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的人文建构
2008-08-28 11:17:58《艺术市场》
20世纪是中国美术史上最为复杂并出现重大变革的时期。在西方科学与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产生了全新的艺术现象。层出不穷的流派、风格和问题,不仅反映了艺术家观看世界的全新方式,同时也映射出此时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巨大变化。任何关于美术史的叙述都有一个特定的视角,本文超越审美之维,从“人文”角度去解读20世纪中国美术文本,在对近百年中国美术创作现象的梳理中,可以看出美术和社会思想领域相同步的观念演进。面对不断变化的现实,不同风格倾向的美术创作实际上就是一种与人文建构和当下境遇相互关联的运作。
西学东渐 星火燎原
西方美术传入我国始自16世纪后期,但在中国形成燎原之势,则始于20世纪初,当时西方美术真正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外选择美术专业,并将之引入中国。民国初,公私美术校系纷纷成立,有私立上海美专、北平国立美校、南京中大艺术系、杭州国立艺专等等。它们引进西方模式,吸引无数海外归来学子担当教员,那里也成为优秀艺术家最好的归宿,因为他们兼有教授身份,可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随着教育体制的结构性变革,美术创作焕然一新,教学流派面貌纷呈。
在20世纪的不同历史时期,美术家们选择题材的指导思想、提炼主题的方式、采用的艺术语言和创作方法,包括对待艺术传统的态度,都与那一时期占主流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主流学术话语对中国性质的认识和理想相关联。如刘海粟、林风眠、徐悲鸿,力主中西融合;潘天寿则强调东西拉开距离。刘海粟倾向后印象派,林风眠主张吸纳民间艺术,徐悲鸿偏爱写实传统,潘天寿坚持语言纯正。
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把骨干人才纳入美术院校,20世纪后半叶,我国不但拥有了10大美术学院,而且师范、专科等美术校、系成倍增长,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
薪火传播 英才辈出
100年来中国历史上涌现的艺术大师,抒写出我们这一时代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共鸣,在世界美术史上绘写了壮丽辉煌的一页。20世纪美术大师,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高剑父、林风眠、傅抱石、吴湖帆、潘天寿、黄宾虹、吴作人、李可染、董希文、庞薰、王雪涛、李苦禅、靳尚谊、吴冠中等沾溉后贤,流风遗韵,于今不绝。他们是中国美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对中国美术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当年,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旅欧的留学生把学院教育引入中国,结束了我国古老的“师徒传艺、手工作坊”的艺术教育。这是划时代的创举,它对培养绘画人才起到巨大作用。他们洋为中用,而且求变、得趣、造意、创格、寓情,画风不随时流,将中国传统绘画推向了新的高度,传播薪火,英才辈出,一代代画坛精英脱颖而出。
20世纪,艺术家们以敏感锐利的现实感受力和个性化的审美表达力,描摹了现实景观,记录了社会在多灾多难同时也是大起大落的一个世纪的历程,用艺术呈现了中国人觉醒,崛起,建立自尊、自信,确认自我经验和个体情感的历程。
盛世修史 传承文化
艺术历来是社会变革和人类精神状态的曲折反映,20世纪中国美术史也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侧影,以至于我们在拜识大师作品之时肃然起敬。他们的艺术不仅雄辩地证明了中国传统艺术强大的生命力,也是传诸后人的一部诠释不尽的文化经典。正因为他们的作品价值之高,使很多作品不能像大师在世时那样在社会上广为流传。20世纪以来,由于社会革命和西方思潮的影响,美术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画。但我们对本世纪中国美术思想的研究还很弱,其中首先缺乏的便是对有关资料文献的搜集、梳理。中国近现代艺术品在以往的文物研究和博物馆收藏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但这些文化艺术作品以及与它们紧密关联的艺术家,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延续,如果现在不采取抢救性的整理、保护,会造成民族文化艺术的断层和缺失。因此,我们急需一部典藏,为20世纪中国美术总结著录,来浓缩这群星璀璨的百年历史。
在中国两千余年的收藏史中,收藏家对藏品忠实的著述卷帙浩繁,蔚然可观,诸如作者、名称、尺寸、质地、内容、款识、题跋、印鉴等等,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献资料,而那些传承有续的集大成者,如《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因收录藏品量大质优,且集中饱学之士研究、鉴定、编录,更是现代收藏投资的重要指南。
近现代是中国历史上书画作伪的高峰时期,这一观点已得到广泛认可。近现代艺术家无一例外在社会上赝品泛滥,在海内外影响极坏。在这一特殊时期,对20世纪艺术大师作品进行建档著录,无疑可以起到去伪存真、正本清源的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一份真实可信、翔实全面的近现代大师的艺术资料。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术界先后举办过浙江与黄山画派、近代四大家等相当规模的学术研究会,有的会议之后还出版了专论集。此外,还有相关的研究会成立,如石涛研究会、八大山人研究会、吴昌硕研究会、黄宾虹研究会等。
中、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学术界、出版界和收藏界对赵之谦、齐白石、张大千等艺术巨匠的艺术生平及传世作品,在能力范围内已经做过不同程度的梳理、研究及出版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可供我们借鉴之用。历史上,以国家之力对文化艺术的搜集和整理,都是那一时代经济繁荣、人文鼎盛的反映和精华的浓缩。我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有必要将距离现今不远但许多已真相模糊的艺术背景和人物、作品进行系统归纳、总结,这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振兴和传承中华文化,都有着难以估量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意义。
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其实是一部西方世界与传统文化的演述史。在“西学”与“回归”之间不断演进,在“抽象”与“具体”之间不断建构,由客观表层而进入主观里层,显现了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可以这样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画家的艺术探索历程与人文建构几乎同步进行,互为表里,互为推动。正是在这种超越审美之维的艺术演述中,构成一部厚实而丰富的20世纪中国美术文本。
(责任编辑:王宇)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