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只为雕塑
2010-11-01 09:59:12雅昌艺术网专稿
雕塑自身是一个客观的本然。
雕塑的生成是在千锤百炼中,删去了一切不属于它的那部分,而展示出其本来的永在。这个过程是艺术主体在征服自然物资材料中精神的熔炼与升华,也是主观意志与情感的对象化与物化。它的纯粹性,它的概括性,以及它表达的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就是一部“哲学”。上个世纪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的熊秉明到法国攻读哲学博士,当看到纪蒙工作室许许多多的雕刻时,若有所悟:这才是哲学!继而改变了他一身的追求,从此便在雕刻与哲学的纠葛中实现着他对现实生活与终极价值的关怀。诚如熊秉明先生所言:“每一个时代,每个民族都在雕塑上表现了他对存在的认识,无论雕塑的是神、是英雄、是女体,都反映这个时代,这一民族对存在所报的理想”。一个时代艺术与哲学,艺术家与哲学家互为影响不乏其例。温克尔曼(J.J.Winckelman,1717-1768)说:“希腊杰作有一种普通和主要的特点,这便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正如海水表面波涛汹涌,但深处总是静止一样,希腊艺术所塑的形象,在一切剧烈情感中都表现出一种伟大和平衡的心灵。”
二十世纪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 Paul Sartre 1905-1980)的存在主义哲学包含了三个核心的思想,其一存在先于本质,人首先是存在,然后才按照自己的思想造就自身,人的本质是自己规定的。其二,人是绝对自由的,他可以通过自由选择来创造自身。其三,他人是地狱。人与人之间是彼此冲突的,冲突就是人的存在的原始含义。人面对的是虚无,是一个荒谬的世界。与存在主义暗合的西方现代雕塑,远离个体,甚至抛开了现实中的人体,将其理想化,形式化,造型趋于几何体和抽象线条,趋向机械化的精密。贾戈梅蒂,布朗库西的雕塑艺术与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潮是形质的对应。贾戈梅蒂提出了的形体,恰如恍惚于世界的影子,自由而孤独地存在。他们由哪里来,又将走向何方?这种对终极地追问,正是艺术家以雕塑本体语言阐发的一个个哲学问答。布朗库西经过无数次打磨的历程,将分子的细密,组织与结构展示出来,并以简得只剩下事物本质的形态揭示出物质与精神的普遍意义。由此,雕塑家找到了自我,更找到了世界——一个充满内在联系,充满思辨的形象空间。我以为,这较之于观念性艺术所谓以形象或形象的组合来说明一个哲学道理的艺术(或装置艺术),要充实与自在得多。因为雕塑在其生命体验与对世界的宏观认识方面已切入到时代精神的主动脉,他的哲学观之表达就是雕塑作品。当然,在这里不似哲学形态那样富于逻辑,也许有很多说不清楚的模糊意象,然而这正是艺术表达的魅力所在。
哲学不解决雕塑问题。
雕塑也不为哲学佐证。
雕塑只为雕塑!
(责任编辑:张嘉格)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