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编者按】因为最近的展览风波,安塞姆·基弗成为艺术圈中最热门的名字。不过,撇开这一事件,他的艺术创作本身更值得关注。“如废墟一般荒芜和破败”,这是人们对于安塞姆·基弗的作品的直观感受。哪怕只是翻阅他的画册,观众也会感觉到一种立体的震撼。安塞姆&mi…
文本向绘画发起挑战
基弗的作品中总能看到一些或清晰或模糊的字迹,这些文字蕴含着更加深远的思想内涵。他的作品标题也常常来源自这些文字。在看图时代的当下,虽然我们习惯了更加直白外露的画面,但对于基弗绘画艺术作品中图像的解读,包括对其画中题写文字的辨别,对观众的知识学养也提出了非同一般的要求。如基弗所说:“文字被用来刺激观众,它打开了记忆的另一个精神层面。”
《炼丹炉》(Athanor)
例如《炼丹炉》中,低沉苍凉的天空下,有一个纳粹时期的柱廊建筑,斑驳的画面左上角写着“Athanor”,这是中世纪炼金术所用的熔炉。基弗在70年代特别喜欢研究炼金术系列的作品,作品中还大量尝试使用金属材料。在这幅画中,此熔炉就是摧毁纳粹主义的熔炉。我们可以看出,基弗的文字在画面总以一种线索的方式阐释这作品的微妙内涵。
《马奇西斯》(Markische Heide)1974年
在另一幅作品《马奇西斯》中,基弗用富有表现力的肌理展示了一块荒芜贫瘠的土地,观众很明确的能意识到这是典型的基弗式的战后风景。而但基弗把文字“Markische Heide”引入画面后,画作本身被置于一个立体的时空背景之中。马奇西斯处在东柏林的东南部,历来是一块兵家必争之地。早在19世纪的文学作品中它是一处美丽富饶的地方,在纳粹时期经历了战争、分裂,这块土地承载了太多的往事与纷争。
《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世界智慧之路》(Wege der Weltweisheit)
《黑色王冠》(Schwarz Krone)
《黑色王冠》是基弗画中字母较多且字迹十分清晰可辨的作品。画中深灰暗色天空写满了白色字母,映衬着雪白地面摆放着的黑色枯树枝。画中文字的内容则源自瓦格纳诗歌《九月的王冠》,诗的主题涉及到了策兰的经历以及犹太人在二战中的命运。
多元材料实现画面的意义
欣赏基弗的作品,你不得不注意到他在材料和技法的运用上的不拘一格。
为了实现画面上的意义,基弗运用了各类型的材料和技法,完全突破了传统的绘画形式。沙子、泥土、水泥以及各种碎屑物掺合乳胶、紫胶、速干的家用油漆等等,都被他自由地运用于画面上。用泥铲抹出粗糙的画面底层,用油彩、木质材料、丙烯混合技法在底料上造型、渲染,再依据主题需要往上堆砌稻草、铅、玻璃、衣服,甚至飞机的残骸等等,把效果做到极致。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金属“铅”经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在画面上、在“书”中、和“粉画”中。他自1974年起就开始使用铅,并形成一种风格。他在铅皮表面压刻出车轮印、鞋印、划痕、凹洞等,形成肌理,再作画于其上,产生一种灰暗而厚重的质感。
《容器的破碎》1990年
1990年基弗做了一件作品《容器的破碎》,他用重达6800公斤的铅制成的书,将一具高达4.8米的铁制书架塞得满满的。而书架的下方,是满满一地的玻璃碎屑,狼藉不堪。铅书的表面因为氧化而斑驳破烂,虽历经沧桑仍得以残存,须知要触动过往的历史与记忆是需要非凡的勇气的,而满地的玻璃碎屑与墙上的三道用木炭画出的弧线,则暗指的天堂穹顶的崩塌。
盐这种材料也常常出现在基弗的创作中。他将食盐溶解成极浓的膏状物,或覆盖或管住在铅皮上,然后塑造成各种奇异的形状,带这些膏状物中的水分蒸发后,食盐结晶就形成白色和淡黄色的厚厚的覆盖层。
《罗德的妻子》1990年
基弗的《罗德的妻子》就用到了食盐。《罗德的妻子》源于圣经的一个故事:罗德是居住在多玛城里的一位君子。由于多玛、蛾摩拉两地的人罪孽深重,上帝决定降天火毁灭他们,事前遣天使叫罗得携妻子、女儿一起出城,但“不可回头望”。罗得的妻子按捺不住好奇心,出城之后回头望了一眼,马上变成了一跟盐柱。带着这个故事再回头看这件作品,基弗大量使用食盐就显得顺利成章了。在展开的画布上层层叠叠地覆盖着各种材料和涂层,结合成一片荒芜的土地,这里可能是德国边境的某片荒野,烧焦的景观,交汇的铁轨,或许可以说是一种灾难,象征了运送犹太人去集中营的道路。
在画面中直接拼贴实物也是基弗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如烧焦的木条、棉质的连衣裙、干罂粟花、还有就是头发。基弗从1980年代起就开始针对头发进行思考和创作。上文中提到的从《死亡赋格》中衍生的多件作品,就有关于头发的应用。
《苏拉密斯》1990年
在1990年,基弗又回到头发的主题上。他以铅质的书为基地,在上面贴了能引发大量联想的材料——一缕长长的黑色真的头发,就像是一件神圣的遗物或是重要的纪念品。在基督教的传统中,如此的发缕能够与生命的力量相联系,有时甚至是灵魂的所在,并与逝者维持着密切的关系。
【结语】美术史论家常宁生认为基弗是德拉克罗瓦以来的第一位重要的历史画家,大多数现代主义画家都是历史的遗忘者,而基弗则是一位伟大的记忆者。他的作品弥漫着史诗和迷雾般的气质,仿佛世界上最荒凉的风景。
《荒芜的风景》 65x125cm 1982年
《莉莉丝在红海》 115x101x 228cm 1990年
《星空陨落》 81x116cm 1995年
《共济的历史》 121.5x88cm 2002-2008年
《上帝、耶稣、真神》 280x380cm 2011年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业务合作: 010-84599636-852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4599636-852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8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5]1282-139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