器中的琢刻线,常常可以见到的是一种,用现代的电动工具,将带有金刚砂的钻头,以手写笔的方式对各种线条描刻。金刚砂钻头做高速旋转的同时,由手移动而产生线条。当金刚砂钻头旋转的磨面与线条产生角度的时候,在线条上,就会产生所谓“仿品做不出来”的一根发丝粗细的线条上,有许多细刻纹的“古代高难度琢刻技术”。其实这是个绝顶的错误认识,是对现代工具琢刻痕迹不了解的结果。

  鉴定良渚玉器上的神兽面纹,除了了解纹饰的类型之间的关系外,最重要的依然是考察琢制工艺。阴线刻良渚文化玉器神兽面纹,在放大镜下观看,那些线条是由一个个琢刻逗点,留有尾巴状的细线纹,毛道短线,而整体连缀贯气,极为古拙。而线锯锼空的兽面纹饰上,最需要注意的是原始的钻孔痕迹。它进口稍微大,出口根据片板状玉器的厚度,越厚,孔越小。进孔面上的扩孔边缘,没有明显的旋痕;而下方留有不甚规则的间断旋痕,越接近深处越明显。出口孔侧的旋痕则较为明显了。

(责任编辑:苏涛)

推荐关键字玉器良渚文化
1

相关文章

作品推荐

展览推荐

拍卖预展

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安徽省艺观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30年12月31日
预展地点:安徽省芜湖市萧瀚美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十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30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拍卖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27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官网推荐

拍卖指数

比上一拍卖季:↓24%当前指数:5,717
国画400指数

每日最新

每周热点

  1. 1 艺术品消费“吃快餐”,远离了傲慢还
  2. 2 守护诚信 致力传承,雅昌鉴证备案以领
  3. 3 央视3·15曝光疯狂的翡翠直播间:古玩
  4. 4 张大千剧迹《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睽
  5. 5 “写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对话--孙家
  6. 6 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 | 重要大理国铜
  7. 7 Poly-Online丨“春意”上线——中国
  8. 8 XR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元宇宙虚拟
  9. 9 专稿 | 是什么成就了加埃塔诺·佩谢
  10. 10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

排行榜

论坛/博客热点

推荐视频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 艺术头条App
    艺术头条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