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伦勃朗《自画像》布面油画102x80cm1640年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作为17世纪最伟大的荷兰艺术家和美术史中不可忽略的篇章,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HarmenszoonvanRijn,1606-1669)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伦勃朗 《自画像》 布面油画 102x80cm 1640年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作为17世纪最伟大的荷兰艺术家和美术史中不可忽略的篇章,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人们不仅对他的代表作《夜巡》等作品耳熟能详,对其半生富足、半生潦倒的人生经历也略知一二:伦勃朗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不仅凭借《杜普教授的解剖课》一举成名,还和其妻儿过着富足的生活。但其生活在《夜巡》面世后产生了重大的变化:不仅作品受到了质疑,其颇懂理财的贤内助妻子也于同年撒手人寰。此后,伦勃朗的生活便颇为穷困,连最后去世时的棺材都是朋友凑钱买的……
伦勃朗 《夜巡》 布面油画 363x437cm 1642年 阿姆斯特丹美术馆藏
伦勃朗 《杜普教授的解剖课》 布面油画 169.5x216.5cm 1632年 荷兰海牙毛里茨海斯美术馆藏
然而,伦勃朗的成名并不是故事的开始。虽然其成名作《杜普教授的解剖课》是在其移居荷兰首府阿姆斯特丹之后创作的,但其绘画创作的深厚功底则是在其家乡——莱顿,一步步积累起来的。6月17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的“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美国莱顿收藏馆藏品展”则是伦勃朗在莱顿生活时光的回顾。莱顿收藏馆的创始人为美国企业家、收藏家托马斯·S·卡普兰(Thomas S. Kaplan),其在2003年开始收藏荷兰黄金时代的艺术作品,而收藏馆的名字就是以伦勃朗的出生地命名。本次展览精选肖像画、历史画和风俗画三大主题,力图重现荷兰黄金时代的创造力。其中展出了莱顿收藏馆收藏的11件伦勃朗油画作品,这些作品大都作于莱顿,可以让我们对早期的伦勃朗有更好的认识。除此之外,展览还会展出伦勃朗的学生和同期艺术家的作品,以及和伦勃朗同时代画家们的风俗画作品,这些作品是其早年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有力注解。
中国国家博物馆“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美国莱顿收藏馆藏品展”展览开幕现场
莱顿收藏创始人托马斯·S·卡普兰
“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美国莱顿收藏馆藏品展”特展现场
开幕后嘉宾参观展览
伟大的开端:伦勃朗在莱顿
伦勃朗1606年生于莱顿,是九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其父是当地的磨坊主,并在莱顿拥有一些房产。可以说,伦勃朗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伦勃朗早年在拉丁学校接受了精英教育,并在14岁的时候被莱顿大学录取。然而,他从未到大学报到,而是转身投入绘画行业。由于了解伦勃朗的艺术天赋,父母对其学画采取了支持的态度,他们为伦勃朗支付了昂贵的学画费用。从1620年开始,伦勃朗在莱顿本土艺术家雅各布·凡·斯瓦宁堡(Jacob van Swanenburgh)的画室中当学徒,一当就是三年。斯瓦宁堡在意大利生活过15年,彼时,卡拉瓦乔风头正劲,受此影响,斯瓦宁堡的作品也以强烈的明暗对比为特色。因此,伦勃朗绘画中类似卡拉瓦乔的暗绘风格,在这三年的学画生涯中埋下伏笔。1624年,伦勃朗来到阿姆斯特丹,在当时著名的历史画家皮耶特·拉斯特曼(Pieter Lastman)的门下学了半年。
