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AAC艺术中国月度观察报告之艺术展览:“新·朦胧主义”群展
2014-12-17 15:41:02雅昌艺术网专稿
“新-朦胧主义”群展
展览时间:2014-10-12 - 2014-11-15
展览地点:东京画廊+BTAP
展览介绍:本年度,北京798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与东京画廊+BTAP(北京)于10月12日(周日)联合主办第二届“新朦胧主义”群展。
延续首届“新朦胧主义”展的理念,本年度邀请了建构和研究1980年代以来中国水墨艺术理论和创作观念的批评家皮道坚先生担任策展人,并聚集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日本地区的21位艺术家的出品,他们是王舒野(中国)、徐冰(中国)、杭春晖(中国)、曾健勇(中国)、蔡广斌(中国)、吴强(中国)、朱建忠(中国)、叶剑青(中国)、泰祥洲(中国)、丁蓓莉(中国)、文凤仪(中国香港)、林东鹏(中国香港)、林于思(中国)、邵文欢(中国)、沈勤(中国),刘美育(中国台湾)、张诠(中国)、张天军(中国)、石井友人(日本)、高桥淑人(日本)、SHIMURAbros(日本)。本次展览将呈现包括绘画、摄影、装置和多媒体等多种视觉语言形式。
“朦胧”一词最早出现在绘画史上应追溯到日本的明治时期。当时,对冈仓天心“新日本画”思想深感共鸣的日本画家菱田春草、横山大观等人,在学习了色彩丰富的西洋绘画之余,尝试摆脱日本传统绘画的束缚,努力摸索一种全新的表现方式。画家们不主张延续日本传统绘画中强调的“书写性”的“线”,而是改用不同的色调渐变来营造出丰富的视觉层次,使得画面拥有一种清淡而蔓延开来的“朦胧感”。他们的笔触也不是仅仅满足于描写空气、光线等自然质感,更多地是想将一种具有东方性的情感和精神观念,投射到画布之上。然而,对于他们的这种创新,当时的批评家们纷纷表示质疑,认为这仅是将东西方绘画进行的拙劣的“折衷”,并将此类重色彩浓淡且画面模糊的作品蔑称为“朦胧派”。可时至当下看来,这群艺术家的革新与努力对日本的绘画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仅日本画家如此,在透纳、“印象派”以及和“朦胧派”同时代的美国“色调主义”等西方作品中也都能找到类似绘画表现的影子。20世纪初,冈仓天心和横山大观前往美国时,作品曾在当地大受欢迎,其缘由想必多少与“色调主义”在当时广为盛行的背景有关。而诸如此类的风格,在中国宋元时代的山水画抑或东洋绘画的历史中有着怎样的表现与位置,也是本展览期望侧重探讨的话题。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绘画一直如此相继交错又多元地发展着,本次展览旨在用国际性和历史性的视野对当代的艺术表现进行重新审视并探讨。
(责任编辑:王晶)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