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AAC艺术中国月度观察报告之艺术展览:“我们从未参与”2014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
2014-08-14 14:52:38雅昌艺术网专稿
“我们从未参与”2014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
展览时间:2014-05-16 - 2014-08-31
展览地点: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深圳馆
介绍:由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简称OCAT)主办的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于2014年5月16日至8月31日在深圳南山区华侨城恩平街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内的OCAT深圳馆以及B10展厅展出。今年,OCAT荣幸地邀请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公共项目总策展人马可•丹尼尓(Marko Daniel)担任本届双年展的策展人,马可•丹尼尓具有丰富的国际策展经验,为筹备该展览,丹尼尓对在中国和欧洲的艺术家创作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提出“我们从未参与”作为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的展览主题。
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将继续发展“社会雕塑”(social sculpture)这一概念。“社会雕塑”最初由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提出,它拓展了雕塑的概念,使其超越物质形态,进而介入社会关系。他提出的建立一个“作为一个艺术品的社会有机体”的挑战是关系艺术和参与性创作的来源之一。
近年来,“参与”已经涵盖了各种试图实现多样关系、合作、互动和社会介入的艺术,它不断对场景及遭遇进行强调,而非实物的形态与结构。虽然这种艺术创作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或者更早之前,这一过程也存在着显著的变化,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参与式艺术从一个激进的边缘性实践向主流国际展览项目的转变。在参与式艺术成为新的正统的过程中,它失去了许多与博伊斯乌托邦式的信仰之间的联系,即相信艺术有潜力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或对公共领域进行激进的干预。
此次双年展聚焦于这样一个时刻,即当观众的参与无法成为艺术作品质量的保证时:参与本身不再是目标,它既不充分也非必要。因此,“后参与”这一概念所要讨论的,与其说是参与性实践的消失,倒不如说是其早已被广泛认可并成为当代艺术常用手段之一的这一事实。借用美国艺术评论家及策展人基因•麦克休(Gene McHugh)对“后互联网艺术”的描述,在这样一个“参与”变得“创新愈少,俗套愈多”的时候,重新审视其背后的一系列预设和思想价值就显得更加重要。“我们从未参与”这一说法是对法国社会科学家和人类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的重要著作《我们从未现代过》(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1991)的重述。展览题目指涉了不同模式的非参与:从拒绝参与一个循规蹈矩的艺术项目,到那些在历史上从未有过参与传统和那些在艺术领域内都无法进行的激进艺术实践、更遑论公共参与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王晶)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