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锐批评观的方法和途径
2008-09-05 11:23:33雅昌艺术网专稿
各位好,我是段君,今天非常高兴参加新锐批评家论坛。首先向邹跃进老师,向贾老师、水老师(邓老师)、殷老师、本单元的主持盛葳,以及所有到场的年轻批评家朋友们表示我的问候。今天我在福建,所以不能到场,我感到很遗憾。因为这是国内第一次这么大规模的、纯粹的年轻批评家论坛。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想比较简要地向各位汇报一下,我最近对新锐批评家这个群体的一些想法。
我想几位批评家前辈和梁长胜先生一起组织这次论坛的目的,也是为了促使中国的新锐批评家作为群体的批评面貌,能够早日清晰起来。这恰恰是我们这一代人目前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因为尽管之前已经有很多年轻批评家,在各种场合表达了想要建立与以往批评家不同的批评观念和批评体系的愿望,但关键问题是如何建立、怎样建立?它并非一蹴而就,我们需要时日,在具体的批评工作中逐步描摹和呈现。我认为建立新观念体系比较可行的途径和方法,还是必须基于我们这一代人自身的现实经验,以及根据我们的现实经历,对当下进行的判断和对未来的设想。
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一代人大致出生在1980年前后,而我们思想观念的真正形成,则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对八十年代几乎没有太多记忆。就我个人而言,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对我们年轻人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的最大影响,是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发展与普及,以及我们年轻人对新技术的主动接纳和寻求意识。我主张新锐批评家应当将视野更多地投向,跟新技术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新艺术对象和艺术现象,比如说网络艺术。
众所周知,网络是在九十年代末期发展并迅速普及开来的。当时,我们这一代人正处于非常善于学习新事物的青春时期,这也使得我们可能是在中国民众社会中最早接触网络、对网络上手极快的一个群体。网络,其实并非像大家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简单的、获取信息的工具,实际上它对我们年轻人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已经是非常精深的,而且是全方位的。网络生活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替代我们的现实生活,甚至我们与网络的关系也可以替代我们与现实的关系,我想这是我们与老一代批评家大大不同的地方。新一代批评家的成熟,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与老一辈批评家拉开差距的过程。整体而言,老一代批评家基于其特定的时代阅历,对政治社会的观察和对历史背景的理解,是我们年轻人望尘莫及的。但我们同样需要在新的艺术和批评领域建立自己的优势,包括对以往批评家的批评。
为了更深入地说明年轻人建立新批评观的途径和方法,我再举一个我一直关注的技术型例子:监控录像。监控录像的技术性在于它的普及,大家看一下我们周围的工作和生活场合,监控录像实际上已经无处不在,比如说在医院,比如说在政府、银行、宾馆、车站、工厂、商场,甚至是在赌场、卫生间,监控录像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心理。当然,其影响并未到尽人皆知的程度,而这正好说明监控录像对未来生活的干预将更加紧密,也要求年轻批评家对未来必须十分敏感。
对于监控录像,我更感兴趣的是它的画面同网络图片、网络视频之间存在的一致性。比如说因为传播光缆和存储空间的限制,目前网络上的图片和视频,以及录像监控,大多数都是像素比较低的画面,这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观看经验和视觉景观,我想这也是只有在电子和数字时代才可能出现的全新图景。实际上,当前艺术界已经有很多绘画、摄影、尤其是新媒体,对网络图像和录像监控的方式进行模拟和利用。我们年轻批评家不能只是跟在艺术界的实验后面作深度解释,而应该更具预见性地为未来艺术绘制实验方位图。
因为我一直主张:我们年轻批评家的批评观念和批评体系的建立,不能单纯地只从以往批评的历史线索,或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史的发展逻辑,来强行生成我们年轻人的批评观。这是不可能,也是极其粗暴和不真实的事情。我们应该从与我们这代人关系更加密切的新艺术对象和艺术现象出发,来逐步建立我们的批评体系,我们才能把握自己,才能建立新锐批评家或作为群体、或作为个体的主体性。当然,批评发展史中的一些永恒特质,我们这一代人还是必须继承的,比如说批评的批判性和独立姿态,批评对社会、政治、历史的不断指责和重估,以及批评对强权、资本的警惕,都是我们年轻人不能够放弃的。
由于中国社会的急速变化,在我们这一代新锐批评家群体当中,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已经非常不一样,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有其特殊性,不可能再形成固定的、具有“代” 性质的统一面貌。这从另一面说明我们这一代批评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作为的可能性,我期望我们这一代人保持甚至扩大内部差异,每个人的批评主张都能各行其是。我想这也是以往批评家所愿意看到的情况,批评作为志业才能流水不腐。时间关系,就谈到这里,希望各位接下来聊得开心,谢谢各位。
(责任编辑:苏涛)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