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展览嘉宾合影 2018年3月18日下午15时30分,“无名之地——王家增作品展”在筑中美术馆(新馆)正式开幕。展览由知名艺术评论家夏可君担任学术主持,集中展示了著名艺术家王家增近几年的最新创作27件,其中包括油画、版画、架上综合材料、装置、影像等,全…
展览嘉宾合影
2018年3月18日下午15时30分,“无名之地——王家增作品展”在筑中美术馆(新馆)正式开幕。展览由知名艺术评论家夏可君担任学术主持,集中展示了著名艺术家王家增近几年的最新创作27件,其中包括油画、版画、架上综合材料、装置、影像等,全方位地呈现了王家增的创作面貌及艺术语言。展览将持续于4月15日。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牛宏宝,知名独立策展人、评论家黄笃,知名艺评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汪民安,知名艺评家、策展人杨卫,四川美院美术学系副教授、美术批评家何桂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夏可君,著名艺评家、策展人梁克刚,清华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黎明,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李宝泉,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王华祥,央美油画系第六工作室主任孟禄丁,清华大学绘画系副主任文中言,央美版画系副主任杨宏伟,鲁美版画系主任徐宝中,著名汉学家、诗人顾彬,著名诗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家新,艺术家闫平、王克举、黄华三、鲍蓓、李迪、王音、王兴伟、李天元、张方白、吕山川、杨茂源、张峰、隋丞、刘芯涛、贾蔼力,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周旭君,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何静园美术馆馆长李冰,悦·美术馆馆长王飞跃,爱慕美术馆馆长潘建宏,白盒子艺术馆馆长孙永增等艺术家、批评家,以及藏家、企业代表、媒体出席了开幕式。
展览开幕现场
筑中美术馆执行馆长孙莉敏主持展览开幕式
王家增,1963年生于辽宁沈阳。199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1993年进修于中央美院油画技法研修班。1992-2011年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教授。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绘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人民大学副院长、展览学术主持夏可君开幕式致辞
“王家增的绘画在中国艺术界一直以北方大工业城市的废墟为主题对象,对铁西区的工厂废墟与大烟筒、工人制服及其几何建筑的厚重呈现,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确立了自己令人信服的绘画语言。而本次2017年新作展,接续之前的《工业日记》与《城迹》系列,走向《迹象》系列。这是艺术家来到北京大都市,面对现代人无家可归与生存的拔根状态,更为彻底思考了被弃物与剩余物的当代价值,在大地的荒漠与苍凉中,让绘画进入世界无名的幽暗处,让我们的心魂得以升华!这正是无人之地的深度哲学意义,接续之前废墟铁锈物的喘息,发现剩余被弃物的死后生存与救赎寓义。”对于王家增的创作,中国人民大学副院长、展览学术主持夏可君在展览开幕式中这样说到。
本次展览共带来王家增艺术最新的七个新系列:更为抽象与幽微化的《迹象》;从废墟进入室内的沙发与头骨;在古法皮纸上与油画进行对话;以版画制作绘画或者以绘画方式来制作版画;在腐锈铁板上的现成品绘画……这些残剩物上不可抹灭的痕迹与坚定的记念性,都体现了艺术家对于跨媒体与艺术边界问题的深入思考。
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李宝泉开幕式致辞
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李宝泉在开幕式上向大家介绍了王家增的教学与创作经历,并认为“王家增的作品与时代同步,并且他也是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优秀艺术家。”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牛宏宝开幕式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牛宏宝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王家增艺术为我们所带来的学术思考和探索价值:1王家增对工业进程的思考和反思使他的作品更倾向于触觉感的呈现,从而让我们对材料产生新的感受;2他对废墟的叩问使其画面中空间符号性的东西少,肌理性的东西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点;3他对绘画本体语言的研究,绘画本体的追问更多元。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王华祥开幕式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王华祥对于画家王家增使用现成品这一创作思路非常赞赏“现成品是对绘画的否定,但作为画家的王家增却把现成品放在展览最重要的位置,我理解他,而且非常棒。”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开幕式致辞
