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津局光绪通宝收集不易
2008-08-05 14:23:46《世界新闻报-收藏与投资专刊》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笔者在清钱中发现几枚光绪通宝一文制钱。钱文俊美,铸工精良,光绪通宝四字字体规范,端庄娟秀,显然出自名家手笔。尤其是钱背面大多带有星月纹标记,和其它光绪通宝一文制钱比较起来,有“鹤立鸡群”之感。从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钱谱》上,查明其由宝津局所铸。
后来,笔者又从《清史稿·食货志》了解到,宝津局和其它铸钱局有所不同。各地方铸钱局都由户部管辖,惟有宝津局是慈禧亲自下令让李鸿章建立的。起因是各铸钱局长时期没有铸造一文制钱,造成市面上一文制钱严重短缺。在这种情况下,慈禧提出要铸造一文制钱。因为铸造一文制钱不仅无利可图,而且要贴赔很多。户部便表示不便在京局开炉铸钱。慈禧认为户部在推卸责任,于是命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天津建厂铸钱,即宝津局。
宝津局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成投产,开始用土法铸造一文制钱,后又从英国买来机器,用机器铸钱。由于机器铸钱亏赔太多,仍以土法铸钱为主。故存世的钱币中土铸币居多,机制币很少。
宝津局光绪通宝属于普通钱币。上世纪90年代初期,收集比较容易,价格不高,除稀有币外,基本上是一元一枚。进入本世纪后,价格一路飙升,由2元一枚,3元一枚至5元一枚,近两三年市场上竟然很难见到了。机制币价格上升得更多,由原来的10元左右一枚已上升至100元。本人经十几年的收集,已有300多枚,从中挑选出100多枚不同版别。其中有红铜机制币和黄铜机制币,土铸币也有红铜币和黄铜币。和机制币不同处是,红铜币的“光绪通■”四字中的“■”字为“尔宝”,黄铜币的“寳”字为“缶宝”。机制币的“寳”字均为“缶宝”。
按重量区分,有早期的重一钱(3.73克)币,减重后的八分(2.98克)币,七分(2.61克)币和六分(2.24克)币。
钱背面带星纹的有:穿上正中星,穿下正中星,穿上左角星,穿下左角星,穿上右角星,穿下右角星,凹星(也称阴星)有穿上正中星,穿下偏左星。
带月纹的有:背穿上正中仰月,穿上正中俯月,穿上正中立月(左向、右向两种),穿上左角立月(左向、右向两种),穿上右角立月(左向、右向两种)。
带横杠的有:背穿上正中横杠,穿下正中横杠。
带环纹的有:背穿上正中大环,穿上正中小环,穿下正中大环,穿下正中小环。
此外,还有多枚双纹币,即币背面有星纹又有月纹。也有正面和背面都有星月纹的,但数量很少。
如此众多的版别都是铸钱工匠在砂模上做成的。清朝铸钱均采用翻砂法,首先由雕刻师在精铜上雕成祖钱,用祖钱翻砂成母钱,用母钱翻砂成常用钱。母钱翻砂成砂模后,在未浇铜铸钱时,工匠在砂模上划上星月等痕记,浇铸成钱后,钱币上就有星月纹了。
由于是工匠手工操作,星月纹的大小、横杠的长短和所在的位置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于是就出现了众多的版别。究竟有多少版别,无法统计,只好让收藏者无止境地去探索。宝津局光绪通宝就这样成了清钱中的一个亮点。
(责任编辑:王宇)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