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顺德祠堂南海庙”,顺德拥有丰富的祠堂文化,广受赞誉。日前,顺德区政协办公布一份名为《关于杏坛祠堂保护利用的建议》的调研报告。据该调研报告,近年来,由于投入大量资金,一部分知名度较高的祠堂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活化,但相当一部分祠堂损毁严重,甚至处于濒危状态。而由于杏坛祠堂众多,镇…
“顺德祠堂南海庙”,顺德拥有丰富的祠堂文化,广受赞誉。日前,顺德区政协办公布一份名为《关于杏坛祠堂保护利用的建议》的调研报告。据该调研报告,近年来,由于投入大量资金,一部分知名度较高的祠堂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活化,但相当一部分祠堂损毁严重,甚至处于濒危状态。而由于杏坛祠堂众多,镇街经济发展相当落后,祠堂保护存在巨大的资金压力。
事实上,去年7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曾对杏坛祠堂进行调研,发现杏坛仅登记造册的祠堂就有234个,但遗憾的是,杏坛目前有近一半的祠堂处于闲置、废弃等状态,缺乏有效保护活化。而记者注意到,针对祠堂保护活化问题,不少专家学者也有所微词,称保护祠堂文化并非一味砸钱重修,而是要了解其历史文化,再有针对性地修缮活化。
【现状】
229座进入文物名录
一间祠堂浓缩一个宗族的历史。据记者了解,顺德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有祠堂229座,其中有文保单位69个。在10个镇街中,杏坛、北滘和乐从的祠堂数位列前三,其中又以水乡杏坛最多,共有72个,占全区总数的31.4%。
在顺德,姓氏祠堂很普遍,过去基本上每一个村都有自己的祠堂。如北滘碧江村,得益于科举考试的成功,自宋代始该村出过26名进士和145名举人,多名门望族,祠堂文化也异常兴盛。据不完全统计,碧江村的祠堂群鼎盛时期多达200多座。
去年7月,顺职院曾对杏坛祠堂调研,结果发现杏坛拥有的祠堂数量远远超过72间,仅登记造册的祠堂就有234个。据该调研,在水乡杏坛,高赞村祠堂数量最多,共有30个,但祠堂等级普遍不高,仅有一家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而逢简、昌教、麦村、龙潭等村居祠堂也较多,仅逢简村的祠堂就有省级文保单位1个,市级文保单位1个,一共有8个祠堂进入区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值得一提的是,顺德兴建祠堂,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清代中后期,大小宗祠遍布城乡,为数众多。
半数祠堂被空置废弃
日前,记者走访杏坛、北滘等地的多间祠堂,虽许多祠堂近年来有过修缮,平时也有人看护,但不少祠堂大门紧闭,就算可进入里面也异常冷清,甚至杂草丛生。有村民告诉记者,只有到特定的节庆日子,这些祠堂才会热闹起来。据顺职院的《杏坛祠堂保护利用调研报告》,杏坛目前有近一半的祠堂处于闲置、废弃等状态。
据顺职院的调查,杏坛祠堂空置率达到31.3%、基本废弃和已被拆除为15.4%,另外堆放杂物或其他用途的有3.3%,总计107个,反映出目前祠堂活化利用率普遍不高的一面。该调研组分析,在他们调研的214个祠堂中,建筑在完整性和原真性上的差别比较大,其中有62座破损地方多,维修难度比较高,如北水村的尤氏大宗祠和逢简村的存心颐庵刘公祠。另外,还有16座祠堂已被完全现代化改造,已丧失了文物价值。
政协杏坛镇联委会提交的《关于杏坛祠堂保护利用的建议》指出,通过调研走访杏坛祠堂,发现杏坛部分文保单位祠堂和价值较高的祠堂,存在不同程度破损,急需维护,如尤氏大宗祠、存心颐庵刘公祠、梁氏宗祠、何氏大宗祠、东庄陈公祠、刘氏大宗祠、南庄苏公祠和荔圃伍公祠。
【活化】
修缮:花巨资重修祠堂
记者走访发现,近年来,不少祠堂都有过修缮,面貌焕然一新。如北滘五间祠,从2007年起,顺德有关部门斥资2000多万元进行修复。“和之梁公祠”在逢简村一直占据非常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历时30年才建成”,2012年政府启动重修计划,历时一年完成修缮。
目前,顺德对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区镇村三级按照2:1:1的比例出资,即区镇两级需承担50%的维护经费。由于祠堂数量众多,财力有限,杏坛面临不小的保育压力。如仅尤氏大宗祠、黎氏家庙和东庄陈公祠,3个宗祠已经纳入修缮计划,据保守估算,单修缮费用就超1500万元,这意味着杏坛镇村两级需要承担超过750万元的维修费用。
据了解,为了保护祠堂文化,杏坛设立了专项资金,并发动社会力量。近年来,杏坛共筹集2000多万元的资金,完成了对右滩黄氏大宗祠、昌教黎氏家庙、逢简明远桥、古朗漱南伍公祠等总共13个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作。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业务合作: 010-84599636-852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4599636-852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8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5]1282-139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