艺术家王家增开幕式发言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从机构负责人的角度向我们分享了他对王家增艺术的看法:“我特别偏爱王家增的版画作品,他用非常轻松的笔触表达了一种厚重的孤独感。此外,无论是绘画还是装置,多年来王家增一直坚持自己的创作,这一点非常值得敬佩,他的艺术也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研讨会现场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汪民安
美术批评家、策展人杨卫
四川美院美术学系副教授、美术批评家何桂彦(左)艺术家王家增(右)
清华美院教授、博导顾黎明(左)独立策展人黄笃(右)
艺术家王家增
对于王家增的创作,展览开幕之初,在筑中美术馆三楼会议室还举办了一场研讨会,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夏可君主持,知名独立策展人、评论家黄笃,四川美院美术学系副教授、美术批评家何桂彦,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牛宏宝,知名艺评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汪民安,美术批评家、策展人杨卫,清华美院教授、博导顾黎明,著名艺评家、策展人梁克刚等作为嘉宾出席了会议,并深入讨论了王家增作品的哲学观念性与绘画语言的精纯创造性。
展览开幕式结束后,王家增接受了雅昌艺术网的采访,对其创作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王老师,您好,此次展览中,您的作品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王家增:我的作品一直处在抽象和表现之间,表面上看是具象的,但画面里面有许多抽象的语言、结构,这是我艺术语言方面比较关注的。在题材选择上,我比较偏爱对城市废墟、废弃物的表现,但我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表现这些负面因素,而是想通过它们展示未来的美好,呼吁城市建设的未来越来越有文化。
雅昌艺术网:对于此次展览主题“无名之地”,您是怎么看的?
王家增:“无名之地”反应的是当下许多人归属感缺失的现状。就我个人而言,北京、沈阳等都不能带给我充足的归属感,所以我觉得身处于哪个城市已经不再重要,我只是在某一个地方上班、创作、教书而已。许多北漂也有这样的感受,像个野狗一样,在这个城市很难找到归属感。又因为我来自于底层,所以我想表现的是一种大众的心理状态。
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出现了许多现成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作为一个画家,对于现成品,您怎么看?
王家增:若干年前,西方艺术家彭克来中国做展览,其展品为他在中国找到的现成品,当时我觉得这些作品效果非常好。现在,随着当代艺术越来越多元化,好的现成品就是艺术品,而艺术家要做的就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选择适合在美术馆中展示的作品。
此次展览中的现成品一方面是与我的作品非常搭调,另一方面其本身就是一件作品。现成品与绘画共同展出,既可以相互衬托,也可以产生对话。
雅昌艺术网:您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盒子这一元素,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王家增:我经常在画面画一些装人的盒子,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是在盒子里出生的,然后工作也是在盒子里,厂房也是盒子,木棺也是盒子,回到家也是一个盒子,而这些盒子又有许多喜怒哀乐和故事,所以我画的盒子只是一个符号,这里有许多故事,每家的盒子都是不一样的。
雅昌艺术网:您画面的废墟之中有野狗和模糊的人影,您想通过这些元素表达什么?
王家增:我的作品当中只有物,几乎没有人,我认为所有的物都是人造的,所有的痕迹感都是人为的,所以我没有必要直接去表现人的存在,但人确实是存在的,存在于画面之外。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隐喻历史的苍凉感、时间的的痕迹以及物的永恒存在。
王家增 工业日记270号 200×540cm 布面油画 2017
王家增 工业日记 300×600cm 布面油画 2018
王家增 迹象17 200×300cm 布面油画 2018
王家增 迹象20 120×150cm 布面油画 2018
王家增 迹象21 100×150cm 布面油画 2018
王家增 无名之地12 200×300cm 布面油画 2018
王家增 无名之地20 100×150cm 布面油画 2018
王家增 无名之地13 195×195cm 纸上丙烯 2018
王家增 无名之地14 195×195cm 纸上丙烯 2018
王家增 幻象-2 100×200cm 铜版 2017
王家增 从阴影出发-3 40×55cm 铜版 2017
王家增 从阴影出发-6 40×55cm 铜版 2017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业务合作: 010-84599636-852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4599636-852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8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5]1282-139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