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艺术博览会的若干标准
2008-12-15 13:59:21《当代艺术》
博览会在汉语中是个现代名词,泛指规模庞大、内容广泛、展出者和参观者众多的展览会。一般认为博览会是高档次的,对社会、文化以及经济的发展能产生影响并能起促进作用的展览会。
无论什么事物,一旦与文化艺术沾边,似乎就变得不能直白地说,中国古代文人那种似乎不屑于谈钱的羞涩心理看来依然深深扎根在现代骚客们的骨子里。可是有些问题,特别是与经营、商业、市场相关的问题,恐怕不适合旁敲侧击地说。文化艺术可以清谈、空谈、天马行空、云里雾里的谈,而与一个产业相关的商业问题,必须明明白白地讲。因为一个产业的健康成长讲究的是获利模式、投入产出、市场链条等等实打实的规则。
艺术博览会作为服务艺术产业一级市场的重要组织形式,近年已经在中国落地开花,评价事物的优劣总要有一些标准,任何关于现实利益问题的遮掩都是令人不愉快的。艺术博览会究竟是怎么来的?是干什么的?而评价一个艺博会的标准究竟该是什么呢?
一、艺术博览会究竟是什么?
博览会是为了展示产品和技术、拓展渠道、促进销售、传播品牌而进行的一种宣传活动,例如汽车博览会。在博览会的前面加上“艺术”,可以坦白地讲,这样的博览会是在为艺术品寻找市场,寻找消费者;这样的博览会的参展商,毫无疑问地是在为自己手里的艺术品“拓展渠道、促进销售、传播品牌”。艺术品从走进“博览会”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向商品过渡的历程,当然,能否最终成为“商品”,还依赖于这些艺术品是否能够完成交换,也就是完成从“货物”到“货币”的转换。汽车与艺术很难进行类比,而一旦在它们的后面加上“博览会”三个字,那它们就具备了一种共性,因为二者此时都变成了商品。
“艺术博览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毫不掩饰其具备的市场功能,以及强烈的对于商业价值的追求。将艺术品变为商品,将艺术品的价值折算出一个价格,一直是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从业者们的奋斗目标,这也是画廊经营者们的工作意义所在。而艺术博览会正是为了实现参展艺术机构经济利益而搭建的临时舞台。“广交客户、成就品牌、扩大利益”,这一直是艺博会组织者们对参展商做出的承诺,也算是抛出的诱饵吧!
艺术博览会绝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展览,也与近些年流行的挂着学术主题的双年展、三年展截然不同。艺博会应该和展销会、看样定货会、贸易洽谈会等等带有纯粹商业属性的展会划为同类,尽管“艺术”二字给人的心理感受很高尚,很纯洁。
每次置身于大型的艺术博览会现场,我都不由得想起两个词,一个是“庙会”,一个是“赶集”。看着身边快速流动的左顾右盼地人群,看着紧密相邻的一间一间展位,看着或忙或闲的画廊工作人员,我的头脑中一阵恍惚,感觉自己似乎置身于京城某批发市场。
博览会其实就是在集市、庙会形式上发展起来的层次更高的展览形式。在内容上,博览会不再局限于集市的贸易或庙会的贸易和娱乐,而扩大到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在组织上,博览会是通常在固定或一系列的地点、特定的日期和期限里,通过展示达到产品、服务、信息交流的社会形式。
每一位参加艺术博览会的展商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在最小的空间里,用最少的成本做出最大的生意。这也是博览会的组织者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服务带给合作伙伴们的好处。对于艺博会的组织者来说,如果不能为参展艺术机构带来利益,那大家还怎么肯掏钱出来租你的展位,参加你的博览会呢?
面对国内多家艺博会的出现以及近几年的发展,作为艺术经营机构,到底应该选择哪一家呢?作为一名观众,又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哪一个艺博会上呢?而作为艺博会的组织者,他们谁更专业?谁对参展客户做出的服务更有价值呢?
二、评价艺术博览会的若干标准
评价的标准是一道道硬指标,面对这些标准,利益相关者可以拿出很多说法自圆其说,但是接受服务的群体历来不相信任何客观理由,只有符合了以下这些明里暗里的标准,艺博会的组织者才可以挺直腰杆说:“我们的博览会是成功的”。
■ 艺博会组织、执行机构的运营模式应该符合艺术市场的步伐、操作水准专业化程度应该令参展商感到满意。
组织艺术博览会的机构通常都有一支相对固定的团队,这支团队的工作方法以及工作效率直接决定了其组织的博览会的层次。与一个组织合作,其实就是在与其中的人合作,也是在与这些人建立的运营模式合作。那么我们得出了以上的这一条标准。至于什么是符合艺术市场的步伐,操作水准专业化程度应该令参展商感到满意?我想有必要解释一下。
符合艺术市场的步伐,指的是博览会在选择艺术经营机构时应具有明确的原则性;博览会组织团队对于国际艺术市场的动向应该有所把握;以及对于一级市场的新型经济增长点做出准确预判,并加强对于新兴市场可能的资源整合以及市场预热;此外博览会组织者应该把握国际重要艺术终端消费者以及重要艺术投资者的资料,并且在引入国际艺术市场资源的同时促进各艺术机构的资源互动,进而通过优秀艺术品资源吸引成熟投资群体的关注,并带动更多潜在消费群体的跟进。
操作水准专业化程度应该令参展商感到满意,指的是博览会组织团队的工作方法应该具有当下的先进性,如果依然按着传统展销会的模式,主办方仅仅租下场地,然后通过召集艺术经营机构租展位挣差价,那这样的博览会真的与农业社会的集市差别不大了。现代的博览会组织内容包括多个环节,无论是场馆展位的确定制作,还是与参展商的沟通合作,或是与媒体的战略合作等诸多方面,都需要丰富的操作经验以及管理办法。目前国内诸多艺术博览会经过多年的摸着石头过河,或者是通过直接引入国外组织团队的办法,或多或少都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中西结合的土办法,接下来哪一家艺博会更值得关注,恐怕就要看谁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至于是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还是结合国内实际另走新路,这恐怕是多位元素综合实践才能得出的结果。
