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的保养秘诀
2009-04-01 10:52:21《艺术市场》
自从有古玩一说至今,青铜质地的器物始终是一个大类。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几千年的青铜冶铸史,从利用天然红铜、砷铜到冶炼锡铅铜(亦即青铜),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明。历经千年,由于受埋藏环境中存在的水、二氧化碳、氧气、硫化物、土壤中的盐类以及微生物的长期作用,加之自身合金的冶铸缺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腐蚀,形成了各种类型的腐蚀产物,各种颜色的铜锈、铜斑,诸如俗谓之“绿漆古”“枣皮红”“蓝漆古”“黑漆古”“栗子壳”等等。
一般一件青铜器腐蚀区域产物有大致相似的结构和组成。最内层属于青铜金属本体,依次往外有灰白色蜡状物;绿色、蓝色矿化层;红色、棕色矿化物(有时夹杂红铜色亮点);绿色、蓝色矿化层;最后一层是浅绿色粉状锈。经过仪器分析,其成分如下:
灰白色蜡状物:氯化亚铜(CuCl)。
绿色、蓝色矿化层:碱式硫酸铜【CuSO4·3Cu(OH)2】及碱式碳酸铜【CuCO3·Cu(OH)2]。
红色、棕色矿化层:氧化亚铜(Cu2O)(夹杂亮点)、【(夹杂铜)、(Cu)】。
绿色、蓝色矿化层:成分与上述绿色矿化层相同;浅绿色粉状锈:碱式氯化铜【CuCl2·3Cu(OH)2】。
经过常年研究表明,这些锈蚀产物中灰白色蜡状锈蚀物和浅绿色粉末状锈蚀物,属于青铜器的“癌症”,这两种物质的共性就是都含有氯离子。研究发现,氯离子结合空气中的水分、氧气可以发生化学反应,不断的腐蚀青铜金属本体。必须将其尽早处理,才能延长青铜器的保存时间。(图1、2、3、4)。
在我国,绝大多数人的意见都是希望保留器物的历史信息,也就是说,对于青铜器的铜锈、铜斑造成的色彩斑斓的外貌,除了危及生命的“癌症”——粉状锈,其他的属于需要保留的部分。
由此,可以梳理出两个思路:其一,严格控制好水分和氧气,就如同现代医学那样让一部分病人成为癌细胞携带者,只要它不再扩散就行;其二:清除该器物携带的氯离子,对其做封护处理,彻底杜绝水分及氧气与器物接触。这两种方法的前提都是不破坏器物的外貌美观。对比后不难发现,方法一始终不那么让人放心,所以,这里建议凡是出现了粉状锈蚀的青铜器,都宜采取方法二对它及早做处理。
按照这个思路,在这里简单介绍一种保护方法:
1.先用蒸馏水将锈蚀的青铜器冲洗干净,主要针对表面的泥土、油污以及一些有机粘连物。要注意的是,一些比较特殊的器物,往往会附带有其特殊用途导致的一些有机物粘连,最常见的莫过于铜镜上面经常见到的“布纹”,其实就是铜镜使用过程中往往是用布包裹起来的,布虽然腐蚀殆尽,但由于它的存在,使得锈蚀过程中留下了一些信息。对于这些一般是应该予以保留才对,对于附带有彩绘的更需要特殊对待。
2.对粉状锈蚀区域采用Ag2O局部封护处理,操作是先用机械方法将产生粉状锈的病源——灰白色蜡状物的氯化亚铜剔除,直到看见金属铜为止。用丙酮将腐蚀区域擦洗干净,然后将氧化银用分析纯的乙醇调成糊状物填充于剔除了氯化亚铜的部位,使未剔除干净的氯化亚铜与氧化银接触并反应,形成角银膜从而阻止氯离子的腐蚀作用,使铜趋于稳定;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如果这件青铜器最精美的部分,诸如纹饰、铭文所处区域不幸出现了粉状锈,绝对不能直接剔除,需加以变通。(图5)
3.用3%苯骈三氮唑(BTA)的乙醇溶液于60℃恒温槽中进行减压渗透处理,使BTA充分渗入青铜器的锈蚀层内。(图6)
4.最后用含有BTA的聚乙烯醇缩丁醛的乙醇溶液做表面封护。
经过这样处理后的商代青铜器样品,在相对湿度100%室温条件下,放置4年未发现粉状锈的再产生,又在相对湿度95%-100%,温度50℃条件下试验200小时以上仍未发现任何锈蚀物的生成。(图7、图8)
由于这个方法对于多数人而言比较麻烦,故而不推荐私人在家使用,建议需要做保护处理最好还是借助专业的保护单位。而日常存放青铜器的时候,务必注意要防潮,特别要提醒一句,千万不要用自来水擦拭,因为自来水中加有次氯酸钙,次氯酸钙不稳定,很容易产生氯离子,一旦把氯离子带到青铜器上,后患无穷。
(责任编辑:苏涛)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