伊萨克·乔德尔维尔(Isaac De Jouderville,荷兰,约 1612-1648)《身着东方服饰的伦勃朗之画像》,约1631,板面油画,70.8x50.5cm 纽约莱顿收藏馆藏。
乔德尔维尔是伦勃朗第一批莱顿的学生,这是他于1631年即将离开伦勃朗画室时临摹的伦勃朗所作的《自画像》,除色调不同之外,最大差别是乔德尔维尔的摹本并没有前景处的大狗。伦勃朗的临摹作品鲜有传世,因此这幅画也成为引人注目的珍贵案例。
伦勃朗《身着东方服饰的伦勃朗之画像》,约1631,板面油画,66x52cm 巴黎小皇宫藏。
伦勃朗1631所绘的自画像原作,后在前景中加入大狗,它展示了伦勃朗也会为自己的作品进行后期修改和润色。
伦勃朗“最早的绘画:感官的寓言”
《结石手术(触觉的寓言)》伦勃朗·范·莱因(荷兰,1606–1669),约1624-25,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三位乐师(听觉的寓言)》伦勃朗·范·莱因(荷兰,1606–1669),约1624-25,板面油画,莱顿收藏馆,纽约
《昏迷中的病人(嗅觉的寓言)》伦勃朗·范·莱因(荷兰,1606–1669),约1624-25,板面油画,嵌入十八世纪的一块画板,莱顿收藏馆,纽约
本次展览展出了伦勃朗最早创作的三幅作品,皆创作于1624-1625年之间。这三幅作品是其以“五种感官”为主题的系列作品中的三幅,分别为《结石手术》(又名《触觉的寓言》)、《三个音乐家》(又名《听觉的寓言》)以及《失去知觉的病人》(又名《嗅觉的寓言》),在最后一件作品中,第一次出现了伦勃朗的亲笔签名“RHF”。另外一幅《卖眼镜者》(又名《视觉的寓言》)藏于莱顿布料厅市立博物馆(Museum de Lakenhal, Leiden),还有一幅目前下落不明。
对五种感官进行描绘,是当时荷兰非常流行的创作主题,然而伦勃朗的表现方式绝不流俗。他通过眼镜可以矫正受损的视力来表现视觉,通过治愈“灵魂哀伤症”的音乐来表现听觉,通过刺激性的挥发盐救助晕厥者来表现嗅觉,通过“结石手术”——一种用来治疗精神病的颅骨穿孔术来表现触觉(当时人们认为,精神病的出现是因为头脑中长出了“疯狂的石头”,需要开颅取出来)。虽然表现第五种感官的作品——《味觉的寓言》下落不明,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其表现方式应该类似于阿德里安·布劳威尔(Adriaen Brouwer)的《喝苦水》:病人喝下恶臭的“万能药”,虽然难以下咽,心中仍然抱着能够痊愈的美好希冀。
在这一系列中,伦勃朗将感官进行了具体化和事件化,并与当时复杂而模棱两可的医患关系联系起来——画家描绘的内容都确有其事,尽管治疗效果总是令人怀疑。在当时的荷兰,良医和庸医之间的界限很模糊,药物也和医生的地位一样,既令人尊敬,又令人惧怕。而伦勃朗作品中人物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轻微的嘲笑口吻,都表明了艺术家对这种荒诞现实的批判态度。
刚满十八岁的伦勃朗选择挑战流行的“五种感官”主题,目的是炫耀自己的技术和创意。不过很显然,他的作品依旧有些青涩:艺术家并没有完全掌握面部的骨骼分布和身体的解剖结构,身体和脸部的描绘都显得有些程式化,更多是基于范式和技术,而并非出于对自然的观察。但是,年轻画家的非凡天赋和不羁风格,已经在作品中初现端倪。
伦勃朗《眼部蒙上阴影的自画像》 板面油画 71x56cm 1634 莱顿收藏馆,纽约
这件作品创作于伦勃朗与妻子萨斯基亚结婚当年,展现了他在1630年代早期的绘画特点。这幅作品在完成后被另一幅画完全覆盖,把目光柔和的28岁伦勃朗变成了一位俄国贵族。1956年,德鲁奥拍卖行将这幅“仿伦勃朗”肖像画以2万法郎的价格排除,在恩斯特·范·德·维特林发现这幅画后,于2000年被彻底修复。2003年它在苏富比以700万英镑的高价被卖给斯提芬·韦恩,随后于2008年与维米尔的画作一同被收入莱顿收藏。
展览第一部分,伦勃朗肖像画部分吸引了诸多观众驻足。
伦勃朗 《穿金边斗篷的少女》 椭圆形板面油画 59x44cm 1632莱顿收藏馆,纽约