■ 成功的艺术博览会应该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艺术博览会,这毫无疑问是一个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行业性博览会。但它的影响力决不能只局限于行业内。任何一个行业,所产生的价值一定是通过社会体现出来,这个行业所制造出的产品也必然需要当下社会的欣赏、接受、以及消费。艺术也如此,尽管艺术产品的审美属性可能高于其它流向社会的商品,但是其必须通过消费者认同才能产生商业价值的属性无法改变。因此,能否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是评价一个艺术博览会的硬性标准,也是组织者无可回避的责任。
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需要满足多种条件,例如重量级艺术品的亮相,顶级机构的加盟,著名公众人物的捧场,天价成交额的完成,轰动性新闻事件的发生等等。不可否认,有些引起社会关注的事件看起来更像是噱头,但能够得到大量媒体的正面关注,进而使得更多公众对此发生兴趣,还是具有积极的建树意义。毕竟,公众只有感兴趣了,才能进一步去了解,才能有可能参与其中。
艺博会的组织者们,如果只寄希望做好常规工作,然后等待着社会影响的自然发生,那无疑是令人遗憾的。目前国内的每一家艺术博览会都会联系众多的合作媒体,然后与媒体交换某种资源,进而达到宣传自身的目的。这样的媒体战略,显然过于简单。其实纵观国内的几家艺博会,虽然都或多或少地经过几年的历练,但基本都处于喘息未定的爬升阶段,未来谁能更成熟、更有创见的通过媒体扩大影响,引导社会认知,显然是脱颖而出的必由出路之一。
■ 好的艺术博览会必然拥有高级别的参展商以及引人关注的艺术品。
艺术博览会是为一级艺术市场服务的重要组织形式,而作为一级艺术市场最重要构成部分的画廊机构,毫无疑问地成为艺术博览会的主角。而能吸引到什么级别的艺术经营机构参与其中,而这些重量级机构能带来怎样的参展艺术品,就成为衡量一届艺术博览会的标准之一。
国际上所有顶级的艺术博览会,对于参加博览会艺术机构的审核都是严格的。成熟的、有原则的艺术博览会总会拒绝一些艺术机构的加入,同时也会尽力邀请更多的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机构加入。因为这些在国际艺术市场中处于上游的艺术经营机构,他们的集中亮相往往可以在一定层面上反应出当下国际艺术市场的动态。此外,这些顶级艺术机构所代理的艺术家通常来说也是名声显赫的,当然他们所拥有的艺术作品也不乏旷世杰作,能让这些艺术机构加盟,那么他们的艺术家也就加盟了,他们的艺术珍品也自然地来到了博览会的现场,这时闻风而动的收藏家,热爱艺术的公众以及打算对于著名艺术作品探个究竟的人们也就自然来了。
所以,当一位收藏家拿到一本艺术博览会宣传画册的时候,从画册的目录部分这位藏家就已经可以大概决定是否需要亲赴现场了。因此说,参加艺术博览会的艺术机构的质量,部分等于艺术博览会的质量。
■ 好的艺术博览会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成交额。
今天的艺术博览会虽然脱胎于“集市”,但交易模式绝不等同于上街购物。因此当谈到艺术博览会的交易额时,国内大部分艺博会的组织者们会施展一番含糊学与太极拳的功夫。这当然也与国内艺术市场大的环境有关,艺术市场交易的相关制度、法规的欠缺,以及很多经济行为会在博览会后完成的事实,使得成交额的统计如同站在水边数波浪一样为难。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一点,艺术博览会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促进艺术市场的健康繁荣发展。能为一级市场中面对商业竞争的艺术机构提供更多交易机会,可能是艺博会值得参展商们掏钱买单的唯一理由。一届没有生意可做的博览会,是任何机构都不愿意参加。
因此,虽然艺术本身还带有某些崇高的意义,一届艺术博览会带给社会的也不仅是经济效益,但在社会效益无法明朗变现的实用主义社会里,能达到怎样的成交额,依然是衡量一个艺术博览会的标准之一。
三、“艺术博览会们”未来的路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的铁律,也是今日人类社会运行的潜规则。优胜劣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里,这个成语真是让人感叹中文的洗练,仅四个字,多少辛酸艰难,腥风血雨尽在其中。如今还存在于国中的各家艺博会,尽管他们的出身背景不同,有政府机构操盘运作的,有私人组织揭竿而起的,也有外资势力空降中国的……,但是市场的竞争会把他们摆在同一条跑道上,无论他们的起点有什么不同,他们所面对的终点都是一样的。这是市场经济,资本原则下的不公平,也是最大的公平。
自由竞争,多元并存。艺术市场发展的多元性,以及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使得没有哪一家艺博会可以一统天下,针对中国乃至国际艺术市场的现状,每一家艺博会其实都可以通过寻找到差异性而完成自身的发展。同质市场竞争的激烈,可能正是促进中国各家艺术博览会 向前发展的动力。希望你们能抓住中国经济整体持续增长的机遇,能把握住境外资本登陆中国的特殊历史契机,在为自己博得利益的同时,为一个民族做些有建设意义的事情。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祝愿所有在中国艺术市场里想要有一番作为的“艺术博览会们”能有一个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汉唯天)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