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小马:方中寓圆 自成一家
2009-04-08 14:54:38《鉴宝》
江苏宜兴市丁蜀镇出产一种独一无二的泥土,正是这种神奇的泥土成就了时大彬、顾景周等一个个制壶名家,使得一个普通的江南小镇享誉海内。如今这个小镇上有一多半的店铺都与紫砂壶、茶艺相关,而镇上从事陶艺创作、生产的人数几乎占了全镇人口的20%。在众多制壶者脱颖而出、“青史留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立春之时记者来到丁蜀镇,拜访了当地公认的“紫砂六家”,通过采访记者深深感到,他们可以在宜兴制壶高手林立之地倍受推崇,与他们精湛的基本功、独到的创意、严谨的品行、特立独行的处事方法是分不开的。施小马,正是当代紫砂名家中的佼佼者。
紫砂世家 家学渊源
生长在陶艺世家里的施小马已是第三代传人,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曾是紫砂壶制作行业的佼佼者,走进施小马先生家中,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现代著名画家程十发先生书写的匾额“陶艺世家”。爷爷和父亲的作品早已被识货的藏家雪藏,轻易不会露面。即使现在施小马家中也只有寥寥数把他们亲手制作的紫砂壶,而且这还是施小马前几年花重金从台湾藏家手中购得的。
父亲施福生先生是宜兴紫砂工艺厂创始之一,乃紫砂“花货”流派一位领军人物。当初由他掌控宜兴紫砂工艺厂半成品质检关。工匠们所制作的紫砂壶,都能祈盼施老先生说一声“好!”这也就意味着这把壶能出关,能走向港澳台及东南亚市场。反之,则被施老先生当场摔碎。恰恰正是父亲做事的严谨风格从小便烙在施小马的心里。
施小马自幼受家学熏陶,随父研习紫砂陶艺,天份极高,但是施小马刚刚进入紫砂陶艺这一行先接触的并不是紫砂壶,而是花盆。“那时花盆的市场销路好,大量出口到日本等海外市场,所以一进紫砂厂就把我分配到花盆车间,到80年代中期才转为做壶。”施小马回忆说,宜兴紫陶工艺主要有“花货”、“光货”、“方货”和“塑器”四大类。其父施福生从事“花货”自然型工艺,开始施小马各种造型均有涉猎,最后选择了与自己性格相似的方器,有些器如其人的特点:刚正不阿,棱角分明、无拖泥带水之感。这也与当初在花盆车间十多年的基本功磨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紫砂壶与明式家具异曲同工
制壶名家施小马今年53岁,从他初中毕业进宜兴紫砂工艺厂算起已有35年的“紫龄”。在当今壶界,有许多人认为现代紫砂壶工艺的发展应在求“新”上做文章,该超越传统,故而使得当代紫砂作品也就越来越像怪、异上发展,同样也使众多制壶者举棋不定。然而,施小马却坚定地认为,紫泥工艺属于朴实无华、内敛而不张扬的艺术品,不像瓷器那样有着华丽的外表,紫砂的创新不能脱离传统,若论“求新”,只能说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留下时代的痕迹,或者说留下时代的感觉,但须有“章法”,离开了“章法”就等于传统京剧唱腔用钢琴或小提琴伴奏让人觉得不太舒服。由此看来,制作紫砂壶工艺的传统“章法”在施小马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施小马比喻道:“明代家具设计上非常简练,但使人越看越耐看,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舒服。同样一把好的紫砂壶有的在造型上并不抢眼,但能让人把玩无穷,越看越喜欢。”施小马认为,明代家具和壶艺的最高境界其实是一致的:和谐即是大美。明代家具与做壶之章法同样如出一辙:内敛而不张扬,骨子里依然是虚静。
创作注重现代工业设计