这幅以少女为主题的作品通常被视为肖像画,但它其实是一幅以头部写真研究为目的的作品。1929年《独立宣言》其中一位签名者的后代罗伯特·崔特·佩恩二世购入该画。1975年,它在波士顿美术馆被盗,并在一年后被人找到。1986年,佩恩家族以66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拍出,这也成为了荷兰艺术作品的创纪录高价。
伦勃朗《红衣男子像》 板面油画 63.7x50.8cm 1633 莱顿收藏馆,纽约
画中模特的姿态于同时代严厉刻板的肖像画,呈现出强烈反差。1990年代,伦勃朗研究项目认定该画由伦勃朗创作。该画采用的技巧和风格与伦勃朗在1630年代早期创作的肖像画一致。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来表现细节,如发丝和面部皱纹,在勾勒红色外头时,则用更加粗略的笔触来快速描绘。
伦勃朗和他的工作室 《安东涅·库帕尔画像》 板面油画 (巴西粟木/抽檀木板)83.5x67.6cm 1635莱顿收藏馆,纽约
在伦勃朗笔下,库帕尔这位文雅的名士转向观者,他穿着17世纪30年代中期非常流行的服装,宽檐黑帽、花边领和袖口彰显出他的个人财富和名望。从这件作品中我们还能了解到伦勃朗画室工作中的细节,一般伦勃朗负责构图,草图和为头部及手上色,服装和花边领则交由其他人完成。
展览中呈现了三件伦勃朗的习作,对了解伦勃朗的绘画研究思路有很大帮助。
伦勃朗 《白帽妇女像习作》 板面油画 47.3x39cm 约1640 莱顿收藏馆,纽约
这是莱顿收藏的首幅伦勃朗油画,这幅画最初只为用于研究直射光和反射光。19世纪中期,它曾被人重新加工,以呈现一种更为正式的效果。画中女子的衣领透露出了她的女仆身份,随后被加工成了更为精致的皮草衣领。从白帽到面部呈现出鲜明的光影过渡,这一特点吸引了恩斯特·范·德·维特林的注意,经过研究,这幅头部肖像画于2005年被认定为伦勃朗所作。
伦勃朗 《女孩头像》 板面油画 20.8x17.4cm 约1645莱顿收藏馆,纽约
凭借浓重、鲜艳且明亮的笔触于画面,这幅画在几百年间始终被认定由伦勃朗所作,到了当代,个别专家认为该画是伦勃朗画室学徒所作,目的是临摹其杰作《圣家族》中俯望圣子的玛利亚,经过最新技术分析,画面呈现出伦勃朗绘画中特有的颜料成分变化,该画最终被认定由伦勃朗所作。
伦勃朗 《老人像 (可能为拉比) 》 板面油画 22.2x18.4cm 约1645 莱顿收藏馆,纽约
这个半身肖像油画共有9个版本,多年来被认定由多位艺术家创作。2004年,该画重现艺术拍卖市场,被标明由塞穆尔·范·霍斯特拉腾创作。卡普兰凭借直觉认为它有可能是伦勃朗的作品。2009年,恩斯特·范·德·维特林也证实它由伦勃朗所作。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一直认为这是一位犹太拉比,但结论如今尚不明确。
开幕现场,伦勃朗作品区域是人潮最为汹涌的地带。
伦勃朗 《书房中的女神密涅瓦》 布面油画 138x116.5cm 约1635莱顿收藏馆,纽约
1631年搬至阿姆斯特丹居住的伦勃朗渴望成为当时受人敬仰的历史画家,所以他开始创作以女神和古代英雄为主题的大尺幅画作,但与常见的历史画创作方法不同,伦勃朗将女神日常化,从左边投射来的神秘光显示出他对光影的合理运用,以及对衣物材质细节的把握。经过修复,该画曾在2002年亮相马斯特里赫特展览会,并引起巨大轰动。6年后,卡普兰夫妇将该画购入,与它有关的记录最早可追溯至18世纪上半夜,隶属于苏格兰萨默维尔公爵的私人收藏,1924年,它在伦敦售出,此后多次易主,足迹遍及欧洲与日本。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业务合作: 010-84599636-852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4599636-852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8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5]1282-139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