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难圆明星梦
2008-02-25 10:00:53雅昌艺术网展览频道
今年春季的艺考特别火。北京电影学院585个名额有1.3万人竞争,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专业招705人,报名者达1.8万人。在鲁迅美术学院还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场面:一名考生在家长的陪同下,跪地给校园内的鲁迅塑像磕头,希望取得好成绩。
笔者前不久到过北京某艺术院校的招生现场,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红色的欢迎条幅,上面印有几个大字——“梦开始的地方”。一名考了好几年的考生坦言,艺考是一条神奇的路,能直达自己心中的明星梦。张艺谋、姜文、章子怡,这些人有哪一个不是从艺考开始的呢?所以他不抛弃、不放弃。
是什么让艺考这么热?又是什么让考生如此痴迷?一方面因为艺术教育在中小学得到推广和普及、艺考在高考体系中采用特殊招生方式,但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社会大众对明星速成的认可和期待。
过去两年的流行文化记忆里,少不了“超女”、“快男”这样的词汇。一场场电视秀将一些并未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邻家女孩、邻家哥哥推到了舞台的中心,短短几个月时间,他们身价倍增,鲜花、掌声、荣耀围绕,他们成焦点了、成明星了。电视选秀节目的造星速度让人瞠目结舌,同时也让一些人觉得原来人人都可以成明星,原来明星可以速成。这种社会期待已经移情到了艺考,艺考不正是实现明星梦的捷径吗?
笔者这里无意浇灭一些艺考生的热情,但明星梦或许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破碎了。艺术院校开展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艺术人才,造就明星只是一种可能的结果;艺术人才是一个国家艺术发展和传承的主力军,需要真才实学,而明星更多的是“注意力经济”中的快餐文化符号,大众喜新厌旧之快同样让人瞠目结舌。
这些年,从一些艺术院校走出了不少影视明星,但够得上艺术家称号的屈指可数。这说明,造就明星易培养艺术家难。导演田壮壮说得好,一个人对生活对经历的独特感知,他的天分和他所处的环境,这几样结合成一个特别好的契机,这个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
笔者以为,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陶冶性情、启迪心灵的。一个考生舍弃在艺术殿堂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而拼命追逐明星梦,这无疑是买椟还珠。艺术教育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承载不了太多功利的东西。不顾孩子的意愿,逼着孩子穿梭于绘画、钢琴、古筝等学习班之间,不过是为了考试加几分;不顾家人反对,屡次参加艺考不过是为了实现明星梦。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从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出发,摒弃功利和浮躁,为艺术而艺术呢?只有当全社会一起营造热爱艺术、尊重艺术的良好氛围,让艺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才是艺术人才蓬勃兴盛之时。
(责任编辑:刘晓琳)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