施小马可圈可点的作品甚多,如《玉璧紫韵》《传炉》《珏提》《红与黑》《垒》《构成》《凌云》《朴方》《丰收》《玉蝉紫竹》《丰园提梁》《六瑞》《宝菱》《大彬六方》等等。施小马并不仅仅满足于方器的规矩,从单一的四方入手,逐渐追求柔和舒缓的线条,方中带圆更显东方儒家思想。最能体现他这种思想的作品既是《珏提》,特别强调了方中寓圆,在整体结构上,突破了传统的提梁装在肩部的处理手法,把提梁穿过壶面直插壶身,再利用暗处理过度手法,使提梁与壶身有机联系。壶盖凹陷,没有壶钮。在提梁的中间配上红色把手,形成了红与黑的鲜明对比。施小马抚摸着这把亲手制作的紫砂壶,不无得意的表示,正是这红色把手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如果没有它,那么这只是一把中规中矩的仿古提梁壶,但是加上了一抹红色,就成了一件现代感十足的艺术品。”施小马出身紫砂世家,又是一位传统功夫扎实的制壶高手,但他并不拘泥于传统,反而十分注重传统技法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现代工业、建筑设计是他最长放在手边阅读的书籍,其代表作《垒》、《红与黑》都是与现代建筑审美结合,力求古今结合、方圆结合、阴阳结合。他告诫自己不能总靠老祖宗的设计资源,应该在设计上反映出时代感,体现文化传承。他的这种理念是与其两度入读中央工艺美院陶瓷设计专业学习有关,进入中国工艺美术最高等学府深造,这在他这个年纪的制壶者中实属凤毛麟角。
在施小马看来,制砂艺术上的感觉全靠心声的共鸣和心灵的理解,也可以诠释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他把自己的理解和审美情趣融进了他的作品中。如,他以整体造型正反两组曲线组合而成的《五头菱花》作品,线条柔和而不失挺利,繁而不乱,细细品之,宛如水中菱花绽放。让人观玩后回味幽长。《红与黑》是施小马启用心灵感悟于现代建筑及结构穿插的手法造型主体,集紫泥特殊性之优,形成了造型简洁、明快、立体感强、色泽对比强烈,表现了紫砂特殊制作工艺和朴实无华的内在品质。《垒》之作品感悟于几何三角形,壶身的三个梯形堆积构成,加以三角形的壶嘴、壶把作衬托,在传统手法上留下了时代烙印。藏家称他的壶为“工”在壶内,“功”在壶外。
早年作品邮票留名
施小马成名很早,上世纪90年代早已成为台湾藏家追捧的名家,当时在紫砂厂做的花瓶等物件如今他自己手中也没有留存,想要得到还得自己花费万元购买。1994年,在中国邮电部发行的一套四枚“中国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中,紫砂壶名家顾景洲、周桂珍、潘持平、施小马等四人制作的四把紫砂壶跃然于上,当即引起海内外紫砂壶收藏爱好者的浓厚兴趣。单说当年施小马以其深厚的艺术底蕴和熟练的技术脱颖而出,复制出了清末道光、咸丰年间赫赫有名的制壶名家邵大亨的“八卦束壶”(又名“龙头一捆竹”),邮票背景面以北宋诗人梅尧臣《宛陵先生文集》诗中的一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为底衬,使一把“龙头一捆竹”显得格外高贵典雅。在当时宜兴制壶高手林立之地,施小马的作品能登上国家发行的邮票实属难得,难怪当今把玩紫砂壶的高手对施小马的作品推崇有加。
施小马行事低调且从不张扬自己。任何紫砂壶展会上始终见不到他的身影,任何紫砂研讨会上也没有他的言论。他朴实无华,深居简出,与当下各种大众“娱乐”更是无缘。有的则是独立的品格和独立的精神。正因此,使他能够保有足够的精力享受在如何做好一把壶的情趣之中。如今紫砂壶市场流行一种徒儿做壶、师傅盖章的不良风气,施小马干脆来个我行我素,暂不收徒,以绝代工之嫌。
个人简历
施小马,1954年生于江苏宜兴,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1972年进宜兴紫砂工厂随陈福渊学习制作花瓶及花盆。其后再受其父指导,学习制壶,1983年参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紫砂造型制图班。擅于制作方壶,作品敦厚有质感。
(责任编辑:苏涛)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